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颐和园历史简介,颐和园的四大部洲简介

  • 历史
  • 2023-10-23

颐和园历史简介?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那么,颐和园历史简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颐和园的详细介绍

传说: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察誉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老乎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奸建颐和园,侍没悉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 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北京颐和园历史故事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太后圆态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肆歼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裂腔冲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乾隆帝杭州西湖慈禧太后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 历史遗迹.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颐和园历史简介50字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距市中心12公里。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代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三。这座古典园林素以规模宏伟、娇丽多姿而享有盛名。园内除有亭、台、楼、阁、宫殿、寺观、佛塔、水榭、游廊、长堤、石桥、石舫等100 多处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外,还有浩瀚的昆明湖,巍峨的万寿山等。

颐和园历史上曾两次遭到严重破坏。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新修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重修,即成现在规模。

东门是颐和园对外开放的主要出口,聚集着较多的公交车站。你不用担心找不着地方就餐,这里到处都是小卖部、茶室和餐馆。

景点一 东宫门

颐和园正门,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中间正门供帝、后出入,称为“御路”,两边门洞供王公大苫出入,太监、兵卒从南门北两侧边门出入。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皇帝御题。云龙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龙为皇家尊严的象征,又是谕旨和敕令的标志

景点二 仁寿殿

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原名勤政殿,光绪年间改为今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它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的大殿,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

颐和园的来历简介

历史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1]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并将「瓮山」之名改回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权阉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有罪太监被发配至此铡草。[2]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颐和园攻略最佳路线图 步行2023

1、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2、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旁岩伍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运或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3、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枣碰,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以上就是颐和园历史简介的全部内容,1、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2、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