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_什么是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什么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唯贺(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建构主义学指裂派习环境的四大支柱,即“情 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其中,把情境教学放在了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他的“经验之塔”理论中曾提到学习要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上升到抽象。多媒体教学能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显示出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面对一个接近事实的课文情景,从而更好的理解有关的语言文字,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从视、听、触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的多种信息成为了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最好的钥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文学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看作品,能看作品,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因此,运用适当的方式鼓励和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动机,提高写作水平,树立成功的信心,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方法比较单一,“讲、练、评”的教学方法已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持续活跃的状态,无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通过处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媒体中鲜活的源厅画面,清晰的文字、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解说大大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使学生有一种赶快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情景写下来的冲动。在教学中,我常举行课堂讨论和学习小组活动,每次都要求最后总结成一篇小论文
这种技术具有丰富的展力,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它.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呢?这是语文教师现下探讨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 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迅速渗透到教学领域,辅助各科教学.这种技术具有丰富的展力,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了.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它.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辅助的度,正确运用多媒体呢?这是语文教师现下探讨的热点之一.我试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运用多媒体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应紧扣主题,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有些语文课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在制作和使用课件应重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与安排要富有弹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就如音乐的节奏一样,密的地方教学内容多,速度快,学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度慢,让学生静观默想,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应紧扣文本,为突破文中的重难点服务 有些课文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迅巧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丰碑》一课,文章中“风更狂、雪更大了, 1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节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全文的难点.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三幅连续的动感画面:第一幅即书中原图,第二幅则是风雪交加的画面,同时放大军需处长在风雪中的形象,第三幅则是慢慢的军需处处的形象淡化,而后出现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在丰碑上刻有军需处长的名字.学生看着这一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烂迅点.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充分考虑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感 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操作多媒体的时候要穿插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语文教学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母语教学的规律也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亩历键阅读本身,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学习语言,不用心读是不会有收益的,而这一点多媒体帮不了多少忙.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典故钱钟书能了如指掌,顺手拈来;毛泽东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叠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有些东西,只可“意 2 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理解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它的意境,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CAI 课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必须着力渲染,对一些疑难的问题,关键的过程要侧重设计处理,真正体现课件的长处和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夜莺的歌声》时,找来一些法西斯德军的战斗片,让学生以看代学,而放弃了文本中的一些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本该能从文字中“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看着他”……能体验到小夜莺的镇定自如、机智勇敢,可被录像取而代之教学了,这种用影视替代学生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必然会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一)、忽视文本,盲目使用.现在真正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老师并不多,而互联网上课件颇多,可手到拿来.在起步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思想、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画蛇添足. (二)、渲宾夺主,图文脱节.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画面生动,声情并茂,将投影画面弄得花里胡俏,课堂上音乐飘荡不断,导致渲宾夺主,图文脱节,干扰学生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若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囗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或者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而插图之后没有解说,纯然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所选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并不融洽和谐.这样势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图片与音乐应严格挑选,要讲究实效.图片选用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图文的有机结合,不仅要能给人以感观上的舒适感,而且要便于以图释文,据文解图.音乐的选用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气氛,渲染特定的心境,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投入,理解的深入.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燕子专列》时,将《丹顶鹤的故事》一曲引入课堂.尽管《燕子专列》文中写了瑞士人民为了救小燕子而不畏坚险的故事,而《丹顶鹤的故事》则表现了一位大学生为了挽救动物的生命而献身的精神,细细比较,两者相差甚远,《燕子专列》主题是强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而学生看了图片《丹 3 顶鹤的故事》并听了音乐后,得出的观点是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要“舍死救动物”,显然与人要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是相背离的.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三)、为用而用,强拉硬扯.有些老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桥》时,将2008 年春节的一场大雪下广州火车站人员滞留的画面引入了课堂.尽管《桥》讲的是一位老党员与车站党员都涉及关爱老百姓这一相同的主题,但《桥》重在表现老党员舍生救人,唱响的是一曲悲壮感人的赞歌;而2008 年的广州车站仅仅是党员维持秩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画面,这样的课件完全可以不用.这种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潭的评课标准,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辅为主,忽视主体.虽然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较之传统手段下的课堂教学确实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既让教师摆脱了备课中的繁琐、重复、低效的劳动,也使教师体验到上课轻轻点击鼠标所带来的方便快捷、随心所欲的乐趣.不过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密集的资料,“讲”欲过旺,满足于将自己在备课中所搜集到的方方面面的材料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唯恐有所遗漏,或者教师虽有留给学生必要的读书、思考和讨论时间的愿望,但因担心不便有效控制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代之以教师搜集的资料及不断发问,最终是教师自己的圆满解说,那么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更谈不上主动参与学习,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也缺少了,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 出现上述误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要让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以“当用不省,当省不用”为原则,提高多媒体运用效率:(一)、提高认识,以人为本.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教师手中也会变异.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二)分清性质,切忌滥用.多媒体其实是一种、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是手段,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不盲目利用.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可以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三)当用不省,当省不用.在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也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对多媒体的使用方面,要适时、适度,力求科学有效,做到“当用不省,当省不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 4 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才能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直观形象、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均衡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以思维素质为核心的心理素质健全发展。
1 理想状态中,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
1.1 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运用多媒体是效果显著的一种。“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声、形、动感手段,采取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
1.2 借助多媒体,可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这时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启迪和引导,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1.4 运用多媒体,可以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多媒体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图来编辑学习所需的资料,利用计算机的纠错功能来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带来所需要的快捷资源,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同时运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培养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组辨析,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这也是当今社会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
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
2.1 巧用多媒体要“因课而异”腊局兄
在语文课堂教腊册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语文课根据课型特点可以分新授课与复习课、练习课与评析课、阅读课与作文课、精讲课与略讲课、专题课与欣赏课,等等。多媒体作为辅助的教学并非适合每一类课型,即使在各类课型中使用多媒体也应有所侧重。如在新授课中运用则要侧重于帮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在复习课中运用则要侧重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化复杂为简单。比如在新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中蕴含的浓浓的父子深情,这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分析动词所体现的父亲过铁道的艰难,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就没有那么生动;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播放父亲过铁道的画面,再配以深情的朗读,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真切得多,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父子深情就更容易产生共鸣。
2.2 巧用多媒体要“因文而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使用那些便于学生理解文本知识的媒体,不同体裁、不同情感、不同知识体系的文章选用的多媒体应有所侧重。例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先播放录音,渲染气氛,引导学生看北京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盼总理灵车时气势恢宏的悲壮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的情感带入痛悼总理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无限缅怀之情,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最佳状态。相反,在议论文《多一点宽容》的教学中,就应当采用PowerPoint投影来凸显文章结构特点和用来佐证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可以提纲轮袭挈领地掌握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获得更多的论证材料,因为议论文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
2.3 巧用多媒体要“因时而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运用多媒体,以便帮助学生快速、高效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提前或延后都不能起到好作用。“因时而用”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一是教学的重点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知识,这时就可以运用恰当的多媒体。如教学《海燕》一文的“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生动”这一重点内容时,可以利用投影将具有典型特点的三组句子集中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对语言准确生动的理解,效果就比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要好,还可以大大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二是教学的关键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处于转折时期,就可以借助媒体让学生豁然开朗起来。
2.4 巧用多媒体要“因生而定”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感悟和理解是有差别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对事物或者事理的认识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学中更多地需要图片、影像等画面媒体辅助;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在教学中媒体的使用就要适当地控制,用在重点处、关键处、知识贫乏处、思维困惑处,以便让多媒体起到画龙点睛、触类旁通的作用。
2.5 巧用多媒体要“因学而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和重点的变化而灵活运用多媒体。教授《长城》专题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城的价值,提高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就将课堂搬到网络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上网查找资料解决下面的问题:有人说,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在古代花费这么多时间、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是不值得的,还不如多造些进攻性武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寻找相关资料加以佐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网络的支持,光凭专题中的一些资料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3 小结
综上所述,灵活巧妙运用多媒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落实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讲究多媒体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以创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为我们每一个人所熟知的,它条理清楚,
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可否认,它为我们培
养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种单调的教
学方式也有它的弊端,如: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性,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
而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它集声、文、图、形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活
泼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确切地说,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核帆课件)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
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可以说,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
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改敏雹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全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有时难免显得有
些单调乏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
兴趣,学生们才会乐于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
教学手段新颖,创设情景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息,
多媒体利用现代科技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灵活的组合在
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提供给学生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的学习环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积
极性。
我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教学
时,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家乡的杨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舞出了“婀娜的舞姿
”;见到“家乡的小溪”是那样的“清澈见底”;“水鸟婉转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
相唱和着”。很自然地学生不仅如同身临其境,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中,而且能
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2、可以启发学生的现象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十分强调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预期性。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一般是: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词语意思拿唯,概括段意,把握主旨,
领会作者意图,辨别文体和做出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学生的想象力很
难发挥出来。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
在进行作文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如:教学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时,学生对于二十年后的故乡很难把握,于是我就
利用多媒体播放《回乡偶书》的生活情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
镜湖水,春风不识旧时波。”这样学生在轻松的画面中了解到:诗人在数十年后回到
家乡,家乡已经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了,当他在家乡住下了之后,发现因为离家这么多
年,家乡的一切都变了,已经找不到儿时的那一切了,唯有家乡的镜湖没有多大的变
化。然后我对孩子们说,也许二十年后,你们都已身在他乡,功成名就了,但有一个
地方也许永远会珍藏在你心中的某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家乡。今天我们就把你们想象
的翅膀张开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题,写一篇习作。由于有了前面的情形做铺
垫,孩子们好快就写出了这篇作文,并且有好多同学的作文写得不错。
3、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知识容量大的课程,尤其是在语文复习课上,大容量的知识体系很
难让那些成绩处于中低层面的学生把握得住,有时他们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一
节课下来,他们除了晕就是糊涂,这样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而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
解决这一难题,多媒体能把一些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揭示给学生,让不同层次
的学生,可以视自己的不同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在复习课上,利用多媒体可以化整
为零,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4、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完善课堂结构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有大量的、戏曲,若靠教师
一人在台上讲解,有时即使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教师毕
竟不是演员,很难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因而影响学习效果。而现在由于多媒体的介
入,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的直观性,图文并茂,兼有声音的感染,瞬间就能吸引
住孩子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接受知识。
【摘 要】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多需要多媒体做辅助。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传递,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兴趣 想象力 课堂教学
近十几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始渐渐走入学校的语文教学课堂,打破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数据投影仪,大屏幕等多媒体设备的综合运用,使课堂也像一个小剧场,它集声、文、图、形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时代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简便等特点。可以说,多媒体介入教学领域,特别是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自然是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是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它的美千姿百态,中学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优美描写,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秀丽美,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等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但是大自然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有些却在千里万里之遥,不可能让学生随时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电教多媒体可以助一臂之力。通过优美的风景录像再现课文景物。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春》时,就用录像举清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正值深秋,我们播放描绘春天的录像。教学中,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2)运用音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腔汪难在诗意储蓄上。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古曲《阳关三叠》,再加上教师的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维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
(1)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诗的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正圆前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2)在进行说话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
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幻灯片展示的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
如:在教学生写作文对话时,播放《猫和老鼠》的动画片,让学生根据动作、神态、音乐等配上对话,然后朗读。学生兴趣很高,都能积极参与。
(3)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如:写作文《春》时,播放班得瑞的《春》,学生在优美的大自然音乐中,听流水潺潺,听鸟语风清,听心中的感情,作文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作文优良率大大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分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展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给学生,促其形成整体认知。
如:《藤野先生》一文,在文章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的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媒体手段这种密集形的信息提供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信息。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戏剧课文,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浑身解数,由于受自身表演限制难以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因而学生总是觉得课文干巴,提不起精神。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专业演员表演的逼真,以及演员的语气用得十分恰当,使枯燥的理论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将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而紧张、严肃,时而拍手,时而大笑等。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特别是一些容易重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补充使旧知识增添了新内容,学生不断地有一种新鲜感,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的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