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2017洛阳二模语文中考,静安区中考语文二模卷2017

  • 语文
  • 2023-05-04
目录
  • 2017嘉定语文二模答案
  • 徐汇区中考语文二模卷2017
  • 2017二模静安区语文
  • 嘉定区中考语文二模卷2017
  • 静安区中考语文二模卷2017

  • 2017嘉定语文二模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1)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景物也全部神会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2)秋天十月,我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穗改。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看我一眼说:“ 秋天的音乐。”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3)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的感受里了。

    (4)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露出的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

    (5)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6)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的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7)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才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雀哪全是假象!

    (8)它不过在寒飚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顷族码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就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9)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16.“秋天的音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秋天”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感悟?结合全文概括作答。(8分)

    答: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作者为什么说 “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一句的含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你的理解,分析第七自然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描写秋景把音乐的旋律作为背景,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8分)含义:既指磁带音乐,又指作者在音乐中感受到秋天的景色(2分)。

    感悟:①富有和博大(或“潇洒悠然”)属于真正的创造者;②只有收获过的人生,才能拥有生命的静谧和安祥;③生命的流逝充满了悲哀和忧伤;④死亡是生命庄严的再生与转换。(每点2分,答对三点计6分)

    17.(6分)

    (1)(3分)因为列车的前行暗喻着时光的流逝(1分),让人产生浓重的忧伤(1分),进而使作者产生了让生命留驻、时光倒转的强烈愿望。(1分)

    (2)(3分)秋天仍然蕴育着生命,死亡不是结局(1分),而是生命的转换与再生(2分)

    18.(4分))①渲染秋天里生命的美好和庄严;结构上承上启下②与上文凋谢秋天的景色形成对比;③为下文对生命和死亡的讴歌作铺垫。

    19.(4分)答案要点:作为行文的一条线索;营造一种奇妙独特的氛围;将视觉与听觉沟通,赋予秋景一种更为灵动的气质。

    徐汇区中考语文二模卷2017

    在语文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大家都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单于桐渣(shàn) 折腰(zhé) 栖息(qī) 喧嚷(xuān)

    B.蓑笠(suō) 赣江(Gàn) 田圃(fǔ) 颤 动(chàn)

    C.留滞(zhì) 丝缕(lǚ) 深邃(suì) 岑寂(chén)

    D.沉浸(jìn) 昏晕(yūn) 禁锢(gù) 襁褓(qiǎng)

    2.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________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________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之所贺轮吵以要不断学习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________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 从而 并非 而 B.如果 从而 不仅 而且

    C.虽然 但是 不仅 而且 D.虽然 但是 并非 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C.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D.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亲爱的宝贝已在腹中8个月了,是个美丽的姑娘呢?还是个漂亮的小伙?

    B.“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C.在这横跨中国南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

    D.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郑愁予的《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B.《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全诗意境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之情。

    C.《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

    D.《星星变奏曲》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运用夸张手法,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

    的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的。

    阅读《沁园春 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上阕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 )(2分)

    A.叙述 B.描写 C.说明 D.议论

    7.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夸张、对偶、比喻 B.对偶、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拟人 D.对偶、比喻、排比

    8.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词的上阕中,一个“望”字领起以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禅侍,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出一层新的意境。作者表面上写雪后天 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作者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二、(本大题共10小题,共34分)

    (一)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10分)

    大地 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9.《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3分)

    10.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3分)

    11.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4分)

    (二)欣赏儿童诗歌,回答问题。(10分)

    第一次的小雨

    徐 鲁

    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

    沙沙地落进青青的树林

    我独自在林子和林子之间漫步

    耳边充满了许多微弱的

    神秘而又美丽的声音

    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

    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

    妈妈曾经告诉过我们

    它们的名字叫天鹅菌

    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

    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

    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

    露水闪亮着悄悄滑落

    淡淡的雾像轻柔的白纱布

    整个大自然像一首乐曲

    春天的林子是一架生命的琴

    它们奏出美妙的音乐和诗歌

    轻轻地轻轻地撞击着

    我的充满幻想的十四岁的心

    (选自《十四岁的天空》)

    12.“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作者分别抓住了樟叶的 、幼笋的 、蘑菇的 来描写景物,把景物写得富有特色。(3分)

    13.“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14.作者把整首诗设置在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这样的意境中,有什么妙处?(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 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 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瞭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5.“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二模静安区语文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本章我们将要告诉同学们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几大要点。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在主旨篇中,我们已经教会同学们怎样分析主旨了,请注意复习)。

    「实例分析」

    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如何理解这里的"傲然"一词?

    「完全解析」

    这里的"傲然"必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文章的主旨),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结合主旨做答),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誉肢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适用于写人的记叙文,写人记叙文的主旨是表现人物的,要把握住一个人物形象的问题,在这一类记叙文中,我们必须联系人物形象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实例分析」

    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如何理解"排"字,在这里有什么特殊作用?

    「完全解析」

    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从人物形象入手),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可以这样回答:"排"敏和的意思是"依次摆好",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常常受人嘲弄,这里"排"这个动作表现了他急于炫耀自己的心理。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桥虚盯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记事或写人的文章常常是为了表现作者或者故事中的人物的感情的(详见《主旨篇》)

    「实例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你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找"和"又",这两个词寓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完全解析」

    "又"和"找"本来是很普通的两个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我"的心中因此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表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如果我们在英语阅读中遇到一个生词,我们常常总是猜测一下它大概的意思,怎样猜测的,自然是结合上下文,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概念,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体现的概念也不一样,因此,当我们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的时候,应该尽量地联系上下文。

    「实例分析」

    散文《爹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六岁就上小学。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在这段话中,"昂贵"是怎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完全解析」

    "昂贵"的本义是"价格很高",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很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里的"昂贵"应该是指这区区四元的学费包含了全家几代人艰辛的劳动。由此可见,在特殊的语境中,词语会产生特殊的含义,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在本篇中,我们针对记叙文阅读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要求,提出了四点准确认识词语含义的基本点,我们可以发现,这四个基本点和全文的主旨密切相关,前三点实际上都是从文章的主旨,段落表现出来的主旨来理解词意,第四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同学们在遇到"理解词语含义"之类的题型时,务必注意这四个基本点。

    嘉定区中考语文二模卷2017

    勤奋像只梭,使你的智慧越积越多;懒惰像把锁,锁住你大好的前途,锁住你人生中所有的光辉。同学们勤奋起来吧!勤奋会让你尝到甜美的果实,会让你一生无悔。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卷附带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卷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椐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蠢庆。(4分)

    成长的历程镌刻着太多的怀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月光似水的夜晚,我们静听心灵流tǎng ① 的声音,回望花季qǐ ②丽的岁月。在成长的旅途中,有刻骨míng③心的故事,有感人肺腑的真情……成长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让生活如歌般委婉;成长如一张张fàn④黄的照片,将生命的轨迹清晰定格。

    2、根椐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4分)

    它的高大 ① 我的意志,它的坦荡 ② 我的胸怀,

    它的严寒 ③ 我的神智, 它的神秘 ④ 我的求知欲。

    A、激发 B、磨炼 C、启迪 D、舒展

    3、古诗名句默写。(8分)

    (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2)、 ,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5)、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古诗常化用典故,借古喻今,抒发情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暗藏刘禹锡对贬官多年后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叹,苏轼则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

    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 分)

    阅读一篇优秀之作,如同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更是他的心灵寄托和生命渴望:我们在 ①的《谈读书》里知道了读书要有正确的方法;在《傅雷家书》中感受傅雷对儿子的 ② ;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里认识了一个 ③ 的胡屠户;在高尔基的《海燕》里我们 ④。

    5.综合性学习。(7分)

    为了庆祝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60周年,班级开展“我爱祖国”的专题活动,请你参与。

    【华夏文明】

    (1)、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稿,画线句有一个词语用的不恰当,请找出并修改。(2分)

    一把黄土塑造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这奔腾不息的黄河,用它甘甜的乳汁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儿女几千年奋斗的峥嵘岁月,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成

    (2)、下面是一位同学介绍的一则新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2分)

    中广网北京10月2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首都北京盛大的庆典活动让广大网民胸中的爱国激情来了一次大爆发。新闻跟帖和各大论坛成了他们表达爱国热情的渠道。网民张某留言:“别看咱个铅旅子不高,可看着子弟兵们雄壮的军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就有一种瞬间高大起来了的感觉,我骄傲!”而网民“龙城”的留言说出了很多网民的心声:“作为中国人,生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歌唱祖国】

    (3)、班级选择了歌曲《大中国》作为此次活动的总结,请结合所给歌词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3分)

    (一) (二)

    我们都有一个家 我们的大中国呀 好大的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经过那个多少 那个风吹和雨打

    兄弟姐妹都很多 我们的大中国呀 好大的一个家

    景色也不错 永远那个永远 那个我要伴随她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中国祝福你 你永远在我心里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山坡 中国祝福你 不用千言和万语

    …… ……

    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共12分)

    ①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带激握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陈蕃怀有成大事的胸怀固然可贵,但却不屑于做琐碎的小事,忽视小节,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够排斥“扫一屋”呢?

    ②由此看来,成大事者也需关注小节。

    ③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因关注小节而做出了大事情。

    ④“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看报;事先没有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这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都是些容易被忽视的小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作了自己成长所必需的“维生素”。假如他不关注小节,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日后会受到众人的拥戴,当上美国总统。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非常关注小节。一次,在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送行时,亲王的飞机刚起飞,我国送行的人们就散开准备离去,只有总理仍笔直地站在原地,并叫回了散开的人。正是他这种对待别人认为的小事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众多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许。由伟人们的例子不难看出,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

    ⑤关注小节,可以及时把握成大事的机会。一片草叶割破了手,鲁班发明了锯;

    ;开水壶的盖子被蒸汽顶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小节中包含着成大事的机会,包含着成大事的重要条件,他们正是因为关注了小节才抓住了成大事的机会,为自己成大事奠定了基础。

    ⑥相反,忽略小节会贻误大事。一个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铁片造成了空难,一份翻译错误的电文造成一场战役的失败。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忽略小节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⑦小节不仅关乎上文所论及的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其实也关乎修身齐家这一类的大事。成大事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目标。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以天下事为己任,对他来说忧国忧民是大事;一个家庭主妇,心里装着全家老小,对她来说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是大事。无论其内涵如何,可能都需要他们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去关注小节,只有如此,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做出对个人或对社会有益的大事。

    ⑧今天,关注小节不仅是国民素质的一种反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禁止吸烟的地方所随意吞云吐雾……这些看似小节,但不知小节不拘,大事难成。愿年轻的朋友们从小事上着手,在细微处努力,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6、文章开头用陈蕃只想“扫天下”不想“扫一屋”的故事,有何作用?(2分)

    7、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8、仔细阅读第⑤段,补充一个概括性的事实论据,使句子更连贯,论证更充分。(3分)

    9、 有人说“成大事者需不拘小节”,本文的作者却认为“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你的观点呢?请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孩子与鸟儿

    一天下午,孩子们都出去捉蜻蜓,室中寂寞如雏鸟飞尽的空巢。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迎接暮色,我漫步走到后院,花期才过,美人蕉的残瓣,铺了一地绚烂落霞,把晶莹圆润的籽粒,留在枝头。完成了孕育、覆护作用,花朵便萎落于土——一个伟大的意念——“爱”,却自古至今,始终充塞宇宙,一切有生之物,莫不是它的仿本,炽烈的生命火炬,赖着神圣的爱,得以代代继续,燃烧不熄。

    正在沉思间,突然一个毛茸茸的小团,轻吻着我赤裸的足踝,我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一低头,我发现那闪亮畏怯、如云边孤星的小眼睛,正向我这庞然大物的人类侧目而视。

    我俯身捧它在手,原来是一只才学飞的小麻雀呢。本是羽毛丰盈的头部、翅、尾都被烧得焦黑、短茁、凌乱。许是自谁家烟囱逃出而”劫后余生”的吧。它伸着尖尖的小喙向我啁啾着,残羽下,波动着一股生命的颤栗。

    我才将这小生命捧进屋子,两个孩子正巧自田埂间呼啸着回来了。见了鸟儿,又是一阵“泰山”似的欢呼。山山更忙著为它腾肥皂箱,在他的指挥下,才学步的兰兰,也乘我不备,蹒跚着自床垫下抽了一把稻草,凌乱地放在箱底,瞬息间鸟儿的新居落成。

    “看鸟儿啊!”两个孩子如热带卖果女郎,轮流着把鸟儿连箱子举在头顶,兴高采烈地呼喊着。于是,同巷中的小玩伴们都闻声而来了,赤膊、跣足、髦发、泥脸……形形色色的都有。此刻,这寂寂的宅院,喧哗如一只开动的闹钟。

    一个小光头向小鸟献上蜻蜓,一个双辫女贡上了蚯蚓,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但小鸟儿抬抬玲珑的小头,眨眨晶亮的小眼睛,瞧瞧这些“非我族类”的小面孔,它紧紧地闭起微黄的尖喙——“不食周粟”。热心的孩子们变得失望了,不再去采粮购秣,只静静地环着鸟儿围坐成一个圆圈。

    突然,屋外传来清脆动听的声音,比竹竿相击声还要俐落、悦耳。我一抬头,一个多么奇丽的伟观啊,对面人家屋檐落满了小小的麻雀,在暮光中,如朵朵颤动的火焰。它们翘尾、颔首、展翅,似怀着无限的同情,遥遥凝望着这陷入不幸的同类。它们在踌躇、疑惧,都不敢飞下来。由那断续的啁啾,我觉察它们,似乎饱尝了“相望不相亲”的痛苦。

    我遂吩咐孩子们都埋伏在帘帷后面,我也远远地站在屋子的一角。

    不多时,“特冷”一声,一只较大的麻雀,竟飞进了玻璃走廊,低头亲昵地向小麻雀致慰:“吱喳,吱喳,吱喳。”小麻雀也在哀哀诉告:“吱吱吱,喳喳喳。”孩子们自帘帷后移动了一下,那个来访者拍翅惊飞了,只留下那个可怜的小囚徒,望着足边那根红绳和片片落羽发怔。

    “把鸟儿放在院子里,叫它和同伴们谈谈心好不?”怀了无限的悲悯,我商得山山、兰兰的同意,把盛鸟的木箱,放在长青苔的花荫下。

    立即,有两只大麻雀,像影子般倏忽,自对面屋檐,移到了距小麻雀较近的篱墙。

    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上短篱,活跃的姿态,描绘出它满腔喜悦,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这时另一只又飞了下来,以同样的姿态,双倍的温柔,把另一只青虫,送进那落难的小鸟口里。我至此才辨别出,它俩与小麻雀,较其他的麻雀,有更亲密的关系。

    屏息站在我身后的孩子们,也似乎为眼前的这现象感动了。半晌,山山眨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匆忙地不及穿木屐,赤足跳下走廊,走入花荫,把系在小麻雀左足的红绳解松,小麻雀吱了一声,带著快乐、喜悦,一道箭矢般,直飞上两只大麻雀栖息的篱边。随即三个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瞬间,杳无所见,只透出一片灰蓝的天空。

    山山满脸喜悦,重新跳上了走廊。

    问他:“你为什么把小麻雀放走,你不是喜欢它吗?”

    “叫它去找它的爸爸、妈妈。”山山怪神气地双手插腰,好像做了件生平得意的事。

    “爸爸、妈妈。”才学语的兰兰,也模仿着她的哥哥在喃喃着,摇着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脖颈。我觉得此刻我的眸子噙满了泪水,她不正是那只雏鸟的小影,对我充满了爱慕、眷恋、依恃?我不禁想起娜达利的话:“是怎样的冒昧,怎样的大胆,把活泼的小生命带到世间,却不能给予他们含有幸福本质的东西!”

    暮色渐浓,夜色将临,我凝望著三只鸟儿适才掠过的天空,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自由的高空中飞翔。充满了爱的三只鸟儿,该是幸福愉悦的。喂其懂得“爱”,才获得了幸福本质。

    10、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有关“孩子与鸟儿”的故事。不超过30字。(3分)

    11.、“箪食壶浆”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什么?文中说“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作者用这个词语重在表现孩子们看到小鸟时怎样的情态?(3分)

    12.看到两只大麻雀喂食的情景,山山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连忙放飞了小麻雀。你认为山山悟到了什么?(4分)

    13、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请具体谈一谈下面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开头:“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结尾:“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高空中自由飞翔。”

    14、“三雀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这是属于鸟儿的幸福;“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颈项”,这是属于母亲的幸福。请结合生活经历或读书积累谈一谈你对“幸福本质”的体会。(4分)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村 夜(4分)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15、诗的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2分)

    16、请细细品味三、四句,你的理解(2分)

    (二)(13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伐竹取道( ) (2)不可久居( )

    (3)佁然不动( ) (4)斗折蛇行( )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0、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把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2分)

    醉翁亭下欧阳修吟诗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变化?请联系短文谈一谈(3分)

    (三)(11分)

    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丐得钱,则市盐酪①径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贮大小笔棕帚麻拂②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鼻耳窍有尘土,即以笔拈出之,率以为常,环百里人皆熟识之。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③,刘欣谢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④。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数日营营⑤,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⑥如此,是大可笑。适遇一人过前,即脱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注释】①盐酪:指食盐等物品。 ②麻拂:除尘。 ③衲袍:僧袍。 ④扃:jiǒng关闭。⑤营营:指内心忧虑的样子。 ⑥方寸:内心。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则市盐酪径归 ( ) (2)吾几为子所累( )

    (2)不衣而出( ) (4)适遇一人过前( )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越数日见之(指代富人) B.问之(指代刘先生)

    C.出则锁之(指代门) D.即解袍与之(指代路上遇见的人)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如此,是大可笑。

    25.文中刘先生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四、写作(60分)

    题目:让我握着你的手

    提示:握手,是常用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握手可以表示友好、和解、理解、接纳、关怀等等非常丰富的情感意义。请根据你的感悟体会完成作文。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2)文体不限(诗歌要在30行以上)。

    (3)不少于600字。

    (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

    1、淌、绮、铭、泛

    2、B、D、C、A

    3、略

    4、培根、挚爱(舐犊)之情、势利(嫌贫爱富)、我们了解了无产阶级先驱者的英勇无畏。(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4分)

    5.(1)(2分)培育改成哺育

    (2)(2分)国庆大典引爆网民爱国激情

    (3) (3分) ① 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②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福。③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④表现了华夏儿女团结奋进、坚韧顽强的精神风貌。(答出两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6、参考答案:用陈蕃只想“扫天下”不想“扫一屋”的故事引出了中心论点。(2分)

    7、举例论证的方法(摆事实),举了美国总统华盛顿和周恩来总理两个伟人的例子,从关注小节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从而获得众人的认可和支持这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3分)

    8、一个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3分)(要有具体的人和事例)

    9、言之成理即可(要结合生活实际或具体事例来谈,否则酌情扣分)(4分)

    10、.示例:“我”捡回小鸟,孩子喂养小鸟,目睹大鸟冒险给小鸟喂食,被感动而放飞小鸟。(3分)

    11、本义是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或酒浆(形容百姓用用箪盛饭、用壶酒浆来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作者用这个词重在表现孩子们欢迎小鸟时兴奋、欣喜和热闹的情态。(3分)

    12、围绕“小鸟需要它的家人养护,应放飞小鸟,让它与家人团聚”回答。(4分)

    13、开头围绕“以袅袅炊烟和温柔暮色渲染出祥和柔美的气氛,为下文的叙事抒情作铺垫”回答。结尾围绕“以柔婉美丽的银云烘托了作者看到鸟儿相偕飞去,与孩子紧紧相依的喜悦幸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亲情的赞美和祝福”回答。(4分)

    14、可以围绕“像小牛一样与家人相亲相爱”或“在长辈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回答过于简单笼统酌情扣分。(4分)

    三、古诗文阅读

    15、写了霜草、虫、行人。霜草:苍苍 虫声:切切 行人:绝迹

    16三、四两句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荞麦花开,在明月的银光之下,灿烂耀眼的景象,写出了诗人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对大自然的美景由衷的赞叹和惊喜之情。

    17、

    其岸势/犬牙差互(2分)

    18、(!)向下 (2)停留 (3)呆呆的样子 (4)像北斗星一样

    19、略

    20、小石潭上柳宗元记文抒情

    21、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22(1)买 (2)几乎(差点儿) (3)穿上衣服 (4)正好(恰好)

    23.A

    24自己忽然领悟到因为一件袍子的缘故,使内心像这样(忧虑),这真的太可笑了。

    25.只有不被外物所累,人才会变得坦然。

    事例恰当1分,语言简洁1分。例如:刘胡兰从容面对铡刀,大义凛然。

    四.写作(60分)

    评分标准

    一类卷:(60-55分)符合题意,立意深刻、新颖,,中心突出,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实,选材有个性,内容充实;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表达恰当,语言流畅,有文采。600字以上。

    二类卷:(54-48分)符合题意,立意正确,中心明确,有一定的生活感受,感情较真切;选材合理,内容较具体;层次较清楚,结构较完整;表达较恰当,语言通顺。600字左右。

    三类卷:(47-42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有一定内容;语言尚通顺。不足600字,但字数相差不大。

    四类卷:(41-36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欠明确,内容空泛,条理欠清楚;语病较多,字数相差大。

    五类卷:(36分以下)不符合题意,结构混乱,文理不通。不成篇,或字数不足300字。

    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卷附带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Ⅰ(含答案)

    ★九年级质量预测语文试卷

    ★九年级语文阅读精选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试题(附答案)

    ★初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九年级历史试卷上学期附带参考答案

    ★2017年九年级语文二模试题

    ★2020年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九年级语文月考语文试题

    静安区中考语文二模卷2017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

    1、名词的误用

    例1:这个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县城,在一定程度上,缩影着整个中国。

    例2:毕业之际,我面临工作和考研的两种选择。前者自然会对减轻家庭负担非常裨益。

    例3:十七世纪法国的古典文学结晶了贵族语言风格。

    例4: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人。

    例1中名词“缩影”误用为动词,可改为“……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例2中名词“裨益”误用为动词,可改为“……非常有益”。

    例3中名词“结晶闷衫世”误用为动词,可改为“……古典文学体现了……”。

    例4中名词“智慧”误用为形容词,可改为“……很有智慧的人”或“……很聪慧的人”。

    2、动词的误用

    例1:老人直起身子,那张黑黝黝的脸盘顿时绽出那憨厚的道歉。

    例2: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拥有保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例3: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很钻研。

    例1中动词“道歉”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歉意”。

    例2中动词“保密”误用为名词,“保密”不能作动词“拥有”的宾语,可改为“……拥有秘密……”。

    例3中动词“钻研”误用为形容词,“钻研”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可改为“……深入钻研”或“……努力钻研”。

    3、形容词的误用

    例1:她很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心中产生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沉甸甸。

    例2:花朵每天一换,经常保持着鲜艳,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跃和生机。

    例3:京城里上千家大大小小的报刊社,玩这一类狡猾的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例4:互塌盯联网作为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已经成功广阔。

    例1中形容词“沉甸甸”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甸甸的感觉”。

    例2中形容词“活跃”误用为名词,“一线”不能修饰形容词“活跃”,可改为“……一线活力和生机”。

    例3中形容词“狡猾”误用为名词,“一类”不能修饰形容词“狡猾”,可改为“……一类伎俩……”或“……一类狡猾的伎俩……”。

    例4中形容词“广阔”误用为动词,“广阔”不能受“成功”修饰,可改为“……已经获得广泛应用”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数词、量词的误用

    1、数词“二”与“两”的误用

    例1:巴以冲突并不是以色列的内部事务,而是二个民族的纷争。

    例2:二个小点的娃娃硬撑着上学,烂衣薄裳,少吃没喝,在学堂里遭白眼,受委屈。

    例3:你如果替我做完了,所有的文章,你都署第一作者,我排第两就行。

    例4:在国际互联网市场上,目前只有中国能保持增长速度,其它市场增长都在百分之两十以下。

    分析:

    表示基数时,用在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时候,除了重量单位“斤两”的“两”必须用“二”之外,其他用“二”或“两”均可;

    在其他量词前面时,除了表人量词“位”前“二”和“两”通用外,其他两次前面只能用“两”,不能用“二”。

    因此,例1和例2中的“二”都应该改为“两”。

    表示序数时,能说“第二”、“初二”,不能说“第两”、“初两”。例3中的“第两”应改为“第二”。

    表示分数时,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例4中的“百分之两十以下”应改为“百分之二十以下”。蚂肢

    2、“俩”、“仨”的误用

    例1:他们俩个人肩并肩从村中的小路上向川道里走去,都感到新奇、激动,谁连一句话也不说。

    例2:夫妻俩个都是心地善良的老实人,一商量,说什么也要帮这孩子一把。可是家里哪有钱呀?

    例3:仨个吹唢呐的人腮帮子鼓得像拳头一般大,吱哩哇喇吹起了“大摆队”。

    例4:这一天,因为家庭增加了一个新成员,仨个人的情绪都很好。

    “俩”是数词“两”与量词“个”的合音,后面不需再加量词。“仨”是数词“三”与量词“个”的合音,后面不需再加量词。因此,应作如下修改:

    例1:或者将“俩”改为“两”,或者去掉“个人”。

    例2:或者将“俩”应改为“两”,或者去掉“个”。

    例3:或者将“仨”应改为“三”,或者去掉“个”。

    例4:或者将“仨”改为“三”,或者去掉“个”。

    3、表示数量增减的数词和量词的误用

    例1:如今,许多商品的价格都由市场来“调整”了,有些以前卖十元的商品,现在竟然卖到了50元,价格足足增长了5倍。

    例2:工资调整政策实行后,科级干部的月工资增加到10%。

    例3:由于美日贸易摩擦的升级,美国与日本的外贸出口额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倍。

    例4:北京市今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到11.7万,比去年增长了近40%多。

    表示数字增长时,“增长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增长到”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因此,例1中的数字从“10”增加到了“50”,只能说“增长了4倍”或“增长到5倍”,不能说“增长了5倍”。

    例2中“10%”指的是净增数,不包括底数,应将“增加到”改为“增加了”。

    例3中数目的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说减少或降低了百分之几,“降低了2倍”可改为“降低了百分之二十”。

    例4中“近”与“多”前后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取其一,或“近40%”,或“40%多”。

    (三)代词的误用

    1、指代不明

    例1:

    他说你不知道昨天晚上他哥哥到底跟他说了些什么。

    例2:

    她似乎很听这位女看守的话,她支使她,不论什么事她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去照着办。

    例3:

    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因为老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我的进步很大。

    例4:

    在校友聚会那天,他们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他吗?”

    例1中的后两个“他”指代都不明确。

    例2中第二个“她”既可以指“女看守”,也可以指“这位女人”。

    例3中“自己”指代不明,既可以指“我”,也可以指“老师”。

    例4中第二个“他”指代不明。

    2、人称代词误用

    例1:

    又是立交桥又是单行线, 弄得他晕头转向,这才晓得我生活了四十年的这座城市,对于我来说,已经很是陌生了。

    例2:

    你做我的私人司机,我给他开的工资绝对会很高的。他这样的性格做司机最为合适,我很欣赏你。

    例3:

    他跟小张和小刘的个人关系都不错,但不能因关系好就容许他胡来!。

    例1中两个人称代词“我”都属误用,都应改为“他”。

    例2中两个人称代词“他”都应改为第二人称代词“你”。

    例3中第二个“他”应改为表示复数的“他们”。

    3、近指和远指混用

    例1:

    在农村时,我和小张住在老乡家里。当时,我对小张说:“那里就是咱们的家啊!”

    例2:

    走进屋里,他很客气地说:“我那里条件蛮差劲,没什么招待你的,你不要见怪啊。”

    例3:

    他似笑非笑道:“想不到你还有一手啊,告到我队长这里去了。”

    例4:

    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操场看去,同学们正在这里做课间操。

    例1中“我”回忆的是“当时”的情景,表示远指的代词“那里”应改为“这里”。

    例2中“他”说的是“走进屋里”的情况,应该使用近指代词“这里”。

    例3中“交警”说的“队长”不在场,应该使用远指代词“那里”。

    例4中“同学们”是在远处“做课间操”,应该使用远指代词“那里”。

    (四)副词的误用

    1、副词误用为形容词

    例1:

    这话来得太忽然,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完全不符。

    例2:

    这一天,校园内的师生都被这突其如来的偶尔事件所震骇。

    例3:

    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这种不闻不问的“老庄态度”是一向的。

    以上例句都是副词误用为形容的情况,副词“忽然”、“偶尔”、“一向”都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应改为意义相近的形容词“突然、偶然、一贯”。

    2、副词之间的混用

    例1:

    对于他来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已经受了更大的精神创伤。

    例2:

    他性格豪爽、敢做敢当,所以应该说他还是个稍微不错的人。

    例1没有比较的意味。“更”表示程度增加,用于比较,这里不应使用“更”,可改为“很”或“相当”等程度副词。

    例2中“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性格豪爽、敢做敢当”与“稍微”相矛盾,应改为“很”、“非常”或“相当”等副词。

    3、时间副词误用为时间名词

    例1:

    我们对信仰是不干涉的。只要不影响即将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我们绝不要求任何是党员的人*。

    例2:

    今天我大老远跑到了你们这儿,没想到一来就遇上了刚刚的倒霉事儿。

    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

    例1中时间副词“即将”应改为时间名词“将来”。

    例2中时间副词“刚刚”应改为时间名词“刚才”。

    4、否定副词的误用

    例1:

    难道你能否认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例2:

    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例1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否认”和“不”是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语气,相当于三重否定,与原句的意思正好相反,应将否定副词“不”去掉。

    例2原句“谁也不会否认”是双重否定,加上后一句中“不”,形成三重否定,正好与原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反,应将后一个“不”去掉,或将“否认”改为“认为”。

    (五)介词的误用

    1、“关于”与“对于”的误用

    例1:

    你到国外走一走,就可以在图书馆和书店,到处可以找到众多对于私人奖学金的信息手册。

    例2:

    辞职关于一个凡人实在不是什么小事。

    例3:

    采访开始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局长给我一份《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材料。

    例4:

    我关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一些。

    “关于”与“对于”的作用不同,“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因此例1中的“对于”改为“关于”,例2中的“关于”应改为“对于”。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而“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名词后才能作标题,因此例3中“《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应改为“《关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放在主语前面。“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放在主语前后均可。例4应改为“对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了解一些”。

    2、“对”与“对于”的误用

    例1:

    我想提醒对方,难道就不需要对于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查了么?

    例2:

    你会对于这块土地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对”与“对于”一般可以通用,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对”的使用更加广泛,而且“对”还保留着较强的动词性。例1和例2中的“对于”都应改为“对”。

    3、“在”的误用

    例1:

    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提前超额完成了。

    例2:

    在不见减少插秧丛数下,有可能做到周年套养红萍,争取大幅度提高红萍产量,为解决肥料问题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例3:

    在毫无精神准备下,突然失去了最亲近的人,那痛苦就格外深重。

    例4:

    中国产业如何在一个减速下继续发展,已经是最现实和最严峻的挑战。

    “在……上/下”中间应该插入名词性词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词语。

    例1“在……下”中间插入了主谓短语“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可改为“由于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全厂……”。

    例2“在不减少插秧丛数下……”可改为“在不减少插秧丛数的前提下……”。

    例3“在毫无精神准备下……”可改为“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

    例4“……在一个减速下……”可改为“……在一个减速的情况下……”。

    (六)连词的误用

    1、“和”的误用

    例1:

    他嗓音浑厚,虽然未受过专业训练,但他的歌声嘹亮和美妙。

    例2:

    这部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得到专家的肯定。

    例1中“嘹亮和美妙”不能直接作谓语,可改为“……但他的歌声十分嘹亮和美妙”。

    例2中“和”一般不能连接两个述宾短语,可改为“……受到读者的欢迎并得到评论家的肯定”。

    2、“和”与“或(者)”的混用

    例1:

    第一次购买月票者应持本人的学生证和工作证。

    例2:

    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和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

    例3:

    鲜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力或生机。

    例4:

    倘若个人或商家利益都受到损害时,挨板子的通常只会是那些无助的个人。

    “和”表示并列关系,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所取舍;“或”表示选择关系,选择的各项有所取舍。

    例1“学生证”和“工作证”、例2“纪念碑”和“纪念堂”都是选择关系,二者取一,不能用“和”,改为“或”。

    例3“活力”和“生机”、例4“个人”和“商家”是并列关系,二者兼有,不能用“或”应改为“和”。

    3、“或者”的误用

    例1:

    我们究竟是同学或者兄弟?

    例2:

    是靠天等雨,或者靠人找水?是人定胜天,或者听天由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

    “或者”和“还是”都表示选择,用在“无论、不管”之后可以互换,但“或者”不含疑问语气,不能用于疑问句中。例1中的“……是同学或者兄弟”应改为“……是同学还是兄弟”。例2中的“……或者靠人找水……或者听天由命”应改为“……还是靠人找水……还是听天由命”。

    4、“而”的误用

    例1:

    他顾不得先为自己的感情而痛苦,却被师傅的死压得喘不过气来。

    例2:

    我们决不能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起来。

    “而”表示原因、目的、依据等意义时,要与“为、因为、由于”等介词配合使用。

    例1“……顾不得再自己的感情而痛苦……”应改为“……顾不得再为自己的感情而痛苦”。

    例2“……决不能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起来”应改为“……决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起来”。

    (七)助词的误用

    1、结构助词的误用

    例1:

    商业银行要积极主动的与高校联系,转变作风,简化贷款手续,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学校。

    例2:

    听见外面立刻刮起了大风,沙尘把窗户纸打的啪啪价响。

    例3:

    与国际惯例对接,按国际惯例运行,将使中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得发生一系列实质性变化。

    例4:

    一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程度,其根本取决于该国地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

    例5:

    生活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表现,反映一个人精神境界、人格品行。

    例6:

    他现在机械拿着铁锨往架子车上装土,驼了背的高大身躯尽量弯下来。

    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例1中“积极主动”是“联系”的状语,应将“的”改为“地”。

    例2中“啪啪价响”是“打”的补语,应将“的”改为“得”。

    例3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是“发生”的状语,应将“得”改为“地”。

    例4中“该国”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定语,应将“地”改为“的”。

    例5中“价值观”和“一个人”之后的“的”不能省略。

    例6中“机械”之后的“地”不能省略。

    2、动态助词的误用

    例1:

    国家制定着优惠政策,采取国家财政贴息的方法,由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

    例2:

    太阳正在西边的地平线上下沉了。草原上的落日又红又大,把山、湖、原野都染成了一片绛红。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例1并不表示“优惠政策”正在“制定”,所以不能用“着”,应该改为“了”。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实现,例2中“正在”与“了”相矛盾,应将“了”去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