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七年级中国历史手抄报模板 初一历史手抄报一等奖 历史手抄报初一 简单漂亮 历史手抄报空白模板 历史人物手抄报 简单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数敏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於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於西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西元221年,刘备称帝於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州、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西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於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西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袭信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西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称东晋。西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西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西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
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 (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於西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犟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西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西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西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西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西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薯禅枝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罪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西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犟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於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西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西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於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於东魏领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於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西元55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夺称帝,国号曰隋,西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西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大漠,东至辽河。西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隋亡,共历二帝、38年。
秦始皇手抄报内容初一如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姓秦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秦始皇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陵简”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手抄报:
手抄报,是指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纸为载体、以手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的报纸,尺培裤是报纸的原形,又称手抄新闻。在中国唐代就有各地驻京“邸吏”主持抄发、以地方官吏为主要对象的手抄报,史称“邸报”。
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的敦中搏焯邸报《进奏院状》,抄发于公元887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它就相当于缩小的黑板报。
科尔沁实验初中七年级14班历史手抄报第二期秦汉时期的著名君主
科尔沁实验初中七年级14班历史手抄报第二期秦汉时期的著名君主
喜迎双节传承历史海湾中学初二年碧宏猜级历史思维导图手抄报大赛
科尔沁实验初中七年级14班历史手抄报第二期秦汉时期的著名君主
科尔沁实验初中七年级二班历史第三期手抄报《民族融合》
我眼中的历史一一七7班历史手抄报展
通辽市科尔沁实验初中七年三班历史手抄报内容《秦汉时期著名的君主》
我眼中的历史一一七7班历史手抄报展
中国历史手抄报图片
历史悔型人物手抄报模板简单又漂亮历史人物手抄报模板简单又漂亮四年级
初一历史手抄报绘画一等奖9张-图3初一历史手抄报绘画一等奖9张
唐朝历史手抄报图片
隋唐文化手抄报大全 - 历史手抄报 - 老师板报网
初一上册历史第三绝毁单元手抄报 历史手抄报
科尔沁实验初中七年级14班历史手抄报第二期秦汉时期的著名君主
关于人文历史手抄报 历史手抄报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培春种社会形态。
七年级上册涉及的内容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拆逗221年),包括
1.原始社会时期:①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②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夏、旅中卖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 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为了让同学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形象为大家分享了初一上册的历史手抄报,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次海战
南宋末年,宋元水军在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零丁洋海面进行了一次袭雀衡堪称历史之最的大海战,结果宋军大败,南宋王朝就此覆灭。
公元13世纪。元朝向南宋发起进攻。1273年,元兵夺取了南宋的战略重镇襄樊,控制了长江中下游。1274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发兵20万,分两路南下,一路攻打扬州以牵制宋军。另一路为主力攻打鄂州(武昌),至12月,夺取鄂州。1275年,元军攻陷南宋的都城杭州。南宋朝廷在当朝太后的率领下向元军投降。几次大战役过后,元军夺得大量战船,组建了强大的水军。
南朱的小皇帝赵正在部分主战派大臣、将领的支持下,向南撒逃。尽管受到南宋军民的一路抗击,元军仍步步南逼,1277年。赵正病亡,丞相陆秀夫辅佐赵日丙登基。1278年南宋朝廷拍做在元朝大军的追逼下退到了广东新会、崖山一带,宋军元帅张世杰和丞相陆秀夫辅佐幼帝赵日丙及二十多万人马驻扎于此,另有战船一千多艘。元朝皇帝忽必烈为了最终消灭南宋,任命张弘范为主帅、李恒为副帅,率水、陆兵马二万五千,在分别攻取了漳,潮,惠三州和广州后,分海、陆两路向崖山进逼。
宋军主帅张世杰之所以选中崖山驻扎,是认为崖山一带濒临大海,其南面有易守难攻的崖门水道,而且这一带海域风平浪静,便于驻守。然而在大陆几乎全部落入元军之手的情况下,背海驻守无疑是一大失策,而且张世杰还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下令将一千多艘战船用铁索相连,分几排沿崖山排开阵势,完全丧失了机动性。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李恒带领元军在崖山东侧偷袭,将山上的宋军行营兵寨悉数烧毁,并切断了宋军的淡水来源和粮草供应,迫使宋军全部退至海上。宋军为夺回水源和粮道,多次反攻,均难以奏效,宋军就此陷入了粮、水、柴断绝的绝境,在饥饿和伤病的侵扰下,宋军的战斗力大为降低。
此后,元军从海上采取火攻,但宋军早有预防,在一些战船上涂抹海泥,加上将士拼死抵抗,元军并未占到多少便宜。不过经过几次攻打,元军迫使宋军阵形收缩,元军水师则占据了崖门外海,与崖山上的.元军一起形成了对宋军的海陆包围。
二月六日(1278年3月19日)凌晨,元军副帅李恒率战船顺着退潮从北面顺流而下,进攻宋军船阵,但战果不大,至中岁宏午涨潮时又顺潮北退,而已经布置于南、西、西南三个方向的元军在张弘范的带领下则顺潮水北进,从崖山与汤瓶山之间的崖门水道向宋军船阵展开攻击,很快就夺取了宋军前阵并烧毁了宋军几十艘战船。此时宋军主帅张世杰在慌乱之下又下了一道错误的命令,将两侧战船调往中军,更使宋军阵形大乱。
午后,海面突降大雨,宋军急忙砍断铁索,趁着雨雾开始突围,但仅有张世杰带着十几艘大船冲出元军重围,包括宋帝御船在内的宋军大部被元军越围越紧,陆秀夫在绝望之下先逼妻儿投海自尽,然后自己抱着宋幼帝跳海而亡。逃出重围的张世杰后来在阳江南面的海陵岛附近遇上风暴,船翻人亡。
此役,元军共烧毁、击沉宋军战船二百余艘,缴获八百余艘,俘虏宋军两万多人,宋军战死十万人以上。宋朝皇室在临安(今杭州)向元军统帅伯颜投降后,宋廷残部南逃,经历三年二帝,就此彻底灭亡了。
崖门海战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次海战,其参战兵力、舰船和伤亡人数之多,在我国古代海战史上都是空前绝后。当时目睹了海战全过程的南宋将领文天祥(在江西组织抗元义军兵败被俘押解至此)作诗日:“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康熙提匾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游山玩水,吟诗题字,以风流天子自命。
一天,他传下旨意,要到灵隐寺随喜。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过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敲法器,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三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迎进了灵隐寺。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了一遍。康熙皇帝看见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茵茵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在寺里摆下素宴。
皇帝摆筵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间把这个佛门净地,竟变成了帝王之家!
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呀,我想求皇上给山寺题一块匾额,你们看行不行?”
杭州知府说:“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给你灵隐寺题了匾额,就连我整个杭州府都沾光啦!”
钱塘县官也接上话茬:“皇上酒兴正浓,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他一定会答应的。”
老和尚心里有了数,便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万岁,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佛面上,请您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求,正好搔着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已经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忒快了些,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呢!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方,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地拈他那撮山羊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围在旁边的官儿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还好,有个名叫高江村的大学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再装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不觉酒醒了一半,便稀里糊涂地写下“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一看,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了“云林禅寺”?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地问:“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写错啦?”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多嘴!”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叫它‘云林寺’有什么不对啊?”
“对呀,对呀,皇上圣明!”……
听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挂上。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就忙了。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工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镌刻在红木上,贴金底,黑漆字,二龙戏珠镶边,当场挂到山门上。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著名不副实的“云林禅寺”的匾额。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买账,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挂了三百年,大家还仍旧叫它“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