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历史?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是中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寿县古城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寿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现城内总面积3.65平方公里。淮南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明清以来,那么,寿县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寿县(古称寿州),在2000多年前便是有着十几万人口的四朝古都。曾作为安徽最大的城市,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41 年,楚考烈王就曾迁都于寿州,而移地托名,亦称郢会(原江陵称“郢”)。秦、汉、南北朝时期,寿州与邯郸、洛阳、蓟(北京)、临淄、定陶、宛(南阳)、合肥、吴(苏州)、番禺(广州)齐名,统称天下十大都市,或“六朝胜地”。
寿县,古称寿州,曾是四朝古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座古城位于我国安徽省淮南市六安市下辖县,地处淮河中游南岸,面积约为2986平方公里。寿县古城墙是中国保存较为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寿县被誉为“地下博物馆”。
寿县古城始建于宋朝,以棋盘式布局。在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寿县成为楚国的都城,此后在明清时期,根据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古城墙不断进行整修。寿县别称寿州、寿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历史上共4次为都,10次为郡。寿县城墙有四门,东门为宾阳,南门为通淝,西门为定湖,北门为靖淮,四门的瓮城也保存完好。寿县城墙作为宋至清代古建筑,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
寿县地处要地,历史上多次成为都城和郡治所在地。楚考烈王在公元前241年将都城从陈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迁至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这是楚国最后一次迁都,18年后,楚国在这里终结。楚国,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其名称来源于一种灌木——荆,从商朝起,中原人便以荆楚来称呼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
寿县隶属安徽省淮南市,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东邻长丰县,北与淮南市区、凤台县毗邻,西靠霍邱县,南与六安市、肥西县相连。
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扩展资料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寿县
安徽省淮南市。
寿县历史悠久,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
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
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
气候特征
寿县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各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均呈单峰型,有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4.8—14.9℃。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0.7℃,一般年份最低温度均在-6℃以下,极值(1955年1月11日)-24.1℃。
7月最热,平均气温27.9℃,最高气温35℃以上,极值(1959年8月21日)达40.4℃。平均最高地温为31.9℃,地面极端高温(1958年6月25日)69.9℃;平均最低温为9.3℃,地面极端低温(1955年7月11日)-26.2℃。
安徽六安市寿县,寿县历代有很多名字,寿阳、寿春、寿州。夏禹分天下为九州,此地属扬州。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周代这里叫州来国 ,三国时期袁术,占了寿春城。独霸江淮,以孙策借兵质押的玉玺壮了气血,主张以寿春为都,在此称帝。
以上就是寿县历史的全部内容,寿县位于皖中腹地,淮河中游南岸,国土面积约2986平方千米,人口约124万人,东与合肥市相连,北与淮南市毗邻,与阜阳市隔河相望。作为战国古都,西汉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西汉时,淮南王刘安(西汉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