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邵阳中考语文?【解析】 第④句为总说句,应放在最前,接着先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为②⑤,第③是对②⑤的总结,第①是全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 8. 【 2017年湖北省鄂州市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那么,2017邵阳中考语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绝句 石懋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②,去日飞毬③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释】①石懋(mào):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②轻黄:淡黄。 ③飞毬(qiú):杨树籽。
1. 联系诗意,谈谈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离别家园、辗转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无奈和乡思。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离别家园、辗转仕途”,1分;“生活不得安定的无奈”(或漂泊无依),1分;“乡思”,1分。意思对即可。
2.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在借物(景)抒情、对比、动静结合、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示例一:诗人借物(景)抒情。(1分)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1分)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1分)
示例二:对比。(1分)“来时”与“去日”的对比,(1分)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1分)
示例三:对比。(1分)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1分)更突出了自己离别家园、辗转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无奈和乡思。(1分)
示例四:动静结合。(1分)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1分)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
1.(2017河南第4题4分)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殿宇藏魔君,仙观有灵根。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在该地发生的故事。
①龙虎山伏魔之殿(《水浒》) ②万寿山五庄观(《西游记》)
(2)历险时有伙伴,困境中存温情。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体现人物间的深情厚谊的故事。
①格列佛与葛兰达克利赤(《格力佛游记》) ②阿廖沙与小茨冈(《童年》)
答案:
2.(2017菏泽22题4分)“读什么书”和“成什么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下面经典中任选一部,谈谈它给你的成长曾带来怎样的人生启迪。
《论语》《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孟子》《西游记》《格列佛游记》
答案:
《鲁滨逊漂流记》示例:我们最需要的是具备鲁滨逊那样的刻苦奋斗的精神,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等,都不能被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厄运,挑战自我,就可以做出超出自己想象的事情来。只有这样,才能像伟大的鲁滨逊那样,成为一个胜利者。
3.(2017十堰7题3分)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和《孔乙己》分别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更多关于修辞手法反复考点的内容请看下文。
难点歼灭
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间隔反复)
“岸英!岸英!……(连续反复)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排比是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而反复是根据需要,使用的词语和或句子重复出现。
反复修辞手法的几种类型——感悟其内容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又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让别里科夫四次说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种口头禅式的反复重复,突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与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与帮凶形象。
初中语文考四大名著和七小名著,就这十一本书你自己假期没事多看看吧,初一考卷会考选择题,初二以上的就是名著的主观题了。
你好,每个城市的中考分数满分不一样的,但是基本都是120、100不等分值,具体的还得看你们那是咋规定的,谢谢采纳
以上就是2017邵阳中考语文的全部内容,27.(2017金华3(2)题2分)北大教授林庚在《<西游记>的童话性》一文中写到:儿童对同一人物的想象,可以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完全矛盾的现象,这在《西游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三藏一行来到火焰山,孙行者买了一块热糕,托在手上,好像拿着火盆中的灼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