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历史?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那么,三门峡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门峡,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处于黄河流经晋豫陕三省的交界处,是一座因水利而兴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在万里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利工程就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关于“三门峡”名字的由来,历史上有很多传说故事,最著名的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时期。
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利而失去性命,等到大禹治水时,改变父亲鲧治水“堵”的策略,采取疏浚的方式治理黄河,还给后世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励志故事。
大禹率领部族治理黄河时,在黄河中段遇到了阻挡黄河水流和经常引起水患的大山。于是,大禹手持利斧,将大山劈成了“人门半岛”、“神门岛”、“鬼门岛”三座岛屿。
没了大山的阻挡,黄河在三座岛屿间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股激流下泄,三门峡也因此得名。
后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坝基址,就坐落在这三座石质的坚固岛屿之上。
现在,我们站在雄伟的三门峡大坝之上,可以看到河谷中有三座石质岛屿:傲然屹立的中流砥柱石,平坦开阔的王母娘娘梳妆台,还有这两个岛屿之间的一座叫做张公岛的岛屿大坝相连。
游客可以登临张公岛,回望整座水利工程的壮美全景,遥看秀美的中流砥柱石和平坦的王母娘娘梳妆台。两座小岛上,时常有或盘旋低飞,或静静伫立的灵性水鸟。
三门峡地名由来
相传,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把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泄黄河水东流,三门峡由此得名。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黄帝铸鼎、中流砥柱等典故都发生在这里,是中华民族人定胜天、英勇坚毅、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基因形成的渊薮。 三门峡还是黄帝时代仰韶文化的发现地和中心区域,郭、虢、焦、陕等姓氏的起源地,著名郡望弘农郡的所在地。
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条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市简介 分类:本地动态
三门峡市 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管辖陕县、渑池县、卢氏县、灵宝市、义马市、湖滨区等三县两市一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万。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三门峡市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豫西边陲,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一颗璀灿的明珠。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边缘,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以前,这里就留下了华夏祖先的足迹,五、六千年前就有较大的氏族部落,约在公元前21-前11世纪,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属虢国,秦国时置三川郡,汉武帝时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 续至明、清。建市后一直是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三门峡市交通便利,陇海铁路横贯东西,310和209两条国家公路干线纵横交汇,黄河水运直达潼关,洛阳至灵宝高速公路已经全线开通,县(市)区之间公路相通连接成网,通讯设施先进,联络便利。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矿藏57种,占河南省的60%;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34种,已开发利用的27种,其中黄(黄金)、白(铝)、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黄金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铝土矿、煤、锌、锑、硫铁矿、玻璃石英砂岩、铸型用砂、砷等17种矿为全省之冠;钼、铀、铅、银、磷、压电水晶、熔炼水晶、石墨等9种矿居全省第二位。
黄河常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又被称为“黄金河流”。然而黄河又是一条水旱灾害严重的河流,从公元前602 年至1949 年的2500 多年间,黄河决溢了1590 余次,改道26 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领导人对治黄非常重视,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重大措施。这一工程影响深远,耗资巨大,从运作上看,其决策过程是非常慎重的,曾经反复论证,国家领导人亲自参与,最后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建设。
1957年4月13日,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73年12月26日,第一台国产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1978年底,全部5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毕。
1955年7月30日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化的决议》,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策终于形成;
1957年4月13日,工程开工兴建;
1958年12月截流成功;
1960年9月基本建成;
1962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即汛期闸门全开敞泄,让洪水穿堂而过,在下游发生特大洪水仍需运用,凌汛期承担下游防凌任务;
1964年12月开始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4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简称为“两洞四管” ;
1969年6月开始又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
1973年10月后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方式;
1978年底,全部五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毕;
1990年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
以上就是三门峡历史的全部内容,1955年7月30日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化的决议》,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策终于形成;1957年4月13日,工程开工兴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62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即汛期闸门全开敞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