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 数学
  • 2023-06-14
目录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 高中数学教案通用模板
  • 高中数学电子版教案免费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 数学教学过程五环节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备课教案要怎么写,很多学校老师努力编写教案为了学生们的教学任务,那么在这里我给大家整理“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精选5篇)”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篇一: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一、预习目标

    预习《平面向量应用举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建立实际问题与向量的联系。

    二、预习内容

    阅读课本内容,整理例题,结合向量的运算,解决实际的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另外,在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例1如果不用向量的方法,还有其他唤桐证明方法吗?

    2、利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是什么?

    3、例3中,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内容

    1、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向量加减法与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解决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中直线或线段的平行、垂直、相等、夹角和距离等问题。

    2、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向量运算与几何中的结论"若,则,且所在直线平行或重合"相类比,你有什么体会?

    (2)举出几个具有线性运算的几何实例。

    例1、证明: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求证:

    试用几何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D、DC边的中点,BE、BF分别与AC交于R、T两点,你能发现AR、RT、TC之间的关系吗?

    探究二:两个人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两臂夹角越小越省力。这些力的问题是怎么回事?

    例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作引体向上运动,两臂的夹角越小越省力。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吗?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个问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例4如图,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m,一艘船从A处出发到河对岸。已知船的速度|v1|=10km/h,水流的速度|v2|=2km/h,问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精确到0。1min)?

    变式训练:两个粒子A、B从同一源发射出来,在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移分别为,(1)写出此时粒子B相对粒子A的位移s;(2)计算s在方向上的投影。

    三、反思总结

    结合图形特点,选定正交基底,用坐标表示向量进行运算解决几何问题,体现几何问题。

    代数化的特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向量作为桥梁使得运算简练标致,又体现了数学的美。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平行、垂直等问题常用此法。

    本节主要研究了用向量知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掌握向量法和坐标法,以及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篇二: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内容分析:

    1、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银链裤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锋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N={0,1,2,…}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N*={1,2,3,…}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Z={0,±1,±2,…}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Q={整数与分数}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R={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数}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篇三: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4.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篇四: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篇五: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

    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高中数学教案通用模板

    数学教案高中模板篇1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游耐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枯厅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神败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数学教案高中模板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 (2)功 (3)位移 (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 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

    数学教案高中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曲线与方程是在初中轨迹概念和本章直线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讨论曲线方程概念后,介绍了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即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又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线方程,后者解决如何求出曲线方程。至于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则更在其后,本节不予研究。因此,本节涉及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两大基本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曲线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线方程方法,以及领悟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

    ②本节的难点是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议

    (1)曲线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础概念,教学中应从直线方程概念和轨迹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基础是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注意强调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和纯粹性。

    (2)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帮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学习解析几何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求曲线的方程做好逻辑上的和心理上的准备。

    (3)无论是判断、证明,还是求解曲线的方程,都要紧扣曲线方程的概念,即始终以是否满足概念中的两条为准则。

    (4)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可以看得更清楚:

    设 表示曲线 上适合某种条件的点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对应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定义“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

    (5)在学习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时,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几何条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代数方程(曲线的方程),这个过渡是一个从几何向代数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转化是否为等价的,这将决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时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出或总结出求解步骤,应在充分分析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地获得。教学中对课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这五个步骤的实质是将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逐步转化为代数方程,即

    文字语言中的几何条件 数学符号语言中的等式 数学符号语言中含动点坐标 , 的代数方程 简化了的 , 的代数方程

    由此可见,曲线方程就是产生曲线的几何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形式的特点是“含动点坐标的代数方程。”

    (6)求曲线方程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和长期的任务,不是一下子就彻底解决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

    数学教案高中模板篇4

    ?考纲要求】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性质。

    ?自学质疑】

    1、双曲线 的 轴在 轴上, 轴在 轴上,实轴长等于 ,虚轴长等于 ,焦距等于 ,顶点坐标是 ,焦点坐标是 ,

    渐近线方程是 ,离心率 ,若点 是双曲线上的点,则 , 。

    2、又曲线 的左支上一点到左焦点的距离是7,则这点到双曲线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3、经过两点 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

    4、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

    5、与双曲线 有公共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方程为

    ?例题精讲】

    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且与椭圆 有公共焦点,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 是椭圆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 时,那么 之积是与点 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 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3、设双曲线 的半焦距为 ,直线 过 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为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矫正巩固】

    1、双曲线 上一点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2、与双曲线 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

    3、若双曲线 上一点 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则点 到 轴的距离是

    4、过双曲线 的左焦点 的直线交双曲线于 两点,若 。则这样的直线一共有 条。

    ?迁移应用】

    1、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渐近线距离的2倍,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

    2、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为 ,点 在双曲线上,且 ,则点 到 轴的距离为 。

    3、 双曲线 的焦距为

    4、 已知双曲线 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则

    5、 设 是等腰三角形, ,则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6、 已知圆 。以圆 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作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和顶点,则适合上述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数学教案高中模板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数学教案高中模板篇6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计算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集合(10学时)

    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

    第6单元数列(10学时)

    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

    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16学时)

    2.职业模块

    第2单元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2学时)

    高中数学电子版教案免费

    一位杰出的老师往都会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

    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

    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最小?

    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

    二、新课引入

    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1。几何方面的应用(面积和体积等的最值)。

    2。物理方面的应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利润方面最值)。

    三、知识建构

    例1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如图),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的边长是多少时,箱底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

    说明1解应用题一般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

    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

    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

    变式当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表面积为定值S时,它的高与底面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

    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最值,可以对一般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

    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断定为函数的最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的内阻为,电动势为。外电阻为

    多大时,才能使电功率最大?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说明求最值要注意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说取得这样的值时对应的自变量必须有解。

    例4强度分别为a,b的两个光源A,B,它们间的距离为d,试问:在连接这两个光源的线段AB上,何处照度最小?试就a=8,b=1,d=3时回答上述问题(照度与光的强度成正比,与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例5在经济学中,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称为成本函数,记为;出售单位产品的收益称为收益函数,记为;称为利润函数,记为。

    (1)设,生产多少单位产品时,边际成本最低?

    (2)设,产品的单价,怎样的定价可使利润最大?

    四、课堂练习

    1。将正数a分成两部分,使其立方和为最小,这两部分应分成____和___。

    2。在半径为R的圆内,作内接等腰三角形,当底边上高为 时,它的面积最大。

    3。有一边长分别为8与5的长方形,在各角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把四边折起做成一个无盖小盒,要使纸盒的容积最大,问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多少?

    4。一条水渠,断面为等腰梯形,如图所示,在确定断面尺寸时,希望在断面ABCD的面积为定值S时,使得湿周l=AB+BC+CD最小,这样可使水流阻力小,渗透少,求此时的高h和下底边长b。

    五、回顾反思

    (1)解有关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需要分析问题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适当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所得结果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2)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来判断函数最值时,如果函数在此区间上只有一个极值点,那么这个极值就是所求最值,不必再与端点值比较。

    (3)相当多有关最值的实际问题用导数方法解决较简单。

    六、课外作业

    课本第38页第1,2,3,4题。

    篇二: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

    高中数学趣味竞赛题(共10题)

    1 、撒谎的有几人

    5个高中生有,她们面对学校的新闻采访说了如下的话:

    爱:“我还没有谈过恋爱。” 静香:“爱撒谎了。”

    玛丽:“我曾经去过昆明。” 惠美:“玛丽在撒谎。”

    千叶子:“玛丽和惠美都在撒谎。” 那么,这5个人之中到底有几个人在撒谎呢?

    2、她们到底是谁

    有天使、恶魔、人三者,天使时刻都说真话,恶魔时时刻刻都说假话,人呢,有时候说真话,有时候说假话。

    穿黑色衣服的女子说:“我不是天使。” 穿蓝色衣服的女子说:“我不是人。” 穿白色衣服的女子说:“我不是恶魔。”那么,这三人到底分别是谁呢?

    3、半只小猫

    听说祖父家的波斯猫生了好多小猫,喜欢猫的我兴高采烈地来到祖父家。可是,只剩下1只小猫了。

    “一共生了几只小猫呀?” “猜猜看,要是猜中了,就把剩下的这只小猫给你。附近的宠物店听说以后,马上来买走了所有小猫的一半和半只。” “半只?”“是啊,然后,邻居家的老奶奶无论如何都要,所以就把剩下的一半和另外半只给了她。这就是只剩下1只小猫的原因。那么你想想看,一共生了几只小猫呢?

    4、被虫子吃掉的算式

    一只爱吃墨水的虫子把下图的算式中的数字全部吃掉了。当然,没有数字的部分它没有吃(因为没有墨水)。

    那么,请问原来的算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5、巧动火柴

    用16根火柴摆成5个正方形。请移动2根火柴,使正形变成4。

    6、折过来的角

    把正三角形的纸如图那样折过来时,角?的度数是多少度?

    7、星形角之和

    求星形尖端的角度之和。

    8、啊!双胞胎?

    丈夫临死前,给有身孕的妻子留下遗言说,生的是男孩就给他财产的 2/3 、如果生的是女孩就给他财产的 2/5 、剩下的给妻子。

    结果,生出来的是孪生兄妹——双胞胎。这可难坏了妻子,3个人怎么分财产好呢?

    9、赠送和降价哪个更好?

    1罐100元的咖啡,“买5罐送1罐”和“买5罐便宜20%”这两种促销方法哪一种好呢?还是两种方法一样好?

    10、折成15度

    用折纸做成45度很简单是吧。那么,请折成15度,你会吗?

    篇三: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计算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集合(10学时)

    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

    第6单元数列(10学时)

    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

    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16学时)

    2.职业模块

    第2单元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2学时)

    篇四: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

    3、理解切线概念实际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转化

    问题的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

    教学难点:

    用“无限逼近”、“局部以直代曲”的思想理解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

    如何精确地刻画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变化趋势呢?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有点像是直线。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再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几乎成了直线。事实上,如果继续放大,那么曲线在点P附近将逼近一条确定的直线,该直线是经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逼近曲线的一条直线。

    因此,在点P附近我们可以用这条直线来代替曲线,也就是说,点P附近,曲线可以看出直线(即在很小的范围内以直代曲)。

    2、探究活动。

    如图所示,直线l1,l2为经过曲线上一点P的两条直线,

    (1)试判断哪一条直线在点P附近更加逼近曲线;

    (2)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l3吗?

    (3)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l3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吗?

    二、建构数学

    切线定义: 如图,设Q为曲线C上不同于P的一点,直线PQ称为曲线的割线。 随着点Q沿曲线C向点P运动,割线PQ在点P附近逼近曲线C,当点Q无限逼近点P时,直线PQ最终就成为经过点P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l,这条直线l也称为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这种方法叫割线逼近切线。

    思考:如上图,P为已知曲线C上的一点,如何求出点P处的切线方程?

    三、数学运用

    例1 试求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

    解法一 分析:设P(2,4),Q(xQ,f(xQ)),

    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Q沿曲线逼近点P时,割线PQ逼近点P处的切线,从而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

    当Q点横坐标无限趋近于P点横坐标时,即xQ无限趋近于2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4。

    从而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为4。

    解法二 设P(2,4),Q(xQ,xQ2),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x无限趋近于0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4,从而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为4。

    练习 试求在x=1处的切线斜率。

    解:设P(1,2),Q(1+Δx,(1+Δx)2+1),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x无限趋近于0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2,从而曲线f(x)=x2+1在x=1处的切线斜率为2。

    小结 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的一般步骤:

    (1)找到定点P的坐标,设出动点Q的坐标;

    (2)求出割线PQ的斜率;

    (3)当时,割线逼近切线,那么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

    思考 如上图,P为已知曲线C上的一点,如何求出点P处的切线方程?

    解 设

    所以,当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变式训练

    1。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2。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3。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课堂练习

    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四、回顾小结

    1、曲线上一点P处的切线是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接近P点附近曲线的直线,则P点处的变化趋势可以由该点处的切线反映(局部以直代曲)。

    2、根据定义,利用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 可以求出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斜率和方程。

    五、课外作业

    篇五: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篇六: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二)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道具,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节奏。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优秀的教案设计对老师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案范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销激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祥配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谨斗指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 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x2y2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169

    到右准线的距离。

    |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 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

    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x2y2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259

    |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9272

    1|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2

    x2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8

    x2y2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259

    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1.本课将借助于“www.liuxue86.com”,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 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设计

    2.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3. 高中数学如何教学设计

    4. 高考数学集合教案大全

    5. 高中数学三年如何教学设计

    6. 2020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教案设计大全

    7. 高中语文《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

    8. 高中数学随机抽样教案设计

    9. 高中数学幂函数教案设计

    10.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大全

    数学教学过程五环节

    教师们通常需要教案来辅助教学,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简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高中数学教案简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局运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歼闭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氏腊裂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抽样,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篇二:高中数学教案简案精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为公式 (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xx,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三角函数值。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篇三:高中数学教案简案精选

    一、基础突破课本层面

    其实很多同学在平时学习中也重视课本,概念公式也记住了但是任然感觉学习没有多大效果,还不如多做两道题目有意义,可是做题有无从思考,于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那么课本该怎么学呢?

    ①概念公式的拓展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核心是概念的外延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大家知道一般概念定理基本可以分成四块:文字+图形+式子+运算,而一般的题目也是由这四块文字+图形+式子+运算构成的,这就是解题与课本学习之间的对应的地方,所以概念学习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挖掘突破,对于相关的学习挖掘方法我们给大家通过函数单调性做了一个简单示范,可参见樊瑞军相关讲解。

    ②课本题型归纳

    大家知道高中数学的课本题目根据难易程度有A,B两组,这些题目都是经过专家组慎重选择的,并不是胡乱选择的,而且高考试题的编制基本是通过课本深度改编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题型方面的归纳梳理,掌握这些题目的深层含义,并在后续的练习中不断深化和补充题型,那么所谓的基础题型基本就没有问题了。这就是课本学习中的第二个突破口基础题型掌握,对于题型的梳理方法我们通过必修二直线与圆这部分给大家做了详细示范,详细可参见讲解。

    ③运算提升

    运算是高中数学解题必须的一个过程,而且会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的好坏,但是运算基本不会在课本直接呈现,而是要通过解题不断归纳总结梳理,樊瑞军认为高中数学运算主要分四块:

    1、高中数学基本式子变形处理如整式类,分式类,根式类等;

    2、初高中各类方程及方程组突破;

    3、各类简单,复杂及含参不等式突破;

    4、特殊类式子处理。

    ④图形突破

    图形特别是函数图形不仅在高考的选择题中直接考察更是解答题中必备的,但高考的考察一般都要高于课本,这就需要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图形突破主要包括画图,认识图形,图形拓展方法,图形处理及图形计算五个方面。

    考试层面

    一般的考试试卷和高考真题都是我们学习最好的积累归纳素材,考试试卷不仅能帮助我们把握学习方向,更能够检查学习效果。

    二、把握做题方向重视归纳解题思考方法

    高中数学的题目数量非常庞大,要想单纯通过做题突破高考,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确实难以实现,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已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创造型、能力型的考查上,因此要精做习题,学会选择,有助于判断高考题目与平时常见题目的异同,增强判断题目信度的能力,在遇到即将来临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未来的高考中哪些内容是高频命题点,哪些是冷门的,有哪些基本题型,一本书学完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好都要有一个大致标记,以便于后续继续学习归纳。当你做完一道习题后可以思考:本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什么方法?我们从中得到了解题的什么方法?这一类习题中有什么解题的通性?

    高中数学的题目数量非常庞大,要想单纯通过做题突破高考,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确实难以实现,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已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创造型、能力型的考查上,因此要精做习题,学会选择,有助于判断高考题目与平时常见题目的异同,增强判断题目信度的能力,在遇到即将来临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未来的高考中哪些内容是高频命题点,哪些是冷门的,有哪些基本题型,一本书学完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好都要有一个大致标记,以便于后续继续学习归纳。当你做完一道习题后可以思考:本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什么方法?我们从中得到了解题的什么方法?这一类习题中有什么解题的通性?

    三、时刻面向高考以高考为核心

    不论我们是高一还是高二甚至是高三,高考都是我们最后的冲刺的目标,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面向高考,经常做高考题目,因为高考真题在考查知识点时的切入点,综合程度以及题型与平时的练习题还是有一道差异,而且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的掌握高考知识点的难度和基本题型。我们平时的复习资料中,有相当的习题已超出高考难度或者与高考方向偏离较大,针对这些题目我们可以舍弃,而集中精力突破真正我们该突破的内容。

    四、注重解题思路

    学习数学核心在于如何思考,重视老师对该题目的分析和归纳,然而有很多同学往往忽视问题的分析,往往沉静在老师讲解的每一步计算、每一步推证过程。听课虽然认真,但费力,听完后满脑子的计算过程,支离破碎。所以当教师解答习题时,学生要重视问题的思考分析。另外,当题目的答案给出时,并不代表问题的解答完毕,还要花一定的时间认真总结、归纳理解。要把这些解题策略全部纳入自己的脑海成为永久地记忆,变为自己解决这一类型问题的经验和技能。同时也解决了学生中会听课而不会做题目的坏毛病。

    五、积累考试经验

    对于每一次考试和单元模拟要积累一定的考试经验,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在每一次考试中要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接受能力、解决问题以及应对一些突发情况等综合能力。只有在平时的考试中不断总结,那么在高考的考场上就会得心应手,避免考试发挥失常等的发生。

    六、归纳小题及解答题方法

    高中数学考试中的选择题、填空题是基础,共76分是整个考试得分的基础,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在会接的基础上提高解题速度,还要归纳总结选择题的热门题型,解题技巧等。

    选择题方法技巧主要通过选项布局特征,选择题快速运算技巧,选择题题目特征与核心解法,选择题中的结论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突破。

    对于解答题而言高考的题型以及命题方式等都是非常成熟的,要在平时学习中对于解答题中的一般思考方法,热门题型,基础知识点,体现的基本运算,涵盖的基本图形以及书写要点要求等六个方面进行归纳,对于解题思考,运算,图形等相关方面我们在前面都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在后面将继续给大家总结归纳,相关可关注樊瑞军微信公众号或者个人微信号,数学学科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的一门学科,数学是高考中三科综合科之中一门拉开综合成绩的重要学科,学数学要重视方法,不能盲目随波逐流。

    七、制定好学习计划和复习策略

    学好数学要制定好计划,不但要有高中三年的计划,也要有本学期大的规划,还要有每月、每周、每天的小计划,计划要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吻合,不能相互冲突,不要急于求成每一天甚至一星期全面突破一个考点,研究该知识点考查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以及高考的难度,不断地归纳、反思、回顾,集中精力提前突破高考中的常考点和重难点。

    预习

    如果你想把数学学好,单纯地做学校发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去学校旁边买一本侧重讲解的参考书。在老师讲课之前,先把课本中要学习的内容看一遍(用心看),定义、公式可能记不住对吗?对,看着写着,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把这些基础弄清楚为止。之后看你买的参考书,这比课本上所讲解的又深了一个层次,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会有一两个例题。看完后,把课本、参考书上面的知识点再回顾一遍,做课本后面的习题。

    听课

    你的预习基本可以让你明白90%了,至于课堂,有的放矢吧。你的选择有很多,如果你的知识点掌握的已经很好,你可以再进行回顾,也可以自己找题做;如果你的知识点掌握的不是太好,你可以跟着老师再把知识点记忆一下。当老师拓展新的知识点时要认真听,再听一下,加深理解。

    复习

    对于各科而言,复习都很重要。拿数学来说,好多同学认为就是不断的刷题。其实不然,当你要做课后习题的时候,首先应先温习教材知识点,之后看你的课本后面是否有做错的题目,如果有,再做一遍,最后就是找题做了。

    篇四:高中数学教案简案精选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篇五:高中数学教案简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