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生物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高一上学期生物实验报告

  • 生物
  • 2023-05-10
目录
  • 高一生物还原糖实验报告
  •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 生物高中实验报告册
  • 高中生物学生实验报告1200字
  •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册必修一

  • 高一生物还原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酶的岁明催化效率的方法。 2、探索比较过氧化氢酶与铁离子的催化效率的高低。二、原理设计: 过氧化氢酶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它能迅速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铁离子也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水和氧气。根据过氧化氢在两类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氧气的快慢、多少来判断酶的催化效率。 三 、难点突破: 1、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1)对照性原则:通过与铁离子乎罩告的对比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2)单一变量原则:催化剂的种类不同事实验的唯一变量。 (3)等量性原则:闷卖出变量外,其余条件完全相同。2、实验关键(1)要取新鲜肝脏研磨液:放置久了,酶的活性会降低。(2)滴铁离子和肝脏研磨液的滴管不能混用,免得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四、实验过程 1、取两只试管编号为1、2、分别滴加2毫升过氧化氢溶夜; 2、向1好试管低家加2滴肝脏研磨液,2号试管滴加2滴三绿化铁溶液。 3、分别堵住试管同时均匀振荡。 4、观察现象:1号试管产生气泡快而多,2号试管产生气泡慢而少。 5、结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1.还原性糖实验

    实验原理:牛奶中的乳糖是一种醛糖(由葡萄糖+半乳糖构成),逗皮能还原斐林试剂(0.1%

    NaOH,5%

    CuSO4)中的Cu2+产生砖红色Cu20沉淀。

    实验过程

    ①取2块试管,编号水、牛奶;

    ②滴加4滴斐林试剂A液,再滴加4滴斐林试剂B液,摇匀;

    ③再分滴加掘指友7滴水、牛奶摇匀;

    ④同时用两个试管夹夹着在酒精灯上均匀加热30秒;

    ⑤观察并记录现象(牛奶显现砖红色)。

    2.蛋白质实验

    实验原理:判槐牛奶中富含酶、磷蛋白等蛋白质,其中肽链中的-CO-NH-能在NaOH溶液中与CuS04稀溶液(1%)产生紫色,因而证明蛋白质存在。

    实验过程:

    ①取2支试管,编号。分别注入约1/8试管水、牛奶;

    ②再分别注入1/8试管双缩脲试剂A,摇匀;

    ③再分别向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

    ④观察并记录现象。(牛奶显现紫色)

    3.

    脂肪的鉴定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苏丹Ⅲ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比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当用苏丹Ⅲ的酒精溶液处理含有脂肪的生物组织时,酒精中的苏丹Ⅲ进入脂肪中,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脂肪的鉴定方法:

    1.制作花生子叶切片,滴加苏丹Ⅲ染色3分钟

    2.吸取多余的染液,滴加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掉多余的酒精。

    3.滴上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4.显微镜观察

    生物高中实验报告册

    【 #高一#导语】从初中生物过渡到高中生物的重要时期,也是打好高考生物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复习好高一的生物实验报告。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1-4】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如信+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渣饥轮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肢漏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5-9】

    实验五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的是哪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观察加液观察加水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提示: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

    (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高一生物易错知识点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6.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态的结构:生态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10.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1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1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HONPS

    1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1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2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高中生物学生实验报告1200字

    一、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吗?

    2、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3、设计陵或实验:

    (1)材料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

    (2)选择:显微镜、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镊子、刀片

    (3)试剂选择: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4)具体实验步骤:

    第一步:制作紫色洋葱鳞片叶的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

    第二步:尝试用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第三步:使洋葱表皮细胞浸润于清水中,观察质尺或伍壁分离的复原。

    结果记录表

    中央团察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0.3 g/mL

    蔗糖溶液

    清水

    结论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册必修一

    1. 实验目的: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实验原理:碘遇淀粉变蓝;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实验器材:长势良好的天竺葵一盆

    实验步骤: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摘取一片叶子,用不透光的纸对叶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并置于阳光下,1h后用碘对叶子处理后发现不遮光的部分变蓝,而遮光部分无明显变化,证明只有不遮光部分产生了淀粉

    实验结论:光的确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2.实验目的:光和作用速度受光照强度影响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长势良好的植物

    实验步骤:取两片大小相同的叶子,置于锥形瓶,一瓶放在阴凉处,一瓶放在光照下,连一个装满水并倒置于水缸的量筒,化学实验测收集气体的那个你会吧?

    3不是与2一样的吗?

    4.光合作用速度受温度影响

    基本同2,改变温度

    5.光合作用速度与二氧化碳浓度有关

    基本同2,改变二氧化碳浓度

    6.实验目的:测定光合作用速度

    实验原理:植物叶片的主脉两侧对称部分叶面积基本相等,其形态和生理功能也基本一致。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叶柄或茎的韧皮部,保留木质部,以阻断叶片光合产物的外运,同时保证正常水分供应。然后,将对称叶片的一侧取下置于暗中,另一侧留在植株上保持光照,继续光合作用。一定时间后,测定光下和暗中叶片的干重差,即为光合作用的积累的干物质量。通过公式计算出光合速率。乘以系数后还可计算出C02的同化量。

    实验器材:任选户外一种植物。剪刀。 4块湿纱布。带盖磁盘。30个小纸李孙牌,去户外之前用铅笔编号(1~15;1~15)。镊子。打孔器。铅笔。记号笔。12个称量瓶。烘箱。分析天平。干燥器。 5%三氯乙酸。

    实验步骤: 1.取样:在户外镇念选择较绿和较黄的同种植物叶片各15片,要注意叶龄、叶色、着生节位、叶脉两侧和受光条件的一致性。绿叶和黄叶分别用纸牌编号(例如绿叶为1、2、3~15,黄叶为1`、2`、3`~15`)。增加叶片的数目可提高测定的精确度。

    2.处理叶柄:为阻止叶片光合作用产物的外运,可选用以下方法破坏韧皮部。

    (1) 环割法:用刀片将叶柄的外层(韧皮部)环割0.5cm左右。为防止叶片折断或改变方向,可用锡纸或塑料套管包起来保持叶柄原来的状态。

    (2) 烫伤法:用棉花球或纱布条在90℃以上的开水中浸一浸,然后在叶柄基部烫半分钟左右,出现明显的水浸状就表示烫伤完全。若无水浸状出现可重复做一次。对于韧皮部较厚的果树叶柄,可用融熔的热蜡烫伤一圈。

    (3)抑制法:用棉花球蘸取5%三氯乙酸或0.3mol/L的丙二酸涂抹叶柄一周。本实验统一使用三氯乙酸。注意勿使抑制液流到植株上。

    选用何种方法处理叶柄,视植物材料而定。一般双子叶植物韧皮部和木质部容易分开宜采用环割法;单子叶植物如小麦和水稻韧皮部和木御扰困质部难以分开,宜使用烫伤法;而叶柄木质化程度低,易被折断叶片采用抑制法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3.剪取样品:叶柄处理完毕后即可剪取样品,并开始记录时间,进行光合作用的测定。首先按编号次序(绿叶和黄叶交替进行)剪下叶片对称的一半(主脉留下),并按顺序夹在湿润的纱布中(绿叶与黄叶分开保存),放入磁盘中,带回室内存于暗处。2~3h后,再按原来的顺序依次剪下叶片的另一半。按顺序夹在湿润的纱布中(绿叶与黄叶分开保存)。注意两次剪叶速度应尽量保持一致,使各叶片经历相同的光照时间。

    4.称干重:取12个称量瓶分别标上绿叶光照1、2、3,绿叶黑暗1、2、3,黄叶光照1、2、3,黄叶黑暗1、2、3,将各同号叶片照光与暗中的两半叶叠在一起,用打孔器打取叶圆片,分别放入相应编号的称量瓶中(即光下和暗中的叶圆片分开)。每5 个叶片打下的叶圆片放入一个称量瓶中,做为一个重复。记录每个称量瓶中的小圆片数量。打孔器直径根据叶片面积大小进行选择,尽可能多的打取叶圆片。注意不要忘记用卡尺量打孔器的直径。将称量瓶中叠在一起的叶圆片分散,开盖置于105℃烘箱中烘10min以快速杀死细胞,然后将温度降到70~80℃,烘干至恒重(2~4h左右)。取后取出加盖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用分析天平称重。

    5.结果计算:

    W2-W1光合速率(mgDW·m-2 s-1)= A×t

    式中W2:照光半叶的叶圆片干重(mg);W1:暗中半叶的叶圆片干重(mg);A:叶圆片面积(m2);t:照光时间(S)。若将干物质重乘以系数1.5,便可得CO2的同化量,以mgC02·m -2S-1表示。

    7.证明光合作用暗反应第一产物是二氧化碳。。这个真不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