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历史
  • 2023-05-25
目录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中历史必修一26课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电子书
  • 必修历史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分为四个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背内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转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必背内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的颁布和实施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的颁布、特点、影响等等。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宪法规定内容等等。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发展和影响。

    3、近代中国反侵略拍昌吵、求民主的潮流:了解掌握战争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迅慎华战争,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十年对峙、内战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了解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改变袭侍,在国际的影响力,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方法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26课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国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孙洞毕》(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

    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抗日战争颤袜结束后,中国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1)中国共产党 1945年召开七大 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中国国民党 1945年召开六大 主张准备发动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3)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①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分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2、解放战争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战略防御阶段

    ①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则芹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合集如手

    链接:拦则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渣衡嫌质资料,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电子书

    高考之前,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复习,要重视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想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必修一的知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信缓罩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

    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

    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哪握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历史必修一知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

    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滑闹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汉代

    制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一、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思想主张: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

    ③提出“三纲五常”道德规范

    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1)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用儒学垄断教育 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

    影响: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二程:思想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朱熹:思想主张:

    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高考历史知识归纳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9、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比东欧和西欧的经济,政治,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的态势,成因。在争霸的不同阶段两强和中国的关系变化。从两强争霸中得出的启示。

    11、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潜在的隐患。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1.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

    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4.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5.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

    6.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7.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9.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必修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的记录、诠释和研究。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游陆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誉仿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庆磨纤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 朽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 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 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开元年间,任用高 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 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6、厂卫锦衣卫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