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高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及公式

  • 数学
  • 2023-04-20
目录
  • 高二数学上册公式
  • 高二数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
  • 锐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 高二上册数学上哪些内容
  • 高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及公式

  • 高二数学上册公式

    1.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1.向量的基本概念

    向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物理学中又叫做矢量.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就是向量.

    向量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带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用逗唤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用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向量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a,b,c表示,或用两个大写字母加表示(其中前面的字母为起点,后面的字母为终点)

    平行向量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平行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

    若向量a、b平行,记作a∥b.

    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①扰指高向量相等有两个要素:一是长度相等,二是方向相同,二者缺一不可.

    ②向量a,b相等记作a=b.

    ③零向量都相等.

    ④任何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同一有向线段表示,但特别要注意向量相等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2.对于向量概念需注意

    (1)向量是区别于数量的一种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任意两个向量不能比较大小,只可以判断它们是否相等,但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

    (2)向量共线与表示它们的有向线段共线不同.向量共线时,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可以是平行的,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有向线段共线则是指线段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3)由向量相等的定义可知,对于一个向量,只要不改变它的大小和方向,它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动的,因此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可以任意选取有向线段的起点,由此也可得到:任意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

    2.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一、导数的应用

    1.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

    确定函数在其确定的定义域内可导(通常为开区间),求出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零点,研究在零点左、右的函数的单调性,若左增,右减,则在该零点处,函数去极大值;若左边减少,右边增加,则该零点处函数取极小值。学习了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之后,可以做一个有关导数和函数的综合题来检验下学习成果。

    2.生活中常见的函数优化问题

    1)费用、成本最省问题

    2)利润、收益问题

    3)面积、体积最(大)问题

    二、推理与证明

    1.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高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难点就是有部分结论得到一般结论,破解的方法是充分考虑部分结论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类比推理的难点是发现两类对象的相似特征,由其中一类对象的特征得出另一类对象的特征,破解的方法是利用已经缓尺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类对象已知的相似特征得出所需要的相似特征。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而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三、不等式

    对于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

    1)二次项系数:如果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要分二次项系数是正数、零和负数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2)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能够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这两个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这时,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就是分类标准,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根不能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通过不等式练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加熟练的运用不等式的知识点,例如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这种技巧以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九种技巧这样的解题思路需要再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

    3.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二线面问题

    1位置关系(定义)

    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线在面外:

    ①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②平行:没有公共点

    2线面平行

    ①定义、

    ②判定定理、若a不包含于α,b包含于α,a‖b则a‖α

    ③性质定理、若a‖α,a包含于βα∩β=b则a‖b(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4.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5.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一知识点解析

    不等式

    不等式这部分知识,渗透在中学数学各个分支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不等式应用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灵活多样性,对数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解决问题时,要依据题设与结论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最终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不等式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始终贯串在整个中学数学之中。诸如集合问题,方程(组)的解的讨论,函数单调性的研究,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三角、数列、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值、最小值问题,无一不与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不等式的求解或证明。

    知识整合

    1、解不等式的核心问题是不等式的同解变形,不等式的性质则是不等式变形的理论依据,方程的根、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都与不等式的解法密切相关,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互相转化。在解不等式中,换元法和图解法是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换元,可将较复杂的不等式化归为较简单的或基本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数形结合,则可将不等式的解化归为直观、形象的图形关系,对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运用图解法可以使得分类标准明晰。

    2、整式不等式(主要是一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函数的单调性,将分式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化归为整式不等式(组)是解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分类、换元、数形结合是解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方程的根、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都与不等式的解密切相关,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转化和相互变用。

    3、在不等式的求解中,换元法和图解法是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换元,可将较复杂的不等式化归为较简单的或基本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将不等式的解化归为直观、形象的图象关系,对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运用图解法,可以使分类标准更加明晰。

    4、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灵活多样,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仍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要依据题设、题断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要熟悉各种证法中的推理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比较法的一般步骤是:作差(商)→变形→判断符号(值)。

    高二数学上学期重点知识归纳

    1.高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底面是全等的圆;母线与轴平行;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底面是一个圆;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上下底面是两个圆;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球的截面是圆;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高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

    (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源碰(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雹乱谈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④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3.高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不等式的证明

    (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

    (2)不等式的性质

    (3)重要不等式:

    ①|a|≥0;a2≥0;(a-b)2≥0(a、b∈R)

    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要证明a>b(a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陪森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4.高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2=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h斜棱柱侧面积S=c'h

    正棱锥侧面积S=1/2c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r2

    圆柱侧面积S=ch=2pih圆锥侧面积S=1/2cl=pirl

    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锥体体积公式V=1/3SH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

    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h圆柱体V=pr2h

    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5.高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3.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锐角的三角函数公式

    1.高二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近,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

    (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册运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2.高二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

    极值的定义:

    (1)极大值:一般地,设函数f(x)在点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

    (2)极小值:一般地,设函数f(x)在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f(x0),就说f(x0)是函数f(x)的一个极小值,记作y极小值=f(x0),x0是极小值点。

    极值的性质:

    (1)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由定义知道,极值只是某个点的函数值与它附近点的函数值比较是或最小,并不意味着它在函数的整个的定义域内或最小;

    (2)函数的极值不是的,即一个函数在某区间上或定义域内极大值或极小值可以不止一个;

    (3)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无确定的大小关系,即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未必大于极小值;

    (4)函数的极值点一定出现在区间的内部,区间的端点不能成为极值点,而使函数取得值、最小值的点可能在区间的内部,也可能在区间的端点。

    求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求导数f′(x);

    (2)求方程f′(x)=0的根;

    (3)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检查f′(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如果左右不改变符号即都为正或都为含宽负,则f(x)在这个根处无极值。

    3.高二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

    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谈姿亮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4.高二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2=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h斜棱柱侧面积S=c'h

    正棱锥侧面积S=1/2c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r2

    圆柱侧面积S=ch=2pih圆锥侧面积S=1/2cl=pirl

    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锥体体积公式V=1/3SH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

    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h圆柱体V=pr2h

    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5.高二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

    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高二上册数学上哪些内容

    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配此敏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助你金榜题名!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1.常见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函数关系,另一类是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不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2.从散点图上看,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点分布在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

    二、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从散点图上看,如果这些点从整体上看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称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回归直线.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r|大于0.75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

    三、解题方法

    1.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一是利用散点图直观判断,二是利用相关系数作出判断.

    2.对于由散点图作出相关性判断时,若散点图呈带状且区域较窄,说明两个变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若呈曲线型也是有相关性.

    3.由相关系数r判断时|r|越趋近于1相关性越强.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扒芦

    当时,表示一个点;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圆,圆心到l的距离为,则有;;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一定两解】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培枝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时,两圆内含;当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5、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公共点.

    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它是空间内确定平面的依据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与复习方法(2)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0高二上册数学知识点

    ★高二数学上下学期知识点复习提纲

    ★最新高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二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18高二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数学上册算法框图的基本结构及设计知识点

    ★高二各知识点数学题

    ★高二数学期末复习方法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与复习方法(2)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0高二上册数学知识点

    ★高二数学上下学期知识点复习提纲

    ★最新高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二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18高二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数学上册算法框图的基本结构及设计知识点

    ★高二各知识点数学题

    ★高二数学期末复习方法

    高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及公式

    【 #高二#导语】在学习新迟盯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字写成的歼神形式的记数方法。

    2、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的图。

    3、扇形统计图: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扇形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在扇形统计图中,每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与360°的比。

    4、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5、折线统计图: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6、确定事件包括:肯定会发生的必然事件和一定不会发生的不可能事件。

    7、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不确定。

    8、事件的概率:可用事件结果除以所以可能结果求得理论概率。

    9、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的数字。

    10、游戏双方公平: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11、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最常用,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12、中位数:数据按大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

    1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跟其他数据关系不大。

    14、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5、普查:为了一定目的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考察对象全体叫总体,每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16、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叫样本(有代表性)。

    17、随机调查: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总体中每个个体被调查的概率相同。

    18、频数: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

    19、频率: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20、级差: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21、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21、标准方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

    23、一组数据的级差、方差、标准方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24、利用树状图或表格方便求出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25、两个对比图像中,坐标轴上同一单位长度表示的意义一致,纵坐标从0开始画。

    2.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1.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码改和合。

    2.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3.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单调性

    ⑴若导数大于零,则单调递增;若导数小于零,则单调递减;导数等于零为函数驻点,不一定为极值点。需代入驻点左右两边的数值求导数正负判断单调性。

    ⑵若已知函数为递增函数,则导数大于等于零;若已知函数为递减函数,则导数小于等于零。

    根据微积分基本定理,对于可导的函数,有:

    如果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恒大于零(或恒小于零),那么函数在这一区间内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这种区间也称为函数的单调区间。导函数等于零的点称为函数的驻点,在这类点上函数可能会取得极大值或极小值(即极值可疑点)。进一步判断则需要知道导函数在附近的符号。对于满足的一点,如果存在使得在之前区间上都大于等于零,而在之后区间上都小于等于零,那么是一个极大值点,反之则为极小值点。

    x变化时函数(蓝色曲线)的切线变化。函数的导数值就是切线的斜率,绿色代表其值为正,红色代表其值为负,黑色代表值为零。

    凹凸性

    可导函数的凹凸性与其导数的单调性有关。如果函数的导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递增,那么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向下凹的,反之则是向上凸的。如果二阶导函数存在,也可以用它的正负性判断,如果在某个区间上恒大于零,则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向下凹的,反之这个区间上函数是向上凸的。曲线的凹凸分界点称为曲线的拐点。

    4.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极值的定义:

    (1)极大值:一般地,设函数f(x)在点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

    (2)极小值:一般地,设函数f(x)在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f(x0),就说f(x0)是函数f(x)的一个极小值,记作y极小值=f(x0),x0是极小值点。

    极值的性质:

    (1)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由定义知道,极值只是某个点的函数值与它附近点的函数值比较是或最小,并不意味着它在函数的整个的定义域内或最小;

    (2)函数的极值不是的,即一个函数在某区间上或定义域内极大值或极小值可以不止一个;

    (3)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无确定的大小关系,即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未必大于极小值;

    (4)函数的极值点一定出现在区间的内部,区间的端点不能成为极值点,而使函数取得值、最小值的点可能在区间的内部,也可能在区间的端点。

    求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求导数f′(x);

    (2)求方程f′(x)=0的根;

    (3)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检查f′(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如果左右不改变符号即都为正或都为负,则f(x)在这个根处无极值。

    5.高二数学上册必修五知识点

    1.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

    (1)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4)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2.古典概型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型.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3)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统称为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

    3.频率与概率

    (1)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n(A)=n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

    (2)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简称为A的概率.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1)互斥事件: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则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

    (2)对立事件:若A∩B为不可能事件,而A∪B为必然事件,那么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