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语文味教学法,整个教学法

  • 语文
  • 2025-01-30

语文味教学法?最后,我改变课堂教学贪多的一般做法,整个教学只定一个重点教学目标,即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只贯穿一种方法指导,即知人论世,从而很好地把印发资料与教学内容从方法与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既添了味,又还原了语文的本真。二、紧扣文本,自觉深挖教材出味 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教学。笔者个人认为,那么,语文味教学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阶段教学法

一、“语文味”的始作俑者“语文味”的始作俑者是湖北省武汉市(原新洲县)人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2001年上半年,程少堂正式提出“语文味儿”这一理念。如今,“语文味”一词已成为诸多同行论著中引用的新名词。二、什么是“语文味”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涵义是“意味”或“趣味”。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说它具体,是因为一讲到“味”时,要讲的对象一定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一般层次的东西是够不上用“味”来谈论的。说它抽象,是因为一讲到“味”,便进入了一种模糊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比较高的境界。由此可见,“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说清楚,往往就是“不够味儿”或“味道不足”,所谓“大羹无味”。受此启发,我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审美个性和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构建的语文美学体系才是符合汉语文课程和教学特点的语文美学体系。

教法与学法有哪些方法

何谓“语文味”?程少堂先生在2001年就作了阐释: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共存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简言之,“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愉悦。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如何营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在精彩语句中感受语文味

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细细品味,品析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为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如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想想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比较之后,就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肥胖”相照应,而且表现一种庞大沉甸的憨态,情趣盎然,给读者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

直观教学法

一、“语文味”的基本认识----明学科个性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我常常这样想:语文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与“语文”无关的内容或删或简去,努力使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是什么?所谓“语文味”指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具体讲,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典型的“语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内化言语和精神的收获后,外化为各种“语言作品”,逐步形成该年段学生必备的语言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感到“语文味”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把握语文的基本属性。叶老曾这样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语文”一词涵盖了人们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研究的最新理论,听说读写的行为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于是,我思考着:第一,“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要注意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

整个教学法

一、备课出新,主动为语文教学添味

语文课堂有味还是无味,备课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对于老师而言,备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要备出不失语文特色,且能增添新鲜感的语文课,更是难上中难。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紧扣语文及语文的原味展开,首先就应当下力气搞好自己的备课。但是,并不是只要我们下足力气备课了,我们的语文的特色就会在语文课堂上自觉涌现。要使语文的原味及时涌现,我们的备课一定要下力争出新。只有头脑中常有出新的意识,我们才不会人云亦云,我们才能避免照本宣科,我们才能赶走盘踞在心灵的懒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经常思考,我们才能心存学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我们才会在不断地探讨与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这样语文的原味才会在语文课堂上象潺潺的小溪一样不断流淌,喷涌。比如,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一单元课文时,我就对《蜀相》与《书愤》的备课进行了大胆的摸索与创新。首先,我打破诗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学模式,把两个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进行教学。其次,我改变以往学生看课文看注释的预习模式,改由自己精心搜寻“两作者,一人物,三典故”的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当作预习,以此加强学生课前对作者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了解。

语文课课型分为哪几类

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

一、把握学科性质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比如说,有位老师在讲《桂林山水》一课,在学习描写漓江水一段时,组织安排了一系列训练。老师说:“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就可组成句子?同学们回答:生①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绿;生②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生③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接着,老师又说: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老师又说: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学生回答: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教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

以上就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全部内容,北京市特级教师吉春亚这样说:我这里所说的“语文味”决不是借着“大语文”的旗号,改头换面的大杂烩,诸如内容开放无“度”的知识拼盘常识课,人文提升过“限”的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教学目标贪“全”的各科杂烩综合课等,而是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各科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教材)剖析、玩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