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简介

  • 历史
  • 2023-05-17
目录
  • 电脑的起源和历史
  • 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简单概括
  •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简介
  • 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四个阶段
  • 计算机发展历史简述

  • 电脑的起源和历史

    四个发展阶段接特点:

    1、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占地170平方,150KW。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第二个发吵运展阶段:1956-1964年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操作。

    3、第三个槐闭发展阶段:1964-1970年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1964-1965)(1965-1970)

    4、第四个发展阶段:1970-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

    分类:

    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元器件来划分的。分别为:

    1、第一代:电子管。

    2、第二代:晶本管。

    3、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4、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第五代:智能计算机(未来)。

    三、电子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巨型化、微型网、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扩展资料:

    巨型化是为了适应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发展高速度、大存储容量和功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在军事和科研教育方面对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运行速度等要求会越来越高。此外计算机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多媒体化:传统的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主要是字符和数字。事实上,人们更习惯的是图片、文字、声音、像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图形、图像、音频、、文字为一体,使信息处理的对象和内容更加接近真实世界。

    网络化: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从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化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OICQ、微博等),教育资源共享(文献查阅、远程教育等)、信息查阅共享(百度、谷歌)等。

    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们使用网络的便捷性,未来计算机将会进一步向网络化方面发展。

    计算机人工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功能和运行速度,但与人脑相比,其智能化和逻辑能力仍有待提高。

    人类不断在探索如何让计算机能够更好的反应人类思维,使计算机能够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可以通过思考与人类沟通交流,抛弃以往的依靠通过编码程序来运行计算机的方法,直接对计算机发出指令。

    随着微型处理器(CPU)的出现,计算机中开始使用微型处理器,使计算机体积缩小了,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行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计算机内部操作的便捷度,计算机外部设备也趋于完善。

    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促使微型计算机很快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部门中,并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必须品。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的缩小,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平板电脑体积逐步微型化,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因此,未来计算机仍会不断趋于微型化,体积将越来越小。

    操作是计算机发展中的产升明梁物,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比如用户键入一条简单的命令就能自动完成复杂的功能,这就是操作帮助的结果。

    二是统一管理计算机的全部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操作通常应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块:

    (1)处理器管理: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解决处理器(CPU)时间的分配问题。

    (2)作业管理:完成某个独立任务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数据组成一个作业。作业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计算机的界面使其方便地运行自己的作业,并对所有进入的作业进行调度和控制,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整个的资源。

    (3)存储器管理:为各个程序及其使用的数据分配存储空间,并保证它们互不干扰。

    (4)设备管理:根据用户提出使用设备的请求进行设备分配,同时还能随时接收设备的请求(称为中断),如要求输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负责文件的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为用户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的种类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为分批处理操作、分时操作和实时操作等;依同时管理用户数的多少分为单用户操作和多用户操作;适合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网络操作。

    参考资料:——计算机

    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简单概括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一种能高速运算、具有内部存储能力、由程序控制其操作过程,并能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设备。简单地说计算机就是一种能快速、高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的电子设备。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研制了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ENIAC),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了,这台计算机被命名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Calculator)。ENIAC长30.48m,宽1m,占地面积约170㎡,有30个操作台,约相当于10间普通房间链雹的大小,重为30t,耗电量每小时150kW,造价48万美元。同时,它包含了17468个真空管、7200个水晶二极管、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它的内存容量为16KB,运行速度仅有每秒5000次,且可靠性差。它的诞生揭开了人类科技的新纪元,也是人们所称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开端。

    ①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大型计算机时代

    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器件的变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是计算机换代的主要标志,机器结构方面的改进和计算机的发展与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有紧密的联系。

    人们通常根据计算机采用电子元件的不同,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计算机分别被称为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在这4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价格越来越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⑴旁喊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

    主要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等,机器的总体结构以运算器为中心。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内存容量仅为1000~4000Byte(字节)。体积庞大,造价昂贵,速度低,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不易掌握,维护困难。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代表机型为UNIVAC-I。

    ⑵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

    主要元件是晶体管。大量采用磁芯做内存储器,采用磁盘、磁带等做外存储器,总体结构改为以存储器为中心。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节。体积小,重量轻,耗电量少,速度快,可靠性高,工作稳定。应用已扩展到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代表机型为IBM公司的IBM-7094计算机和CDC公司的CDC1604计算机。

    ⑶第三代计算机(1946-1971年)

    主要元件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开始采用性能优良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功耗、体积、价格等进一步降低,而速度及可靠性相应提高。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及过程控制。代表机型IBM-360系列。

    ⑷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主要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运唤野。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小。应用领域不断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

    ②计算机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4位微处理器4004在Intel公司诞生,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微型计算机时代。

    微处理器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物,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通常人们以微处理器为标志来划分微型计算机,如286机、386机、486机、Pentium机、Pentium II机、PentiumIII机和Pentium IV机等。因此,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微处理器的发展史。微处理器一直遵循摩尔(Moore)定律,其性能以平均每18个月提高一倍的高速度发展着。Intel公司的芯片设计与制造工艺一直领导着芯片业的潮流,在宏观上可划分为80X86时代和Pentium时代。

    1978年,第一代微型计算机诞生,1982年,第二代微型计算机出世,1985年第三代微型计算机问世,1989年,第四代微型计算机面世,1993年,第五代微型计算机出现,1997年,第六代微型计算机上市,1999年,第七代微型计算机发布呈现在人们面前。

    目前,微处理器仍在不断发展之中,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下:

    ·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

    ·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

    ·1959年,104机研制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1964年,研制成功晶体管计算机。

    ·1971年,研制成功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的DJS系列机。这一时期,在微型计算机方面,我国研制开发了长城、紫金、联想系列微机。

    ·1983年,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诞生。

    ·1992年,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I”诞生。

    ·1995年,第一套大规模并行机——“曙光”研制成功。

    ·1997年,每秒130亿浮点运算、全内存容量为9.15GB的巨型机——“银河III”研制成功。

    ·1998年,“曙光2000-I”诞生,其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200亿次浮点运算。

    ·1999年,“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问世,其峰值速度达每秒1117亿次,内存高达50GB。

    ·1999年,“神威”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其技术指标位居世界第48位。

    ·2001年,中国科学院计算科技研究所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诞生。

    ·2005年,联想并购IBM PC,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8年,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获得成功。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更为迅速。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简介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1)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电子管数字计算机、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方面采用的磨拆陆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御首。

    (2)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1)硬件方的操作、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2)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1)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2)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1)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网络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2)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二、计算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三、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

    扩展资料:

    1、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瞎顷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

    2、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 亿,无线互联网有6.7 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 亿,为全球第一位。

    参考资料:-计算机

    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四个阶段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老培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辩余(LSI和VLSI)。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网络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侍灶唯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扩展资料

    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通称电脑,简称计算机(computer),是现代的一种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和硬件。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通用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所相关的技术研究叫计算机科学,以数据为核心的研究称为信息技术。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的计算机称为裸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新出现一些新型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参考资料:-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历史简述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羡察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上出现了操作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现在)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穗蔽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扩展资料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参考资料兄族茄——计算机发展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