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生物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设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板书设计

  • 生物
  • 2023-05-10
目录
  • 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的例子
  • 初二生物电子书人教版
  •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板书设计
  •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反思
  •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集体备课

  • 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的例子

    【 #高三#导语】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高三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生物教案范例参考》,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1.高三生物教案范例参考

    一、教学设计思想

    《神经调节》一节是生物第四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反射弧完成反射的过程、神经细胞内部兴奋的传导及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等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处理不好则枯燥姿和无味,学生既没祥册迅有兴趣,又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熟读教材内容后,感觉本节课最关键的问题是兴奋的本质,因为这是研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基础。但教材中只说明了兴奋是一种快速的电位变化,而对这种电位变化产生的机理却只字未提。事实上,根据经验,这一结论在完全不了解机理的情况下是很难记住的。而我认为这样一个内容恰恰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好机会。于是,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就成了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

    所以,我认真阅读了陈守良老师编写的《动物生理学》中关于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章,也许是陈守良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发了我,我发现如果将这部分内容适当简化处理,抽离出主线,再配以形象的描述,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于是,大致的教学思路基本形成,而这个思路就是按照历对生物电现象的研究过程展开的。而且,板书的设计力求明确简练,将最重要的结论留给学生,以便于将来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的分析,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补充神经生理的一些研究方法,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2.过程与方法

    体验设计实验的要点;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能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充满艰辛、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兴奋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前面学习了体液调节,但体液调节速度较慢,某些活动需要快速反应,如针扎指尖,必须要有一种快速准确的调节方式,这就是神经调节,即通过神经来完成的调节,它可以使体内的各个器官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整体,并使我们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从而适应环境。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并讨论。

    2.反射和反射弧

    教师活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简单反射叫非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是条件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请学生描述缩手反射的过程,引出兴奋一词。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描述缩手反射全过程。

    3.兴奋的本质

    教师活动: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兴奋怎样传到呢?介绍神经细胞的特点和神经纤维的概念。兴奋就是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好像电流沿着导线传导,因此人们怀疑这是一种电活动。介绍测量神经纤维电位变化的经典实验。证明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谨此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小组讨论实验。

    4.平静时电位差形成的离子基础

    教师活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是怎样产生的呢?与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分布有关。展示表格,发现膜内外存在着巨大的离子浓度差。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内的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扩散到膜外,就会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讨论平静时电位差的形成机制。

    5.兴奋时的电位变化和离子基础

    教师活动:兴奋时细胞膜会发生一种快速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这种快速的电位变化就代表着发生了兴奋。离子基础是由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而导致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而造成的。恢复平静状态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钾离子扩散出去实现的。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讨论兴奋时电位变化的机制。

    6.兴奋的传导

    教师活动:兴奋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有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也发生了电位变化,说明兴奋传导至该处,而已兴奋部位又不断恢复原先的电位。兴奋就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的方式迅速向前传导的。

    学生活动:思考兴奋传导的机理,并绘图表示。

    7.总结

    兴奋的本质是一种电位变化,兴奋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五、教学反思

    1.利用科学史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讲授科学史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其次要考虑教师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讲授技巧。科学史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堂,使课程拥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这种不断探索跟揭秘的过程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这比用其他手段获得学生的关注更容易。

    2.整节课是用一个个问题串起来的。我所教授的是普通班的学生,因此问题的设置很费心思,且需要尝试修正。合适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思考,不能过难,而且要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力争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白最终的结论如何得出。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于本班的学生,因此这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3.整堂课并没有开展全班大规模的活动或分组讨论,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进行的只是头脑中的探究。这种探究方式并不是最理想的,但可能是最符合现状的。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繁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只能尽自己的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的收获。

    4.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较好,能够将结论较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这得益于图片和动画,更关键的是理解了这个结论的得出过程。

    5.板书是这节课的缺憾,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不够细致,有些随意,还需改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综合性的学科,对本节课的设计就是想充分体现这一点。对实验的分析推理过程其实是在模拟学生将来从事科研的过程,物理学的应用也是让学生体验其他学科在生命科学研究上的作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每天学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在为将来打基础,让他们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重要,而创造知识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我们应该尽可能帮助他们,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职责。

    2.高三生物教案范例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学生拿出自己完成的调查表。

    师生互动:统计数据,发现规律。提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和概念。指出调查表中的各项调查内容,在生物学上属于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的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供了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促进亲子关系。同时为本节课的问题探讨提供了很多较好的素材。

    观看录像:了解人的各种遗传性状。

    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总结出性状的概念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几种生物的性状。

    小组讨论: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2、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小结: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提出问题:性状能否直接传给后代?它又是谁控制的?

    学生活动: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教师应较详细介绍此项生物技术的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一倍。

    小组讨论: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小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师播放录像:转基因技术的运用。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加深对基因决定性状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和观看录像,以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可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内容上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事实,确信无疑,相信科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能利用此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提出辩论话题: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是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素材以确保效果)。

    学生活动:展开辩论(可临时组队)。

    小结:转基因技术和其它许多科学技术一样,都似一把双刃剑……。

    设计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灾难的道理,科学研究的过程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另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力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等其它各方面的综合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保持生物学习的兴趣,养成对科学追求无止境的精神)。

    课堂练习:P28(及时反馈并矫正)

    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学习与评价》。

    3.高三生物教案范例参考

    一、指导思想

    以“巩固、完善、综合、提高”为突破口,以教材、和江苏省《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着眼于学生、着力于课堂、关注于方法、立足于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

    二、复习目标

    研究高考动向和命题趋势,分析试题和学生,力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构建知识网络、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习质量,通过高三复习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形成较熟练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三、复习策略

    第一轮:以教材为主,强化基础知识。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将五本教材按知识的内在联系,融合在一起,将知识化、网络化,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前提。

    第二轮:注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探究的能力。强化学科用语、规范用语。以专题复习为主,突出主干、重点,查漏补缺,加强知识的综合。

    第三轮:加强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总结一、二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学生答试卷中所暴露出的缺陷,给学生以技巧的指导,方法的指点。

    四、教学策略

    (一)把握高考动向,调整复习策略

    (二)注重基础,夯实学科知识的基石

    (三)强化联系,构建学科知识的网络

    (四)重视评讲,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认真上好复习课、习题课和讲评课

    五、复习安排

    本学年教学计划分为两个部分:

    1、上学期:本部分时间从20xx年8月——20xx年1月,完成高三生物必修知识和选修知识的第一轮复习。

    2、下学期:本部分时间从20xx年2月——20xx年6月初期,总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底,完成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阶段:20xx年5月——20xx年5月底,进行高考前的强化训练,有选择的做五年内各地的高考试卷以及各大市的模拟卷。

    第三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初期,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六、教学进度(本学期)(第一轮复习)

    在假期我们已经复习到遗传规律结束了,所以本学期开始从必修二的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开始复习。

    4.高三生物教案范例参考

    关注癌症

    一、细胞癌变原因: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增殖

    (2)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XX

    (3)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

    (4)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三、我国的肿瘤防治

    生物关注癌症知识点

    1、肿瘤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

    二级预防:防止致癌物影响

    三级预防:高危人群早期检出

    2、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手术切除

    5.高三生物教案范例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

    课前,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分钟。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处,记下所想到的问题。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同样仔细看书上三幅插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4.小组讨论:

    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②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②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初二生物电子书人教版

    两种方式是: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以此来控制性状

    途经一就是 DNA(转录过程)RNA(翻译过程)蛋白质,合成的蛋白质直接能用,作为一个身体的部件直接构成人体,例如血红蛋白,基因控制血红竖歼戚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一系列性状,例如血液红色,血液带氧……

    途经二就是合成酶阿,DNA(转录过程)RNA(翻译过程)蛋白质,这个但不致就是酶,酶是催化剂,不能直接构成人体,注意,不直接构成人体,而是一种成分罢了,而是用来控制代余陵谢过程,例如合成的唾液淀粉酶,控制唾液消化淀粉的过程,进而控制性状,即唾液是否可以消化淀粉……

    简单的说

    途经一是直接生产身体部件

    途径二生产酶,控制代谢(例如你的呼吸改塌之类的生命活动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板书设计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作用进行概括,正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中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裂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2能力目标: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自己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建立: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情感是重点。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是难点。

    四、 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资料分析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发,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图片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的基础上,联系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动物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种生物流向另一种生物,有利于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五、 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去发现知识,逐步培养自助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见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活思维

    通过展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每个“福娃”所代表的动物,由此引出新饥磨课。

    2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 通过展示几组日常所见的动物行为以及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与此同时,深入了解动物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利的。

    (2) 让学生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从食物链和事物往的角度思考,来认识某种动物数量的消长对其他动物的影响。分组讨论,每组可以有选择性的回答问题,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这种分为下,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很容易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结合旧知识的铺垫,学生对难点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顺理成章。

    (3) 复习七年级上册生态的内容,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形成循环的图片展示物质循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深层次的理解。

    3引领知识,知情统一

    动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以上讲的作用外,你还知道那些?小组以比赛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从而延伸出我们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4总结提升,画龙点睛

    本节课通过对动物界中动物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生物圈是一个同意的补课分割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整体。对于生物圈的保护,人人有责。

    5练习

    6布置作业:结合实际,办一份保护动物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动肆肢哗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二、维持生态平衡

    三、促进生态的物质循环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反思

    基因腊喊控制生物性状过程: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例如人眼皮的性状单眼皮或双眼皮);2.转轮察野录。含有单眼皮的基因在细胞核通过转录形成信使RNA;3.翻译。带有遗传信息没败的RNA从细胞核出来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根据遗传信息,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单眼皮性状)。无论转录还是翻译,都是按碱基配对原则进行的。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集体备课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重点是显隐性基因和性状表现的关系。同时,分析近亲结婚与遗传病发病几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同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规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

    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四、教学媒体

    关于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的投影片;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投影片、豌豆种子(不同颜色的种子)。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咱们通过投影片上的几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投影片:

    问题:

    1.请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父母体内分别能形成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3对。而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只有一半,即23条。当受精时,形成受精卵后又重合为23对。

    3.桥梁是精子与卵细胞。因为它们中所含有的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母,且是每对染色体上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也就是通过这个桥梁答睁将父母的性状绝大部分传给了子代,也保证了子代在形态与生理及行为上的相似性。对于物种的形成及延续有着重大的意义。

    (注:对于回答完善准确的同学,给予鼓励、赞扬性的评价;对于未完善的答案,应补充,并对此同学也给予鼓励、赞赏。)

    教师:想一想上节课的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你能写出来吗?

    (注:请同学到黑板上书写,书写完后打开投影片,进行校对,并对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讲授新课〕

    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上的资料。

    (注:学生阅读,教师板书。)

    板书: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一、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注:学生阅读完毕。)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如果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着能卷舌与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成的个体能卷舌吗?为什么?

    学生:发育的个体仍能卷舌,因为受精卵中的基因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根据举脊孟德尔的解释,基因组成是DD或Dd都表现显性性状,所以发育成的个体应该是能卷舌的。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很强,回答很好。他仅仅是借鉴了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而这个最初的结论是哪位生物学家得出的呢?

    学生:意大利科学家孟德尔。

    教师: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如何发现这一伟大的规律呢?请大家看投影片,思考讨论并回答。

    投影片:

    1.孟德尔选择了关于豌豆的容易区别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豌豆高约1.8~2.1 m,短豌豆约0.2~0.5 m。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

    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

    3.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

    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清答岁表现出来呢?

    5.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

    (注: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作答。)

    学生:两者杂交的后代种子长成的植株都是高的,但不知是否与原来高豌豆植株一样高。

    学生:应该是一样高的;因为杂交种子中含有高豌豆植株的基因。

    教师:是与原高豌豆植株一样高的。至于原因咱们看了后面的几道题就清楚了。请试着回答第二个问题。

    学生:因为控制高豌豆父本的基因无论将哪一条传给后代,都会使子代基因中含有一条控制高豌豆性状的基因,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杂种豌豆都表现高豌豆的性状。同样矮豌豆的基因也会随之传给子代。

    教师:豌豆的高与矮就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中分隐性性状与显性性状。像前面第一问中纯合的亲本杂交的后代全部表现为高豌豆,就把它看作是显性性状;相应的短豌豆就称为隐性性状。而杂交的后代中只表现高而不表现矮,请接着思考第三题。

    学生: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杂交产生的后代既有高豌豆又有矮豌豆。

    学生(补充):这表明了有的杂种豌豆虽表现高的性状,但含有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只是未能表现出来。

    教师:补充得很及时。由此可见,杂种高豌豆体内既有高基因(A),也有矮基因(a),杂种细胞中同时含有A和a时,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A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a称为隐性基因。请再思考第4题。

    学生:隐性性状只有在两个隐性基因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学生:根据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且隐性性状只有在双隐性基因存在的条件下才表现,可由杂交豌豆基因自由分配重新组合的情况来判定,高豌豆的性状占3份,矮豌豆的性状只占1份,比例为3∶1,所以,杂种豌豆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

    (注:教师对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作出综合性、鼓励性的评价。)

    〔及时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所讲的知识及其他同学的回答,对本部分的内容给以小结。

    (注:学生总结,教师配以子板书。)

    学生: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基因又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板书: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拓展逐步深入〕

    教师:了解了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试想:如果夫妻双方的基因组成都是Aa,其后代的基因组成可能有几种情况?请对此做出预测。大家试着在纸上写,另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注:留给学生思考书写的时间,完毕,对黑板上两位同学的作答校正,并对回答完全正确的同学给予赞赏性的评价。同时,用投影片打出正确答案。)

    投影片:

    夫妻双方的基因组成若为Aa,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有三种情况:

    教师:关于基因与相对性状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也是国家推行一些相关法律条文的依据。比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并讨论投影片上的问题。

    (注:打开投影片,并进行板书。)

    投影片:

    1.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分别指什么?

    2.请举出一种由于隐性基因遗传而导致的遗传病。

    3.如果本族内的人结婚生育将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4.我国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何在?你将如何去做?

    板书:禁止近亲结婚

    (注:给出一定的时间讨论,可以查阅资料。)

    学生1: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血亲。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是与自己同一血缘的亲属。而兄弟姐妹、伯伯、叔叔、阿姨和侄、甥等这些平辈、长辈、晚辈都是旁系血亲。

    学生2:例如一对视觉正常的夫妇,生出的子女中患有红绿色盲,这就是由于红绿色盲是一种隐性基因,只有当两种色盲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出来,父母虽然正常,但均携带有致病的基因。

    学生3:如果本族内的人结婚生育,他们体内携带有致病的基因传给后代,并且后代体内携带同种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这样后代遗传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不利于优生优育。

    学生4:禁止近亲结婚就可以大大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对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起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认为为了自己与民族的共同利益应该防止近亲结婚。

    (注:教师在情感上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及爱国意识。并给予鼓励。)

    教师:除了刚才提到的色盲之外,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在人身上还有: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既有益于家庭幸福,又有益于民族兴旺。

    〔课堂小结〕

    本节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解决了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如何实现控制相对性状等。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我国婚姻法中的一些规定。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豌豆表面的糙面与光滑面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糙面的基因(a)是隐性基因,决定光滑面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两种不同性状的纯种豌豆杂交之后,产生糙面的豌豆的几率是( )

    A.15%B.75%C.0D.100%

    答案:C

    2.下列不属于隐性遗传病的是( )

    A.白化病B.心脏病C.色盲症D.苯丙酮尿症

    答案:B

    3.如果将两株高豌豆进行杂交,则不可能的情况有( )

    A.全为高豌豆植株

    B.既有高豌豆植株,又有低豌豆植株

    C.全为低豌豆植株

    答案:C

    4.一对基因A与a,如果A与a结合形成Aa则表现的性状是( )

    A.隐性性状

    B.显性性状

    C.既可显示显性性状,又可显示隐性性状

    答案:B

    二、思考问答题

    5.一对夫妇视觉均正常,而生出的女儿则患有色盲,这是为什么?

    答案:这对夫妇视觉虽然正常,但他们体内都各有一个色盲基因,而当这两个色盲基因纯合时,能表现出色盲症状。

    6.举例说明相对性状与基因间的关系。

    答案:以豌豆的颜色为例。如果控制红色的是显性基因A,控制黄色的是隐性基因a,当这两种颜色豌豆杂交后,产生的子二代中既有显示红色的携带(AA或Aa)植株,又有黄色的(aa)的植株,表现为一对相对性状。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是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二、禁止近亲结婚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通过生殖细胞完成的,这就涉及了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稳定性的保证是与减数分裂相关的,因此,本节的最后是减数分裂的知识。本节的重点是:1.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染色体稳定性的保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媒体:

    (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

    (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学生:看着像

    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

    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学生:生殖细胞。

    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蛋白质和DNA。

    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动画,看谁能从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展示:放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画出来。

    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学生:是的。

    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教师: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学生: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教师:(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46条23对。

    教师: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学生:也应该成对。

    教师:(通过演示小课件进一步加深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

    学生: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

    教师: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图片)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数数多少对?再来看看这个男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染色体少一条行不行?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再来看看这个女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教师: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出示课件,让学生做练习。(板书,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教师: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谁知道哪一种小动物经常被用来研究遗传的问题?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8个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

    教师: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 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学生画图,自己分配组合。

    教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学生: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教师: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教师:说得很好。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

    教师: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还有的进我空间问我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