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3年级上册数学书,三年级数学第33页题和答案

  • 数学
  • 2023-05-10
目录
  • 三年级上册数学书正版
  • 三年级数学第33页题和答案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整本书的知识点
  •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电子课本书
  •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33页答案

  • 三年级上册数学书正版

    2013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迹衫教材已经教育部审定。电子书电子课本图片全册,供各位老师及家长、同学使用。人民教育出姿铅腔版社提供!小学三年级上激旁学期数学教学用书。

    三年级数学第33页题和答案

    从2021年7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2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源绝了全面而的修订,于2021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雹孝姿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21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慎陪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第 1 页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tèdiǎn),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三年级上册数学整本书的知识点

    【 #教案#导语】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悔庆世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碧肢,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差带、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电子课本书

    三年级上册数学内容是如下:

    1、因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或用除法找。

    2、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自然数。

    3、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分为:奇数、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4、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陪旁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8、9、10、12、14、15、16、18、20、22都是合数芦帆橡。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因数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用短除法分轿此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例:12=2×2×3。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33页答案

    一、位凯握置与方向。

    二、除数是一位激孙晌数的除法。

    三、复式统计表。

    四、两位数乘两位数。

    五、面积。

    六、年、月、日。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八、数学广角──搭配(二)。

    《小学三年级数学》 是由2006年7月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陆志昌,该书是新课程解题方法超级宝典之小学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专册。

    本书由全国范围内一批富有经验的知名学科老师,从现有教材尤其是新课标教材所呈现的理念内容,知识体系中,从全国数以百计的各类考试状元、竞赛获奖者的学习经验和总结提炼中,从每位老师各自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感受中。

    提纯归纳、总结升华、探索规律、凝炼方法,精心编写了这一套“新课程解题方法超级宝典”系列丛书,意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材料、最精当的训练、最科学的思路、最实用的方法,意在使你付出一倍的汗水,取得十倍的喜悦,花同样的心血,收获骄人的成明锋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