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杂家历史,历史

  • 历史
  • 2023-06-06
目录
  • 明朝历史简介
  • 宋朝历史简介
  • 刘秀简介历史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 唐朝历史

  • 明朝历史简介

    【摘 要】自《汉书·艺文志》将杂家单独列出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后世史志多从其说。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杂家作为一个特殊的分类,依然存在于史志之中。至《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为后人研究当时的学术情况提供了很多的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汉书艺文志;杂家

    长期以来,对“杂”的概念的认识和对杂家的评价争议不断。褒之者赞其包容万象,意义非凡;贬之者视其杂乱无章,缺乏主旨。杂家作为诸子百家中之一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其意义也有所变化。

    杂家之名,要追溯至《汉书·艺文志》。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乱,群雄并起,思想界也异常活跃,各家学说层出不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班固《汉书·艺文志》将诸子百家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家等十家。并对“杂家”这样阐述:“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在子部书类中开列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家九家,也将杂家作为单独的一家列出。并在小序中阐述道:“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放者为之,不求其本,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是以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隋志》上承《汉志》,认为杂家兼通诸家,包容万象,可以见证王者之治。只是,杂家因其杂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弊端,放荡者为之,便容易成为杂乱无章之作,杂而不融,缺少主旨。由此可见,当时所谓的“杂家”,实际是一种集合儒、墨、名、法等众家学说,融汇贯通而成为自己一家之言的专门学说。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作为“可观”的九家之一,它在当时还是很有价值,有一定影响力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杂”的概念的认识逐渐发生改变,对杂家的分析与评价也日益改变。至《四库全书总目》,这种变化尤其明显。《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分十四类。“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子部总叙称其“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萃,皆可采摭菁英”。十四类中的杂家类居于谱录类之后,类书类之前。子部杂家类又包括六个小类:杂学之属,杂考之属,杂说之属,杂品之属,杂纂之属,杂编之属。小序对各类的具体解释如下:“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堡昌吵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杂编。”《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的小序提到此书对杂家的看法和分类的依据:“衰周之季,百氏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汉志》所列备矣。或其学不传,后无所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绝续不同,不能一概著录。后人株守旧文,于是墨家仅《墨子》、《晏子》二书;名家仅《公孙龙子》、《尹文子》、《人物志》三书。纵横家仅《鬼谷子》一书,亦别立标题,自为支派。此拘泥于门目之过也。黄虞很《千顷堂书目》于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变而得宜,于例为善。”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便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之例合并诸家入杂家,将《汉书·艺文志》所列名家的《尹文子》、《公孙龙子》,法家的《慎子》,道家的《鬻子》等,都归为杂家一类。以为此举是“变而得宜,于例为善”,更符合当时的学术发展。然而班固所说“合儒、墨,兼名、法”的杂家是作为一个学术流派,融合了各家思想而为己所用,在思想内容上显示出儒墨名法的某些搏镇特征,而不是真正的将各家思想的学说看成一个整体,分为一类。班固所说的“杂”不是单纯的无所不包,而是学术耐银侍融合。《四库总目》虽也依班固之例列出杂家,却将杂家之“杂”理解为无所不包的“庞杂”,有一定的误解。而且,墨家、名家、纵横家等这几派学说虽不是显学,却是自成体系的一家之说,这点没有异议,只是后世很少有人继承研究,前人传承下来的有关这几类学说的书籍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消亡,造成学说的没落。《四库全书总目》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正统地位,维护封建统治政权,对与儒家不相契合的学说采取抵制态度,这种分类很难说没有这方面的影响。到此时,原本可以通王者之治的一家之说,已经失去了它作为专门学派的地位,成为子部的一个附属性类别,作为一些难以分类的,学说不显的学派的集合地而存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杂乱之学”。

    后世学者对《四库总目》子部杂家类合并名、墨、纵横诸家也有不少论述。余嘉锡先生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考虑,批评其分类的疏漏,认为名、墨、纵横各家学说思想不同,而《总目》杂家合并诸家,“非所以剖析条流,辨章学术也”。并反驳《四库总目》所提出的“名、墨、纵横失儒之本原,便为杂学”,因而应入杂家的观点,提出了“则九流十家,孰非儒之失其本原者?何不变子部为杂部?合十家为一家乎”的疑问。《总目》反映了当时图书存佚的真实情况,但它站在维护儒学正统的立场上,对诸子除儒家之外的学派采取的是排斥态度。清代撰修《四库全书》的目的即“以阐圣学明王道者为主,不以百氏杂学为重也”。合并诸家入杂家应当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很不可取的。窃以为,《四库总目》以墨家、名家等其学所传甚少而不将其单独列出,只是统一归到杂家,而不顾及到作为单独的一种学说,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学术思想,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地位,作为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学说,虽比不上儒道两家的影响深远,却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其各家并入杂家,有失偏颇。

    《四库总目》杂家类中还有一定的西学著作,明清之际传入的西方学术主要是天主教和天文算学。天文算学得到清初统治者的认同,其著作被收入子部天文类当中,对当时的天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天主教虽然在民间有一定影响,但被统治阶级视为异端,天主教著作也同时被打入杂学存目之中。杂学之属存目所录西学著作主要是有关天主教教义的著述。由此也可看出,西学在当时的传播情况。西学在清代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天文、算学等得到了重视,但当时学者对西学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天主教并不了解,作为新兴学识,没有受到重视,在分类问题上暂且将其归为杂家,且各书提要中对这两类学术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

    杂家类作为一个特殊的分类,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在清代,杂家已不像原来那样受到重视,成为一家之学,但不管怎样,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学术发展状况,使我们看到在正统学术之外,还有一批当时学者难以归类的,所谓“杂乱”的文献存在,认真细致的分析这些文献,对于了解一些新兴学术思潮,亦或是民间学术发展,还原历史时期的学术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 雷坤.《四库提要》子部杂家与明清学术的新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23(2).

    [4] 程有庆.“杂家”与“杂家类”浅说[J].文献,2002(3).

    [5] 刘春华.由“思想流派”之杂到“庞杂”之杂——论中国古代书目子部杂家著录内容的演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

    宋朝历史简介

    有很多人在诸子百家中,都有自己喜欢的学术流派。比如说:“清心寡欲的儒家思想、无拘无束的道家思想、革故鼎新的法家思想、霹雳纵横的纵横家思想、还有就是阴阳武学说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华夏儿女精神文明。思想方面都产生了十分久远的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诸家思想中的九大门派,那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许就不会有这般丰富多彩。诸子百家中的众多思想,经过时间沉淀所遗留下来的九大思想,每个思想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不过九大思想中有一个思想一直以来,都受到许多人的争议。那就是“杂家”。那么这个被称之为“九流之末”的杂家,是如何被选入衡蠢为九流之家的呢?

    一、杂家为农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于杂家这个词的理解,最早是出现在《汉书》里,最能够代表杂家思想的就是由秦朝初期,一位叫“吕不韦”所编写的“《吕氏春秋》一书”,从这本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吕氏春秋》里的杂家思想,把当时所面临的一些农学问题,都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并且还会人们以后农学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做好了铺垫。

    二、杂家思想的特点。

    杂家思想最大的特点:杂家思想就是把其他的一些门牌思想,全部放到一起来比对。中间有相同的观点就留下,要是在某一个观点上产生分歧,杂家就会将每个门派的思想进行拆开分析,在最大限度上保留每个门派最重要的思想。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将每个门派的思想能够放在一起达成共识。

    虽然说杂家这样的思想,看上去很简单就是将每个门派的思想抄一抄,但咐弊陪杂家的思想可以说是将每个门派的思想都融卜者合到了一起,可以称之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刘秀简介历史

    杂家正燃并没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当时社裂扒会文化已经形成百家争鸣的局势,杂家的出现把举源虚百家思想揉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因为诸子百握培家是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文化思想的巅峰。随着秦统一六国,稳定政治环境的前提下,文化思想繁荣达到临镇皮培界点后,就会出现文化融合的现象,所以采集各家理论长处而和的“杂家”正好顺应这样的趋势御唯,所以得以入选九流之家。

    唐朝历史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扒和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杂家”这称号弯唤,现在基本上埋此凯说的就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