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化学

高一必修二化学笔记,高中化学必修二笔记整理

  • 化学
  • 2023-05-04
目录
  •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笔记
  •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笔记
  • 高一必修二第五单元化学笔记
  • 高中化学必修二笔记整理
  • 高一化学笔记整理手写必修二

  •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笔记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颤姿禅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N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茄尘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1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2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3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4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5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6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册梁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 +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 冷水

    剧烈 热水与

    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

    (6)氢化物的化学式 —— SiH4 PH3 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 —— 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 —— 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10)化学式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 中强

    酸 强酸 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NaKRbCs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Cl Br I 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Ⅲ)

    金属性: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 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Cl-<Br-<I-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元素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腐蚀。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 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烷烃 烯烃 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 CnH2n+2 CnH2n ——

    代表物 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 C-C单键,

    链状,饱和烃 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 六原子共平面 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 优良燃料,化工原料 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烷烃:

    甲烷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烯烃:

    乙烯 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2-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

    7、比较同类烃的沸点:

    ①一看:碳原子数多沸点高。

    ②碳原子数相同,二看:支链多沸点低。

    常温下,碳原子数1-4的烃都为气体。

    二、烃的衍生物

    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饱和一元醇 饱和一元醛 饱和一元羧酸

    通式 CnH2n+1OH —— CnH2n+1COOH

    代表物 乙醇 乙醛 乙酸

    结构简式 CH3CH2OH

    或 C2H5OH CH3CHO CH3COOH

    官能团 羟基:-OH

    醛基:-CHO

    羧基:-COOH

    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非电解质) ——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 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5% ——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乙醇 ①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氧化反应 (ⅰ)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

    乙醛 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 +2Ag↓+3NH3↑

    (银氨溶液)

    CH3CHO + 2Cu(OH)2――→CH3COOH+Cu2O↓+2H2O

    (砖红色)

    醛基的检验: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

    乙酸 ①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

    酸性比较:CH3COOH > H2CO3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②酯化反应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三、基本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种类 元 代表物 代表物分子

    糖类 单糖 C H O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果糖

    双糖 C H O 蔗糖 C12H22O11 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麦芽糖

    多糖 C H O 淀粉 (C6H10O5)n 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同分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纤维素

    油脂 油 C H O 植物油 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含有C=C键,能发生加成反应,

    能发生水解反应

    脂 C H O 动物脂肪 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C-C键,

    能发生水解反应

    蛋白质 C H O

    N S P等 酶、肌肉、

    毛发等 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 能发生水解反应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葡萄糖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含有羟基和醛基)

    醛基:①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

    ②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

    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蔗糖 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淀粉

    纤维素 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淀粉特性: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油脂 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蛋白质 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

    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即M(+n)(化合态) M(0)(游离态)。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

    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NaCl(熔融) 2Na+Cl2↑MgCl2(熔融) Mg+Cl2↑2Al2O3(熔融) 4Al+3O2↑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Fe2O3+3CO 2Fe+3CO2↑WO3+3H2 W+3H2OZnO+C Zn+CO↑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Fe2O3+2Al 2Fe+Al2O3(铝热反应) Cr2O3+2Al 2Cr+Al2O3(铝热反应)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2HgO 2Hg+O2↑ 2Ag2O 4Ag+O2↑

    5、 (1)回收金属的意义:节约矿物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2)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3)回收金属的实例:废旧钢铁用于炼钢;废铁屑用于制铁盐;从电影业、照相业、科研单位和医院X光室回收的定影液中,可以提取金属银。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Ca、Na、

    Mg、Al Zn、Fe、Sn、

    Pb、(H)、Cu Hg、Ag Pt、Au

    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 强 弱

    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 弱 强

    主要冶炼方法 电解法 热还原法 热分解法 富集法

    还原剂或

    特殊措施 强大电流

    提供电子 H2、CO、C、

    Al等加热 加热 物理方法或

    化学方法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Na、K、Mg、Ca、S、C、F、B、Br、Sr 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浓缩海水 溴单质氢溴酸溴单质

    有关反应方程式:①2NaBr+Cl2=Br2+2NaCl②Br2+SO2+2H2O=2HBr+H2SO4

    ③2HBr+Cl2=2HCl+Br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笔记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如肢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扩展资料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氧化反应

    完全氧化CH3CH2OH+3O2→2CO2+3H2O

    不完全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Cu作催化剂)

    乙酸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无水乙酸又称冰乙酸或冰醋酸。

    弱酸性,比碳酸强CH3COOH+NaOH→CH3COONa+H2O2CH3COOH+CaCO3→Ca(CH3COO)2+H2O+CO2↑

    酯化反应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4、基本营养物质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又叫碳水化合物

    单糖C6H12O6葡萄糖多羟基醛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果糖多羟基*

    双糖C12H22O11蔗糖无醛基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麦芽糖有醛基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多糖(C6H10O5)n淀粉无醛基n不同不是同分异构遇碘森橡握变蓝水解最终产物为葡萄此庆糖

    纤维素无醛基

    油脂:比水轻(密度在之间),不溶于水。是产生能量的营养物质

    植物油C17H33-较多,不饱和液态油脂水解产物为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甘油),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脂肪C17H35、C15H31较多固态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水解产物是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非必需的氨基酸有12种

    蛋白质的性质

    盐析:提纯变性:失去生理活性显色反应:加浓*显*灼烧:呈焦羽毛味

    误服重金属盐:服用含丰富蛋白质的新鲜牛奶或豆浆

    主要用途: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人类营养物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酶是特殊蛋白质

    5、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CnH2n+2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CnH2n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炔烃CnH2n-2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

    卤代烃: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抓官能团的特性,比如,醇类中,醇羟基的性质:1.可以与金属钠等反应产生氢气,2.可以发生消去反应,注意,羟基邻位碳原子上必须要有氢原子,3.可以被氧气催化氧化,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必要有氢原子。4.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5.可以与氢卤素酸发生取代反应。6.醇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

    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醛:CnH2nO羧酸:CnH2nO2酯:CnH2nO2

    6、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7、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8、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醛(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还原反应)

    9、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

    10、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11、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2、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3、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也可同Cu(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11.

    14、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5、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6、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17、解推断题的`特点是: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即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如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和显色反应,醛基的氧化反应等。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不多,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如A氧化为B,B氧化为C,则A、B、C必为醇、醛,羧酸类;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能给你一个整体概念。

    18、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醛,醛类氧化变羧酸。

    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

    19、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0、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21、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22、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23、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24、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25、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26、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2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28、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29、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30、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31、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32、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33、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34、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35、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高一必修二第五单元化学笔记

    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熟记)

    性 质同周期(从左→右) 同主族(从上→下)

    电子层结构

    原子半径

    失电子的能力

    得电子的能力

    金属性

    非金属性

    主要化合价

    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 碱性

    酸性

    气态

    氢化物

    形成难易程度

    稳定性

    阴离子的还原性

    2、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

    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强弱

    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 的易难与H2化合的易难及生成氢化物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强弱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 强弱

    活泼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单质能置换出较不活泼非金属单质誉尺

    阳离子氧化性强的为不活泼金属,氧化性弱的为活泼金属 阴离子还原性强的其元素非金属性弱,

    阴离子还原性弱的其元素非金属性强

    原电池中 为活泼金属,正极较不活泼金属

    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非金属性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非金属性

    3.认真观察下表,填空并画出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线,标出其附近的元素符号。

    金属性逐渐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0

    1 非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2

    3

    4

    5

    6

    7 金属性逐渐

    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

    2.寻找所需物质

    在 能找到制造半导体材庆早高料,如;

    在 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

    在 能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同周期:

    金睁腔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剧烈程度降低,非金属单质越来越易与氢气化合

    金属单质还原性减弱,非金属单质氧化性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元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增强,r变小,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递增

    同主族:

    金属单质与酸或水反应剧烈程度增强,非金属单质越来越难与氢气化合

    金属单质还原性增强,非金属单质氧化性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元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减弱

    电子层数递增, r变大

    X、Y、Z为三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X、Z位于同主族,X、Y位于同周期,由它们构成的物质可以发生以下转化:

    (1)Z的元素符号是 ; 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Y2的化学式是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3)XY2的电子式,

    (4) ZY2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单质和它的一种氧化物是工业生产上常用的还原剂。B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0.1molC的单质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2.24L标准状况下的氢气;又知B、C、D所形成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B和E是同主族的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依次写出A、C、E三种元素的元素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

    (2)E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所生成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

    (3)请写出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

    (4)请写出D的最高价氧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化学键

    1、离子键:

    A.相关概念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NaCl,Na2O,MgCl2,CaO,NaOH,Na2O2,NH4Cl)

    2、共价键:

    A.相关概念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NH3,CH4,CO2,H2O2)

    D.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4、化学键

    (1)化学键是指:。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指: 。

    (3)离子键与共价键比较

    项目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成键微粒

    成键元素 一般是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得失电子能力差别较大(特例铵盐) 同种或不同种的非金属元素间原子未达到饱和状态,不易得失电子

    存在范围 离子化合物(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 单质,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碱、含氧酸盐、铵盐等)

    与性质的关系 一般离子键越强,离子化合物的熔、沸点越高,溶解度越小。 共价键越强,分子越稳定。

    (4)非极性共价键与极性共价键比较

    项目 非极性键 极性键

    成键微粒种原子 种原子

    存在范围 非金属单质,如H2

    共价化合物,如H2O2(特例)

    离子化合物,如Na2O2(特例) 共价化合物,如CO2

    离子化合物,如NaOH、K2SO4、NH4Cl

    • 阴、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想到10、18电子微粒)

    • 原电池(想到氧化还原)

    • 物质推断(特征的物质如----1:1;1:2;1:3的组成情况、特征的反应如双重的氧化产物氮的、硫的、钠的、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等)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常见的放热反应:

    A.所有燃烧反应; B.中和反应;

    C.大多数化合反应; D.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

    (1)概念

    (2)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19.如右图,在锌、铜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

    A、 Zn-2e-=Zn2+

    B.Cu-2e-=Cu2+

    C.2H++2e-=H2↑

    D.Cu2++2e-=Cu

    一、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2)外因控制变量)

    a. 浓度

    b. 温度

    c. 催化剂

    d. 固体表面积

    f. 其他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等

    三、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3、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例.下面关于化学反应的限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限度都相同

    B.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控制化学反应的限度

    C.可以通过延长化学反应的时间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D.当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限度时,反应即停止

    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A(g) + 3B(g) ==== 2C(g) ,下列说法中,能说明这一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生成C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A、B、C的浓度相等

    C.单位时间生成 n mol A,

    同时生成 3n mol B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 1 ∶3 ∶ 2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那么这个反应的正向反应速率和逆向反应速率相等

    C.平衡状态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已经不再改变

    D.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

    某反应是吸热反应,且所吸收的热能由外部热源(如酒精灯)提供,提供的热能主要起到_____的作用。

    可逆反应H2(g)+I2(g)=== 2HI(g)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标志是 ()

    A. 混合气体的体积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H2、I2、HI的浓度相等

    D. I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与H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相等

    5、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化学性质

    有机物 官能团 化 学 性 质(写出化学方程式)

    甲烷

    乙烯

    乙醇

    乙酸

    甲烷

    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CH4 正四面体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燃烧)

    实验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烷的取代反应

    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1、组成:分子式:

    2、分子结构:官能团碳碳双键。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请书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H2=CH2 + Br-Br→ CH2Br-CH2Br 1,2-二溴乙烷

    2、与水的加成反应

    CH2=CH2 + H-OH→ CH3—CH2OH乙醇(酒精)

    书写乙烯与氢气、氯气、溴化氢的加成反应。

    乙烯的加聚反应:nCH2=CH2→

    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 1、分子式 C6H6

    • 2、结构特点

    • 二、苯的物理性质:

    • 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 1、苯的氧化反应点燃

    注意: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 2、苯的取代反应

    书写苯与液溴、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结构式 官能团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 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

    • 2、乙醇的氧化反应

    • (1)乙醇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

    • (2)乙醇的催化氧化化学反应方程式:

    • (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 3、酯化反应---与乙酸反应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二、乙酸的结构简式官能团

    反应现象:反应化学方程式:

    1、酯化反应的实验时加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的试管里要装饱和碳酸钠溶液? 作用?

    3、为什么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

    基本营养物质

    • 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

    • 2、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 性质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特点

    常见的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应用

    • 实验(学生实验)

    • 证明金属活泼性的实验(递变)P6

    • 证明非金属活泼性的实验(递变)

    • 第三周期性质的递变

    •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P34

    • 原电池实验(工作原理)P41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P48

    • 金属冶炼P89

    • 海带中的碘提取

    • 有机物甲烷P61石蜡油分解P67

    • 乙醇P73乙酸P75营养P79

    高中化学必修二笔记整理

    1.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一

    氧化物

    1、Al2O3的性质:

    氧化铝是一种白色难溶物,其熔点很高,可用来制造耐火材料如坩锅、耐火管、耐高温的实验仪器等。

    Al2O3是XX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Al2O3+6HCl=2AlCl3+3H2O(Al2O3+6H+=2A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Al2O3+2OH-=2AlO2-+H2O)

    2、铁的氧化物的性质:

    FeO、Fe2O3都为碱性氧化物,能与强酸反应生困伍成盐和水。

    FeO+2HCl=FeCl2+H2O

    Fe2O3+6HCl=2FeCl3+3H2O

    2.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二

    1.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的元素:P。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金属元素:Hg。

    ⑥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3.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三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4.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四

    离子的检验:

    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②Cl-(用AgNO3溶液、稀XX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汪搜生成,再加稀XX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XX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汪陵或、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5.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五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

    226He为1s外,其余为nsnp。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原子结构与性质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6.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笔记 篇六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高一化学笔记整理手写必修二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一词,若单是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 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裂耐: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肆带春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行碧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

    四、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