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万能版

  • 语文
  • 2023-04-20
目录
  • 高中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
  • 如何把教学设计改成说课稿
  • 中考语文试题说题稿
  •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课件
  •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 高中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晌困词的一般用法;了

    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

    ①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语法现象;其二故事性强、篇幅长,叙述和描写技艺卓著;其三人物形象精神崇高,人格伟大,令人景仰。

    ②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文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了解文言文句式的一般特点。

    ③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蔺相如这一大智大勇的形象所表达出的先进史学思想——鸿雁“匹夫精神”。

    二、教学目标

    ⒈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⒉体会本文把任务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旋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近世境界的写法。

    ⒊掌握“负” “幸” “引” “顾”等多义词及“以” “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 “怀” “归”

    “羞”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

    三、教材设想

    ⒈教学本文的教学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⒉教法和学法: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 方法 ,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教法:循序渐进,分布进行——先辨清词义,再翻译句子;先引导讨论“写什么”,再引导讨论“怎么写”。

    (此教法设计意图:①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启发点拨,“导”之有序。②体现教师教学策略上的整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即先使学生在“认知”层面整体把握“写什么”,再从“理解”层面通过局部分析学习“怎么写”,以突出整体。)

    学法:熟读课文,统观全篇;瞻前顾后,首尾相联;抓住关键,举一反三。

    (此学法设计意图: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并提高其阅读能力,达到“学会怎样学习”的目的。饱罗·郎格朗在《虚谨昌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体现差扒了对受教育者的终极关怀。②突出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联系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即既注重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雕虫”莫忘“雕龙”;又坚持认清主旨,把握读物思想的主导倾向,辨清主次,分别轻重,区别表象与本质,在“雕龙”的前提下“雕虫”。)

    ⒊电教手段:投影、观看CSC朗读音像。

    ⒋课时安排:4教时

    以下重点设计第一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理解多义词“为”“以”“之”的用法以及了解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的表现形式。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方法

    教学内容:1-5节。

    教学程序:

    一.出示教学目标。

    二.教师补充有关《史记》的文化常识。

    1.史书的几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

    2.介绍“正史” “野史” “二十四史” “前四史”及“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等概念。

    3.介绍司马迁的简历。

    4.投影“战国形势图”,简介背景。

    三.讲读讨论。

    第一步,辨题识体,初步感知明确“写什么”。

    1.课文中标题作为文体标志的词是什么?

    2.列传属于传记,什么叫人物传记?

    3.按人物传记“记载人物生平和主要事迹”这一特点可以如何切分文章段落?

    第二步,字词译解、归纳积累、落实重点。

    1.微机播放CSC朗读音像1-18节“完璧归赵”部分

    2.学生质疑。

    学生就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能理解的词句提出疑问,教师组织同学们共同分析讨论解决;

    3.在学生质疑讨论的基础上重点归纳强化几个多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翻译原则。

    投影:①“为” “之” “以” “幸” “请”的用法。

    ②讨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愿”, 解释为“愿意“还是“希望”更好,为什么?

    (明确: “希望”好。 I.显主动;Ⅱ. 显大国之威;Ⅲ.现贪婪之性、之术)

    ③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的几种类型。

    (此环节设计意图: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语感,使他们对复杂的语言现象能利用书,联系语境、瞻前顾后、统观全局确切解析、及时归纳,以提高思辩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设置问题,突破难点,理解“怎么写“为什么写”。

    集体朗读I—5节。

    1. 概括1-5节的内容。

    2.开头两小节对廉、蔺的介绍,突出了“上卿”与“舍人”的悬殊地位,这种介绍有何作用?

    3.这部分对蔺相如的刻划着重表现的是什么精神品格?又是从哪些层面,采用哪些手法来集中表现的?

    深入讨论“臣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里的“勇士”如何理解?他的“勇”和‘智”之间是什么关系?

    司马迁如此渲染蔺相如的智、勇,表明了他怎样的史学观?

    如何把教学设计改成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某种“吆喝”。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2、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习重点。创设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结构、层次:

    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深入研读——选点品读。

    2、思路、理念: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习惯,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学习精神。

    ①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②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③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④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族老拍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兆羡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含誉,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3、手段及依据:

    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培养调查能力、收集整理能力和表演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上集市调查、收集、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行动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文化遗产工作做一点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3、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书面描述归类和评论。

    教师:

    1、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2、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

    语文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讲述了新修的公路占据了我家四季常翠的菜园。望着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父亲开辟了一片荒地。在父亲的精心侍侯下,这块原本贫瘠的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黑土地,于是,我家的菜园一年四季都是一片翠绿。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是讲我家的菜园被新修的公路占了,所以父亲要重新开辟一个菜园。第二、三自然段讲了父亲选择了后山坡贫瘠的坡地,并撒上了豌豆种子。第五、六、七自然段讲第二年豌豆长成了,父亲把它翻到地里作肥料,并到处拾粪精心侍侯,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了。最后一段讲这快地至今仍是我家的菜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懂得土地能从贫瘠变得肥沃,是由于父亲的劳动,是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父亲的两次话体会父亲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讨论结尾一段是否多余

    [设计思路]

    一、抓重点句子感悟。

    在阅读教学时,我特别关注父亲的两次对话。第一次,是在我对这块贫瘠的坡地产生怀疑时,父亲信心十足地告诉我撒了种子就会有收获。父亲的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一个人生哲理: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第二次是在我期盼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时,父亲竟然把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当我疑惑不解时,父亲告诉我不能光顾眼前,要学会保养土地,保护资源。从父亲的告诫中,不仅表现父亲是个热爱土地的老农民,有足够的种田经验,而且还看得出父亲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父亲种地的道理,使我感悟到人生道理: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父亲对土地的热爱。

    二、充份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认真读文的好习惯。

    文中写了作者看到父亲早出晚归,看到父亲辛劳一周后的成果——一片刚翻过的黄土地,并没有直接具体写父亲是怎样翻地的,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父亲是怎样细心翻地的呢?比如父亲把坡地上的柴草拔掉,刨除坡地里的树根、石头,把坡地的硬土翻松,把大土块砸碎,用簸箕细心筛土等。通过细致入微的想象来感悟父亲的不辞辛苦。

    三、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

    如决定开荒到开荒垦地,父亲每天天色未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簸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在读中感悟父亲的辛劳。另外通过父亲用豌豆肥田,拾粪肥田等动作体现了父亲的节俭和对土地的热爱。

    四、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难点。

    文章在讲到在父亲的辛勤劳作下,我家的菜园已经变得一年四季翠绿,像一块翡翠嵌在山坡上,文章到此并没有结束,又写了最后一段,那这一段可否不写,让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写,因为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感受到正是因为父亲的劳动使得我家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美好的生活,这段不能不写,它起到了前后呼应,升华主题的作用,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热爱,更是对劳动进行了深情地赞美。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出师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习时,还应该结合文章组织相关分析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说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B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够背诵文章的重点段落;

    c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

    B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

    c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相互动;

    D引导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进列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陈述本人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本人的恩惠;怎样看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本人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本人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本人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列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天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列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构思

    (一)以诗句引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分析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分析其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段,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

    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是高一新生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一、怎样学习文言文;二、掌握和使用书。因此,本文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在文言文中达到“双重结构”即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以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

    ①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语法现象;其二故事性强、篇幅长,叙述和描写技艺卓著;其三人物形象精神崇高,人格伟大,令人景仰。

    ②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文多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以及了解文言文句式的一般特点。

    ③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蔺相如这一大智大勇的形象所表达出的先进史学思想——鸿雁“匹夫精神”。

    二、教学目标

    ⒈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⒉体会本文把任务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旋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近世境界的写法。

    ⒊掌握“负” “幸” “引” “顾”等多义词及“以” “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 “怀” “归” “羞”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

    三、教材设想

    ⒈教学本文的教学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⒉教法和学法: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教法:循序渐进,分布进行——先辨清词义,再翻译句子;先引导讨论“写什么”,再引导讨论“怎么写”。

    (此教法设计意图:①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启发点拨,“导”之有序。②体现教师教学策略上的整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即先使学生在“认知”层面整体把握“写什么”,再从“理解”层面通过局部分析学习“怎么写”,以突出整体。)

    学法:熟读课文,统观全篇;瞻前顾后,首尾相联;抓住关键,举一反三。

    (此学法设计意图: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并提高其阅读能力,达到“学会怎样学习”的目的。饱罗·郎格朗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终极关怀。②突出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联系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即既注重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雕虫”莫忘“雕龙”;又坚持认清主旨,把握读物思想的主导倾向,辨清主次,分别轻重,区别表象与本质,在“雕龙”的前提下“雕虫”。)

    ⒊电教手段:投影、观看CSC朗读音像。

    ⒋课时安排:4教时

    语文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是教育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个直观的了解,通过学习,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戴之情。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文章,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后生们、舞姿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学习文中的排比句式仿写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与大气。

    3、能学习作者的“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4、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3、能积累、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1、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出安塞腰鼓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之美。

    教学具准备:

    《安塞腰鼓》课件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对这篇课文的的教学采取了“以读为主,读中求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安塞腰鼓的壮阔之美和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

    我对第二课时的处理是这样的:.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

    我以安塞腰鼓的片段导入课文,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这一“天下第一鼓”的迷人的魅力。然后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安塞腰鼓表演的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随着我一起走入了课文。学生在浓浓的壮阔的氛围中,极富兴趣地去课文中去找寻有关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对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出安塞腰鼓的场面美、后生美、舞姿美、鼓声美,让学生一直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整篇文章的学习。

    第二,我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由于本文是一篇极富激情的抒情性文章,所以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在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感情,感悟自己的感情,想象安塞腰鼓的迷人的魅力。

    第三,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情境的熏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进京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浓浓的大气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开始感受作者的感情;

    接着,在教学“场面美”的部分时,我播放了国庆节安塞腰鼓天安门广场的表演,壮阔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安塞腰鼓的魅力,所以学生读课文就读得非常的动情,非常的投入。

    最后,我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壮阔的场面中,在同学们的对腰鼓场面深深地迷醉中结束课堂。

    【说学法】

    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是这样学习:

    1、读。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时场面之美、舞姿之美……

    2、写。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不仅积累作者的优美词句,而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句子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情境,同时老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探究新知:

    1、了解作者“抓住典型场景叙述”的方法;

    2、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重点);

    3、结束课堂。

    语文说课稿 篇6

    1、 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冰花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边看边想像,你

    觉得冰花像什么?看完后由学生自由地交流,汇报。

    (意图: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理解后面三个比喻句的做好铺垫。)

    2、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冰花姿态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3、 当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句子:“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定要醒目地显示出来,并在深入理解前读正确。)

    4、 接着,教师以“你觉得哪种冰花最漂亮?”引导学生边看图边

    展开讨论。

    重点是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的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①观察想像一下,像什么树的叶子?(梧桐叶、芭蕉叶)对,这些树叶看起来又宽又大,感受了“宽大”。

    ②可以准备一些小草,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感受了“柔嫩”。

    ③准备两朵花,一朵饱满的,一朵干瘪点。让学生比一比,感受“哪一朵开得好看?为什么?”因为色彩鲜艳,形状饱满。理解了“丰满”。

    最后指导读好三个比喻句,表现出不同的美。

    (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此环节中,教给了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化难为简,生动直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此处得到充分地体现。)

    5、教师出示拓展练习,启发学生,“小童的想像力好丰富呀,同学们的想像一定也很丰富,你觉得冰花还像什么?”它像( 的 ),像( 的 ),像( 的 )。

    (意图:“学以致用”,及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此渗透比喻句的概念。这个练习要求不能太高,应充分考虑到各各层面的学生,以激发想像为主,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5、 在感受了不同姿态的冰花后,再引导学生读书,“冰花还美在何处?”重点理解“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这些词语体现了冰花的多,质地和色泽的美。然后指导读好整个句子。

    (意图:这半句是从另外几个角度去描写冰花的,所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去理解,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6、 在启发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冰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惊奇、赞叹)然后来学习第一句。还是通过唤起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什么是“惊奇”?就是“惊讶”、“奇怪”。小童和我们有一样的感觉。 接着出示小童的话。指名读。引导喊出惊奇的感觉。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意图:这又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词语的例子,朗读时加上动作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7、 在学句的同时,相机学习生字“他”、“它”。

    教师指着句子中的“他”问:这个“他”是指谁?学生说“小童”。教师解释:他是个男孩子,所以用“亻”。紧接着启发学生,“你会不会记‘他’字?”学生肯定会用上一课中的“她”来记忆,教师抓住切入点,再追问下去:“文中‘她’是指谁?”学生异口同声“大海”。教师点拨:作者把大海比作妈妈,妈妈是女的,所以用“女”字旁。教师再指着句子:“它”在课文中是指谁?学生答:冰花。 师:冰花是人吗?生:不是。师:所以用在除人以外的事物上的是“宀”宝盖头的“它”。

    8、 出示练习,及时巩固。

    选字填空:

    她 他 它

    (1)( )是我哥哥。

    (2)妈妈拿着( )的书,走进了房间。

    (3)( )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意图:随课文识字,可以将字的音、形、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三个字是本单元识字的难点,把它们放在课文中,结合所在的句子,利用得天独厚的现成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将字音和字形相结合着来理解,直观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及时练习,巩固加深,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9、齐读全段

    中考语文试题说题稿

    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1

    从《大纲》要求看,古代戏曲属于我国优秀文化范畴,主要在于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说教材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个戏曲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了解古代戏曲常识,培养戏曲鉴赏意识,初步涉入戏曲慎困告欣赏的瑰丽之门。《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又位于单元之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学习环境,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探究方法,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尺局了解戏曲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习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

    2、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审美力。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培养人文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人物语言是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精髓,教材中也明确指出,本单元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戏曲语言。因而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鉴赏古代戏曲语言,曲词的抒情性因抽象不易把握而成为教学的难点。对剧情,人物和主题的把握为鉴赏提供了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在教法学法上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

    1、设问题情境,电影画面情境,形成学习探究的一个个阶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真悟。

    2、对于难以把握的人物情感,采用体验式教学形式,即(1)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直接体验,加深理解;(2)利用图片、电影、录音直观展示,获得真切感受。;(3)通过对不同类型语言的比较,获得对戏曲语言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古代戏曲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口语化、音韵美和抒情性。口语化是曲白共同的特点,音韵美和抒情性是曲词特点,鉴赏重在曲词,安排时由次到主,由易而难。

    口语化和音韵美两个特点比较容易掌握,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完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语言的比较中发现戏曲语言的特点,并理解、体验其表达效果。这样,学生易获得成就感,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鉴赏戏曲语言的难点在于第三个特点:曲词的抒情性。在难点的突破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四方面措施: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曲词进行重点鉴赏。如[滚绣球]和高潮部分的曲词。

    2、设计问题情境,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如重点鉴赏的曲词都分两个层次设问:(1)、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情感?(2)、曲词是怎样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的?要让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

    3、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感觉直观化,零散的知识化,模糊的效果明显化。如,听配乐朗诵,观看戏剧电影,让学生充分体验抒情性的曲词和流转回环的音乐相结合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窦娥冤》。我的说课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 说教材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四、说学法

    五、 说教学过程

    六、说作业布置

    七、说板书设计

    一、 说教材

    《窦娥冤》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宽明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首次接触中国古典戏剧。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古典戏剧瑰丽之门。《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开放的思维和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根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目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作者关汉卿及作品《窦娥冤》相关介绍。

    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表演法——学生通过话剧表演,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戏剧语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2 、自主探究法——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表演、分组讨论等形式自我总结规律,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 、 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交给学生评点式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戏曲《窦娥冤》中窦娥被斩片段。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是他的代表作品。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表演擂台,学生表演后请导演、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传统的戏剧教学总是教师引导学生按剧本逐句分析,学生缺乏切身的情境,对话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这节课我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占据了本课很大的一部分时间,此环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质量,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师提前布置好表演任务,剩下的都由学生负责,导演和演员的选拔,道具的准备,平时的排练。所以教师的指导要及时到位。这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然提起了学习的兴趣。

    (四)鉴赏语言

    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根据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应在学生发言后明确:首先关汉卿的语言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关汉卿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阅读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看出窦娥那出自一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的话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其次他的语言还具有强烈抒情性的特点,比如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责,情感喷薄,把自己的冤情展现出来,让人深深的受到感染。

    (五)自由讨论,学生没四人分为一组,每组只负责一个问题,教师做好分配。

    问题1、窦娥作为一个女子,却无来由犯王法,那么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根据教学目标二及重点,我设计了这个问题,并指导学生联系窦娥的唱词进行分析。

    明确:窦娥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女子,她选择走前街而不是后街,怕婆婆看到她伤心,这样一个善良的女性却被处以极刑,足见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她还是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主要体现在她滚绣球的唱词和三桩誓愿上。她敢于指斥天地,把自己的冤屈展示出来。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问题2、三桩誓愿一一兑现,如何理解这一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最后,教师要指出《窦》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六)拓展延伸

    比较拓展:进一步了解窦娥性格。以突出教学重点。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话本《杜十娘怒沉白宝箱》的杜十娘及本文的窦娥面对不幸时的反应

    1、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也无计可施,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2、杜十娘:知道自己“中道见弃”她没有流泪没有痛不欲生,她的表现很是冷静,她很早起身挑灯梳洗,当着负心人的面,沉下了珍贵的百宝箱。杜十娘的“修饰”是彻底绝望后,用美进行报复,进行惩罚,也是与这个罪恶世界决绝的最后宣告。

    3、而窦娥在受到了冤枉后,也不是唯唯诺诺,而是愤慨地指责天地。

    三人虽表现各有不同,但她们三人身上都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都是中国妇女的典范。

    (七)课堂小结: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虽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但已不仅仅是这个民间故事的翻版,而是成为一部深刻地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息贷款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贪腐,并且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量,不愧为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

    六、说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

    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七、说板书设计

    ;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课件

    http://wenku.baidu.com/view/20de75e59b89680203d8254c.html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

    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源皮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

    (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仿仔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雹大差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第三步:疑难指津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阅读迁移(比较异同)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五、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预习设计

    1、利用书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

    2、自我选圈重点词句。如“误落”、“尘网”、“樊笼”等。

    3、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预习使学生在课前进入陶诗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官场田园

    误落尘网自得其乐

    语文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现在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 、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识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②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据此,本课拟以点拨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据此我设计了“整体感知——品析语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以点拨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以教师点拨法为主,辅以相应的教学手段。

    ①三峡风光的相关挂图

    ②课文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法、讨论法、自读法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随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传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挂的三峡风光图片,谈谈自己对三峡的看法。

    2.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听磁带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再通过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这一环节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理念,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的,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同时把课后练习一的习题设计在内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笔的勾勒?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婉凄清。)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对句子“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品读和鉴赏,让学生体到三峡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通过对三峡山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三峡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分类积累文言词语。

    2、思考课文:课文《三峡》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已成历史,如今的三峡大坝工程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借鉴课文,抓住三峡工程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除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外,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歌。请抄写下来,在同学间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三峡

    山 ——— 奇、壮 ——雄奇美

    夏: 猛、急 ——奔放美

    水 冬春: 清、趣 ——清悠美

    秋: 肃、凄 ——凄婉美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日月水火》是一篇以图形来认字的课文,文中通过几幅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是怎样来的,并根据图形来学习这些生字。通过学习这一课,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中国汉字的演变历史,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学习独立识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针对这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等多种方式,准确认读“日,月”等8个生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会写“日、田”2个生字。

    2、通过小组探究汉字的起源,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充分地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日,田”两个字。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看图识字、快乐识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那是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妹妹还在睡觉,如果醒来找不到哥哥会着急的,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一会妹妹醒来了,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服,她也学哥哥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古时候的人就是这样,慢慢地发明出变成现在的字的。汉字是不是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这样的字。板书课题。

    故事中的兄妹都那么聪明,那么有智慧,我们一一班的小朋友也一定很聪明,一起来看看这些图片,猜猜他们都是什么字吧。(出示图片)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我们先来看看日这个字是怎样变化而来的。讲解汉字的演变历史(一边说一边出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字,刚才小朋友们都见过了,而且有个别字都已经认识了,你们觉得学这样的字有意思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三)教学生字。

    (1)让学生看图读生字,先自由读,在小老师领读,在同桌互读,指名读。

    (2)去掉图画读生字。小老师领读,同桌跳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检测生字。

    猴妈妈让小猴去摘桃子,可是在路上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呀这条河里有一座隐形的桥,要是小朋友帮助小猴认完这些字,小猴就能顺利过河了,小朋友们有信心帮小猴过河吗?谁先来帮,好,你来。检测生字。指名读。

    (四)拓展练习。

    《新课标》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在学生学会这些字之后,又让学生练习读了一些课外的字,这样很好地进行了一个拓展。

    (五)轻松一下。

    小朋友学了一段时间,已经累了,我们来放松一下。跟着《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把歌词改为如果学习累了你就拍拍手》。

    (六)写字。

    活动完了现在我们来写字。看今天要写的第一个字,先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站位,举手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说)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书写,先看老师来写,(师范写,生书空)来看一下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比第一个字多了一笔,它们的占位一样吗?(指名说)师范写,生书空。来给它找个朋友。指名说,出示课件上的词语。好现在打开书开始在书上写,先描红,再书写。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看那位同学做的最标准,老师有奖励。教师巡视指导坐姿和握笔姿势。找出写得好的作业在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评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