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初一语文对联,初一语文常考对联

  • 语文
  • 2023-05-26
目录
  • 初中语文对联题
  • 七年级下册语文对联
  • 七年级语文20道对联题
  • 初一语文常考对联
  • 对联及分析

  • 初中语文对联题

    一、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二、反复

    为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又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有几个字在联语中间间隔地出现的。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七年级下册语文对联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唐伯虎出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祝枝山对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拍指冲袭歼冒,冒出一串珍珠。

    风风雨雨,暖暖逗拆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叁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

    七年级语文20道对联题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于山乎?

    明朝有一权臣,深得皇上器重,曾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于山老念手"以表白心迹,后降清,有人给春侍嫌联末尾各加一字,承认"君恩"否定"臣节",这两字高含依次是 矣 乎.

    初一语文常考对联

    联格撷珠之一:叠字

    叠字,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是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迭字之间,不可以断句。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叠字联主要分为全部叠字和部分叠字两类。全部由叠字组成的,多用于风景区。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天下景亭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同时,这副联还可以倒读:

    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

    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还可以变成部分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明明秀秀处;

    晴晴雨雨时,好好奇奇时。

    大约有近十种“变化”,堪称对联佳多中的“奇”联。

    全部叠字中已知最多的是一副讽刺旧社会内战不止、民不聊生的联,共叠了14个字: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全叠对联,固然文字技艺较高,但表现内容上因为要“强求一致”,未必那么顺畅,倒是部分叠字的对联更加自由,不拘形式,易学常用。部分叠字,可以叠一处,如:

    郁郁佳气;

    泱泱大风。(桂林风洞山景风阁)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济南趵突泉)

    也可以叠两处或多处。如:

    出出进进,说演弹唱;

    真真假假,生死离合。(戏台联)

    声声爆竹声声喜;

    阵阵春风阵阵歌。(春联)

    花深深,柳阴阴,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

    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贵阳九华宫戏台)

    联格撷珠之二:反复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词、句子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又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曰,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再如:

    好领导,好政策,好形势,好上加好;

    富国家,富集体,富社员,富了又富。

    这副楹联“好”字、“富”字反复出现了五次,使联意层层深入,把农村出现的好形势及出现这种形势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深刻透彻。

    反复分为隔离反复和连续反复两种。隔离反复一般用在大段落的开头,能醒目地区分层次,多用于散文,因为对联不分自然段,所以对联创作中基本不需要“隔离”。对联中常用的是连续反复。可以是单字的反复,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可以是几个字或词组的反复。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曰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反复。如: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上联是明代一位被被罢官的太守所书门联,下联是陈毅1923年所写的一副春联。

    需要说明的人,也有人把“反复”分为“反复”和“复辞”两类,认为反复法中,中间不能有任何字将反复的词语分开。如何中间夹杂了其它的字,则应该算作“复辞法”。

    对联及分析

    首先,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

    (一)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 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 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来自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