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 语文
  • 2023-06-04
目录

  • 【 #教案#导语】《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孝腔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姿慎毕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迹芹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

    2.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的。

    (板书:语言行动)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品读语言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品读语言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品读语言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写话:想象一下,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啊,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篇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侮辱拒绝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练习:

    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三、总结:

    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

    (引导学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业设计

    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 #教案#导语】《落花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课文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

    宴顷本文作者许地山,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销兆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

    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晌斗陆,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出示课件4)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会写课后10个生字。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

    (1)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板书: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板书:对比的手法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

    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出示课件13)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⑤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

    种花生→()→()→()

    (板书:收花生品花生评花生)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篇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8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理解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和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弄清课文的主次。

    2.难点是想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常识的资料。

    2.教师准备落花生和其他果实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板书课题。)

    让学生自己对花生的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

    2.导入新课。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本文的作者有一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疏通字词。

    (1)要特别注意

    ①正音:“榨”是翘舌音,读zhà,不读zà;“空地”的“空”读第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②写字:“慕”的中部是不要多写一横,不要写成“目”,下部不要少写一点,不要写成“小”;“亭”下面是“丁”,注意不要写成“子”;“吩咐”都是“口”字旁;“亩”和“播”都有一个“田”字。

    排火车读生字:亩(mǔ)播(bō)浇(jiāo)吩咐(fēnfu)亭(tíng)榨(zhà)慕(mù)矮(ǎi)

    (2)新词理解。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2.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课文以“落花生”为题,写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

    (1)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写种花生、收花生。)

    (2)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事情发展顺序):

    a.课文先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吃花生),最后写(议花生)。

    b.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花生的特别。这一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花生的特点及爸爸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思考:收获花生后,全家人的心情怎样?(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讨论:花生的特点是什么?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答: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的鲜红嫩绿

    有无果实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子、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2)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3)出示父亲的话,启发思考:父亲借落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个什么样的人?引导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齐读父亲的话,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回顾课文,开展活动。

    1.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