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南锣鼓巷历史,北京市南锣鼓巷简介

  • 历史
  • 2025-02-12

南锣鼓巷历史?鼓巷概述: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那么,南锣鼓巷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北京市南锣鼓巷简介

“南锣鼓巷”是位于哪个城市的古老历史文化街区?

正确答案:北京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在中轴线上吗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长787米,宽8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形状如驼背人,故名罗锅巷。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最赋有老北京风情。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现在的南锣鼓巷还是由南向北单行线,还未完全改造成步行街,车辆可通行。周边的胡同里,有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扇门后都藏着一段历史。

南锣鼓巷不仅有古老的历史,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保留了许多元代以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如传统的砖木结构、灰瓦白墙,以及精致的木雕、石雕等。南锣鼓巷的居民们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如养花、养鱼、下棋、品茶等,这些都为南锣鼓巷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南锣鼓巷周边的胡同里,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店铺,如古玩店、茶馆、书店、咖啡馆等。

南锣鼓巷的历史典故

"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众多的名人,其居住地场所也是许多游客比较喜欢的旅游地之一,

北京南锣鼓巷是一座长达786米的拥有几百年历史老街,这里幽静自然,非常的适合居住,这里也是最初元大都的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南锣鼓巷在地理特色上呈现两头低中间高,形似罗锅,在明代就被称为罗锅巷,清代依谐音改称南锣鼓巷。这里一直是许多有名人士比较喜欢的居住之地,拥有700余年历史的南锣鼓巷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在中国的历史上,这里是元代的圆恩寺,在如今早已没有了庙堂香客,只是一座普通的两进四合院。这就是大家提起《子夜》、《林家铺子》的作者——茅盾先生曾居住在南锣鼓巷后圆恩寺胡同13号。

当大家进入了南锣鼓巷,就能看见邓颖超为这座老宅题写的“茅盾故居”,,现在前院客厅均为陈列室,展陈一些手稿、信件、文学刊物等,介绍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动和文学创作,影壁后即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六间。西厢房是茅盾生前的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为饭厅。我国最有名的书画家之一的齐白石老先生也是南锣鼓巷居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曾居住在南锣鼓巷雨儿胡同13号。雨儿胡同13号连同11号、15号,原是皇太极第四子叶布舒(康熙年封辅国公)的宅子。

南锣鼓巷历史底蕴

老北京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遗留到至今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最富有北京风情的街巷,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街巷。很多人去游玩都不知道应该去玩点什么,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巷如果不去看看那才是可惜。本期北京文化,带你了解北京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但是近几年,却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西口不远77号门旁,标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僧王府”,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旗人,1825年袭封科尔沁郡王,1855年晋封亲王。他能征善战,但在历史上却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1859年在大沽海战中他督军奋战,大败英法联军。1863年后又受命剿捻,在山东、河南、安徽镇压捻军。1865年5月,率部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

南锣鼓巷以前是干嘛的

南锣鼓巷,作为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在元大都时期是“后市”的核心区域,东侧为昭回坊,西侧为靖恭坊,清朝时属镶黄旗,民国时期属内五区。胡同格局独特,像一条“蜈蚣”,东西排列着16条胡同:福祥胡同至前鼓楼苑胡同8条,炒豆胡同至后圆恩寺胡同8条。这些胡同的名字源于明朝,如菊儿胡同,曾名局儿胡同,后演变至清代宣统时期的现名。

南锣鼓巷与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和交道口南大街相接,是元大都两个坊的交汇地带。胡同两侧的府邸、宅院见证了历史变迁,如僧格林沁王府、中央戏剧学院原址和齐白石的故居等,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南锣鼓巷因其独特的酒吧文化,成为继三里屯和什刹海之后的热门旅游地。不同的酒吧街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南锣鼓巷则因其翠绿色调而别具特色。这里的胡同和宅院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尚潮流的交汇点。

从炒豆胡同的僧格林沁王府到雨儿胡同的齐白石故居,再到帽儿胡同的繁华,每一条胡同都承载着故事。比如,帽儿胡同曾是朝鲜驻华大使馆,而雨儿胡同13号院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的私宅,后成为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居所。

南锣鼓巷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也是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地。例如,东棉花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和秦老胡同的精致宅院,都展示了昔日豪门的辉煌。

以上就是南锣鼓巷历史的全部内容,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长787米,宽8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形状如驼背人,故名罗锅巷。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