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宿州沱河的历史,宿州淮河路沱河

  • 历史
  • 2023-05-23
目录
  • 宿州沱河12号地
  • 宿州淮河路沱河大桥
  • 宿州沱河的源头在哪里
  • 宿州东淮河沱河
  • 宿州淮河路沱河

  • 宿州沱河12号地

    一、基本概况

    安徽泗县沱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为泗县境内北沱河及南沱河极其两侧流域。北沱河从泗县许圩子入境,向东南到草沟汇唐河折向南至樊集与南沱河汇流入沱湖,长19km。南沱河,是泗县、五河两县界河,从沈庄向东南至樊集汇北沱河入沱湖,长17km。保护区地处东经117°37'~118°10',北纬33°16′~33°46′之间,范围包括草沟镇王楼街、街西、草沟、桥东、街南、汪尚、大梁、李圩、大安9个自然村以及丁湖镇索滩、向阳、樊集3个自然村,保护区总面积2463hm2。

    保护区湿地属唐、沱河水系,主要有南沱河、北沱河、唐河3条河道,汇县西南部内水泄入沱湖,汇水面积384km2,流域耕地17220hm2,跨流长沟区西部和草沟区、丁湖区大部。

    泗县沱河是淮河流域安徽段重要的湿地之一,东临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洪泽湖,南接安徽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全长83.2km,流域面积556km2,是区域性重要的湿地生态。保护好沱河湿地不仅对泗县区域生态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关系到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战略的实施。

    安徽泗县沱河湿地省级保护区是以南、北沱河湿地为基础进行全面规划。沱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泗县境内,保护区内植被多样,芦苇丛生,千顷碧波、水天一色,雁鸭类及鹭类翩翩起舞,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2009年安徽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安徽泗县沱河自然保护区,2012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安消坦徽泗县沱河省级自毁桥冲然保护区。

    二、动植物资源

    沱河湿地纤歼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带,生物资源丰富,是泗县脊椎动物最为集中分布地之一,又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

    经科学考察报告记录,沱河湿地植物有95科419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莲、野菱2种。重要经济植物有莲、菱、香蒲、芦苇、菰、金鱼藻等。湿地动物:鱼类资源共计7目13科32种;两栖、爬行动物共有9科15种;;有鸟类15目36科9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大鸨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天鹅、鸢、普通_、白尾鹞、红隼、短耳_、长耳_等7种,安徽省级保护动物30种;哺乳类共5目7科11种。

    三、水文气候

    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水量1097.1mm,年平均日照时间2085.9h,太阳总辐射110kJ/cm2~120kJ/cm2,辐射总量489060J/cm2,平均无霜期207天。年内雨季一般始于7月中下旬,常以暴雨形式出现,蒸发量904.7mm。河水透明度2.5~2.6m。相对湿度一般在70-80%之间,比较平稳。年均相对湿度73%。年均蒸发量1921.2mm。

    宿州淮河路沱河大桥

    大巩山、沫河口关卡、化明塘严氏墓、三角公园、沱河等。1、大巩山:位于104国道东侧大巩山区,区内长3公里,距县城5公里。2、沫河口关卡:始建于大清光绪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3、化明塘严氏墓:位于五河县小溪镇型困含化明塘村东南500米处,104国道旁,距离蚌埠市约70公里。

    大巩山、沫河口关卡、化明塘严氏墓、三角公园、沱河等。

    1、大巩山:五河县大巩山,距县城5公里,位于104国道东侧大巩山区,东西平均宽0.7公里,区内长3公里。有林面积7020亩,林木茂密,树种以黑松为主,兼有刺槐、侧柏、栓皮栎、乌桕等。

    2、沫河口关卡:始建于大清光绪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当时在正阳、泗洲、五河、临淮、怀远5处设关,现仅有沫河口这一处。沫河口关卡的建立,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当时货物经过沫河沟乃须经长淮口报明德侯照例办例税课,防止绕、漏税课。

    3、化明塘严氏墓:位于五河县小溪镇化明塘村东南500米处,104国道旁。距离蚌埠市约70公里。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明朱元璋未婚而卒的夫人严氏墓,属明代一品规格葬制,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现存在神道30米,无字墓碑1个,石翁仲、石卜笑虎、石羊、石马、望尺扰柱各1对。

    4、三角公园:是五河县唯一一座农民公园,兴建于2000年,因整个公园呈三角形而得名,三角公园位于306国道旁边,与沫河口镇政府相邻,占地10000平方米,内有曲桥、池塘、凉亭、花草、与旁边的欧式民居连成一体,宛若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5、沱河:发源于河南虬沟,经宿州紫芦湖,东注灵璧,至濠城入本县北界,至胡集折南汇入沱湖。下游经郭咀、新开沱河闸归淙潼新河,全长270公里。

    宿州沱河的源头在哪里

    沱河古称洨水,今称南沱河,俗称沱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刘官庙刘堤西南,流经虞城、夏邑、永城后入安徽省濉溪县,向东至宿州陈桥与固镇县清凉乡清凉村大韩家之间,始为蚌(埠)固(镇)、灵(璧)固边界,又于灵璧马道庄与固镇县濠城乡小程村小程家之间,东沿灵五(河)、泗(县)五边界,经五河城注入漴潼河。全长243.1公里,其中流经我县北部边界42公里,流域面积125.0平方公里。沱河弯曲不大,水面宽度常水期为35~40米,洪水期为160~200米;水深枯水期为0.5~1.5米,洪水期为5~6米;流速常水期为0.8~1.2米/秒。年结冰期为60天。

    沱河是淮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李堤口西,流经虞城、夏邑、永城至王庄入安徽,续经濉溪、宿州、固镇至五河县西南入淮河。

    沱河自宿州东,宿州地下涵(跨新汴河)起,东南流,经宿东闸、王桥闸、青龙闸、沱河集闸、濠城闸,至樊集进入沱湖,出沱孝顷湖后经新沱河东流,于北店子注入漴潼河。河道全长113公里,其中樊集以上长99.5公里;流域面积2983平方公里,其中樊集以上1115平方公里(上游任井子沟来水面积及濉河引河以西、东新建沟以东、濉河以南、新汴河以北区域的新北沱河上游即老唐河来水面积206平方公里,通过宿县地下涵进入沱河;右岸戚家沟来水面积引入沱河)。地面高程:地下涵27.0米,宿东闸26.5米,王桥闸24.0米,青龙闸21.5米,沱河集闸19.7米,濠城闸18.5米,韩庄17.8米,北店子14.5米;河宽40~130米,河底宽15~55米,深度3.5~4.5米;比降濠城以上1/10000,濠城以下1/16000;排涝能力70~305㎥/s。宿东闸蠢族发生最大的流量为384㎥/s(1965年7月15日),最小时河道断流;沱河集为224㎥/s(1954年7月21日)巧档陆,枯季断流。

    宿州东淮河沱河

    沱河、浍河是两条流经豫、皖两省的省际河流,上游均发源于商丘市。两河相距13公里,基本呈平行状态,两河间有白洋沟连接,历史上均为通航河流。两河腹地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较大,仅河南永城市境内储量就达37亿吨;安徽境内淮北和宿州两市的煤炭储量也很丰富,每年产量达300万吨以上;大部分矿井分布在沱、浍河两岸的永夏煤田是全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煤质好,可直接用于炼钢。

    沱河、浍河是淮河的两条支流,历史上都曾是通航河简稿流,为两岸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为原因造成断航。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豫东和淮北已成了我国的主要粮棉产区,沱河、浍河两岸丰富资源也已被广泛开发,已查明的煤炭储量就达200多亿吨。沱河、浍河的航运开发,将形成一条经济的水上运输通道,有利于完善两省水运网布局,优化运输结构,并将有力促进豫、皖两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早在1990年,豫、皖两省交通航运部门就已联合完成了沱河复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两省计委联合组织的评审和带羡批复,完成了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经过了环保部门的审查。只是由于当时沱河水质较差,为五类水,国家环保局建议待其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后再复航。经过近几年国家对淮河水污染的治理,沱河水质已大为改善,经过去年全年的监测,其水质已达到三类标准,说明沱河已具备复航工程实施的条件。商丘市委、市政府也希望能尽快开发沱浍河航运,以促进商丘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豫、皖两省交通航运部门已列入“十一五”规划,并已得到交通部的支持。

    2005年10月19日,时任交通部长的拦行孝张春贤对河南交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淮河水系直接沟通长江和京杭运河,可以发展成为河南通江达海以及连通长三角地区的便捷方式。“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河南水运建设的重点列入全国水运建设的重点,支持实施沙颍河复航工程,支持涡河、沱浍河等航道建设,尽快形成通过沙颍河和涡河直接通达长三角地区的两条水上通道。

    宿州淮河路沱河

    滹沱河在古代曾经是黄河的支流,她是如何变成海河流域的河流的?

    关于滹沱河是如何从黄河流域变为海河流域,实际上稍微了解一下该河流域地的气候、地形以及历史等知识就能得知。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滹沱河源于山西、归于河北,它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村一带,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臧桥汇入海河支流子牙河,河流全长587公里,先后流经了忻州、阳泉、石家庄、衡水、沧州,流档裂坦域面积达2.73万平方公里。

    从气候以及地形环境来看,滹沱河流域发源和流经了我国的半湿润区,年降雨量约为400至700毫米之间,其干流上中游流经晋中黄土丘陵和忻定盆地后,切穿了系舟山和太行山之后,至黄壁庄出山,而下游受华北平原地势平缓、海拔较低的影响,水流流速放缓、河道变宽,是北方出了名的泥沙多、善冲、善淤、善徙的河流之一,逐渐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

    由于滹沱河主要发源和流经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山西高原)和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受此影响,滹沱河的支流全部都在黄壁庄水库以上河段,而以下平原地带无支流,主要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同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状排列。

    上文中讲到,滹沱河出了黄壁庄水库之后由于地势平缓河流流速降低,大量泥沙在河道淤积形成地源丛上河或半地上河。而我们知道,河道越是淤积严行桐重,就越容易发生决堤和改道,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便是如此,而滹沱河也是如此,进入平原之后改道频繁。

    早在东汉以前,滹沱河曾为黄河水系,大约东汉至隋朝时期(公元1世纪至6世纪),随着黄河逐渐向南改道和一系列筑堰、开渠引洪等人类行为,滹沱河最终成为了海河水系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