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高一下语文文言文篇目

  • 语文
  • 2023-05-17
目录
  • 高一下册文言文有哪些人教版
  • 高一下语文文言文篇目
  • 高一下册要背的文言文
  • 新教材高一下学期语文必背
  •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目录

  • 高一下册文言文有哪些人教版

    高一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有如下:

    1、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旅哗感。

    2、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3、登高(背诵全文)——杜甫。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4、琵琶行(背诵全文)——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5、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李碧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哪镇举

    高一下语文文言文篇目

    《必修一》

    《兰亭集序》 《赤壁赋》 《察斗山中与斐秀才迪书》 《游褒禅山记》

    必修二

    《诗经》 《离骚》 《孔雀东南飞》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召公谏厉王弭谤》

    必修三

    《蜀道难〉 〈琵琶行〉 〈李商隐诗两首〉 〈寡人禅没基之于国也〉贺谨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传〉 〈苏武传〉 〈张横传〉 〈李贺小传〉

    高一下册要背的文言文

    1. 高一语文必背篇目(课文,文言文,古诗)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四节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 *** 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有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 *** 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提供的是人教版的

    2.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全部)

    背诵篇目建议

    2.兰亭集序 ——王羲之 P19

    3.赤壁赋 ——苏轼 P22

    1.氓 ——《诗经》 P21

    2.离骚 ——屈原 P24

    5.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P34

    6.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P36

    7.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P38

    必修(三)

    7.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P55

    8.劝学 ——《荀子》 P57

    9.过秦逗悉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 P59

    9.廉颇蔺相如信岁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P69

    必修(五)

    1.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P25

    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P29

    3.陈情表 ——李密 P36

    3. 2012人教版高一必背语文篇目(就是课本后面说要背的课文)题目就行

    高一上册:1、沁园春 长沙2 雨巷 再别康桥 3 纪念刘和珍君2 .4 自然段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必修一就这些下册(也就是必修二)1《诗经》两首《氓》和《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离骚不背,但是一定要会翻译,绝对会考!上这课一定要认真啊1 3、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兰亭集序5、赤壁赋6、游褒禅山记第三自然段和第四段最后一句.到了下册,你们还会发一本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还要背四篇: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后赤壁赋》柳宗元的滑指睁《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洵《六国论》高一就这些.我是2014级的,这些就是改版后要求的.早点背,不然到时候作业一多,还必背.累得你哭。

    4. 【高一必背课文有哪些

    高一语文必背课文必修一1.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 *** 背诵要求:全词2.第二课 《雨巷》戴望舒 背诵要求:全诗3.第二课 《再别康桥》徐志摩 背诵要求:全诗4.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背诵要求:第9段5.第七课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背诵要求:第2,4节必修二6.第四课 《氓》《诗经》 背诵要求:全诗7.第四课 《采薇》《诗经》 背诵要求:全诗8.第七课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背诵要求:全诗9.第七课 《短歌行》曹操 背诵要求:全诗10.第七课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背诵要求:全诗11.第八课 《兰亭集序》王羲之 背诵要求:全文12.第九课 《赤壁赋》苏轼 背诵要求:全文13.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背诵要求:第3段必修三14.第四课 《蜀道难》李白 背诵要求:全诗15.第五课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背诵要求:全诗16.第五课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背诵要求:全诗17.第五课 《登高》杜甫 背诵要求:全诗18.第七课 《锦瑟》李商隐 背诵要求:全诗19.第七课 《马嵬(其二)》李商隐 背诵要求:全诗20.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背诵要求:全文21.第九课 《劝学》荀子 背诵要求:全文22.第十课 《过秦论》贾谊 背诵要求:第3,4,5段23.第十一课 《师说》韩愈 背诵要求:全文 必修四24.第四课 《望海潮》柳永 背诵要求:全词25.第四课 《雨霖铃》柳永 背诵要求:全词26.第五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背诵要求:全词27.第五课 《定风波》苏轼 背诵要求:全词28.第六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背诵要求:全词29.第六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背诵要求:全词30.第七课 《醉花阴》李清照 背诵要求:全词31.第七课 《声声慢》李清照 背诵要求:全词33.第十一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背诵要求:第17-21段。

    新教材高一下学期语文必背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以下内容是我为整理的高一语文知识点,欢迎阅读学习。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顷橘戚。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伍顷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雀陵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2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2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3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1、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四、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__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苏武传》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_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_。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2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目录

    《兰亭集序》, 《赤壁赋》, 《山中与斐秀才迪书》, 《游褒禅山记》。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埋唯基,“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弯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山哗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