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2018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2017年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017年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7年四川高考考生人数 2017一2018七年级历史答案
1.初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2.2017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卷结构 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历史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35,单选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2题,共52)
必考题
40题,25分
41题,12分
选考题(4道选考题任选一题作答)
45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46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47题,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48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理解命题意图: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颂则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弥补。
3.黑龙江省海伦市三中2016
海伦野历棚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市北部。南距哈尔滨市214公里,北距黑河市376公里,西距齐齐哈尔市268公里。幅员面积4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1万亩。总人口8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辖23个乡镇243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20个社区。 海伦市是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县级市,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4667平方公里,人口84.7万(2011年),其中城市人口13万,人口和幅员面积均居黑龙江省市县第七位。享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高淀粉玉米之乡、中国甜菇娘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甜菜之乡、中国籽鹅之乡“六乡”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2014年3月海伦市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
4.2017年毕业考试历史的范围
南昌中考历史科目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
与思想品德合卷,采烂伍用开卷考试形式。考试范围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分。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南昌中考历史与生物都是每年抽签决定哪一科为必考。而从明年起,历史就将成为必考科目,且总分增至50分。虽然是开卷,但学生仍需予以重视。
从今年的考试说明来看,南昌在题型方面,由原来的15道选择题调整为12道选择题和3道改错题,分值
各1分;综合题题型不变,共3题。“南昌卷与省卷相比,难度系数相对较低,题型和题量上无太大变化,只是在分值设置在有所差异。明年难度提升、分值增加,
要求学生也要重视历史科目的学习,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点灵活运用。”
(2014·;四川文综·1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
【考点】 ( 2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西学东渐思潮;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交通、通信的进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 3 )史学理论 —— 历史评价; “中体西用”思想;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 ( 2 ) 结合材料三可知首先应该讲图四中的信息条理化,然后予以解释。
第一步图四信息条理化,首先确定信息所属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然后将各具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知图片所属包括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传媒变迁等几类,故在总述后分别予以游档介绍即可完成对图片描述。第二部对图片的解释,首先可从史观的角度予以简要分析,其次可联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相关知识予以关联分析,即可对上述变迁出现的原因予以回应,同时也可兼及影响、评价等。
也即在分析评价中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 ( 3 ) 第一小问如何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评价方法,结合材料我们看到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故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的评价;“如何”评价含义二之的是对“中体西用”的看法、观点,梳理材料、提取关键词,概括归纳可知 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第二小问 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也即前述评价方法, 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第三小问 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 3 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也即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格中各种观点主张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
具体而言,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 *** 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答案】 ( 2 )整理:图 4 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 10 分) ( 3 )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神银乱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 *** 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10 分)。
2014四川高考历史答案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D B C D C D B A C B B
13.(22分)
(1)(8分)
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 *** 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2)(9分)
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5分)
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14.(30分)
(1)(10分)
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搏团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10分)
整理: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10分)
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 *** 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2014四川高考历史答案
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A D B C D C D B A C B B13.(22分)(1)(8分)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 *** 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
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2)(9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
(3)(5分)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14.(30分)(1)(10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10分)整理: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3)(10分) 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 *** 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四川社会历史简况-四川社会历史简况(一)行政区划(二)人口与民
(一)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县(市、区)、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
(二)人口与民族。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26563878户,86421445人,平均每户3。
25人,总人口数比2004年增加了468514人,年增长率为0。54%,比上年下降了0。
23个百分点。总人口中:男性44836367人,占总数的51。
88%;女性41585078人,占总人口的48。12%,男女性别比为107。
8:100。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18654580人,占总人口的21。
59%;18岁~35岁的24839717人,占总人口的28。74%;35岁~60岁的30993594人,占总人口的35。
86%;60岁以上的11933554人,占总人口的13。81%。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四川少数民族人口415万人。
其中世居的14个少数民族按在省内人口的多少依次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 *** 、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
14%。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羌族人口30万人,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
此外,省内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 2005年底,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达80万人,其中有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和95个民族乡。
(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 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
清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划归四川。
1997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辖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据考古证明,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000~5000年时期,成都平原地区是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兴起,使历史上四川的农业、冶金、丝织、建筑等都得到一定发展。 优越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巴蜀文明的生长、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川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以其显著而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 文明渊源深厚。
四川文明在夏商时代为神权文明,西周至春秋战国为礼乐文明。 秦统一巴蜀后,巴蜀文化逐步转型为秦汉文化的一支重要地域亚文化。
汉魏之际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隋唐五代为文学繁荣之地,佛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巴蜀的科技在历史上很发达,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种植技术、盐井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天文学、数学、医学等。 地方特色显著。
四川主要属于巴蜀文化区,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四川语言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织锦文化、盐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如四川方言、川戏、川茶、川酒、川菜、川药及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文化品牌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文化珍品荟萃。四川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留下了一批珍贵稀有的高品味文化。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铜器、玉器和陶器都属文物精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2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0余处,其他人文景点200多个。
川菜位居我国三大菜系之列,五粮液等川酒为国宴珍品,蒙顶茶、峨嵋毛峰等中国名茶享誉全国。 兼容多元文化。
四川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对外努力开拓的开放性。除了境内本土的巴蜀文化和西部藏区文化外,只要跨出盆地,便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藏彝文化区域路途相接,促成了与四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形成巴蜀文化多元兼容开放的明显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还吸纳了西方节庆文化与饮食文化。 杰出人才 徐僖、郑家奎、黄润秋3位科研人员近日荣获第三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分别。
2014年全国高考试题新课标文综历史答案
【与其在网上等,还不如主动出击去寻找机会更加大一些】
这位同学你好,一般最新版本的书网上是没有参考答案可以直接给你的。所以大多数网友帮不了你也不要怪他们!
我是一位过来人,我可以给你指几条路子:
(1)、你可以去图书馆或者本地的书店去询问一下有没有这本书,如果有的话,不急着买,和售货员阿姨道声谢就先回家,背个书包把作业本带去,在图书馆或者书店找到这本书,再舒舒服服地抄作业。
(2)、你可以在淘宝或者京东购物上向卖家索要一下:
具体步骤:一、在搜索框内输入相应教材的名称
二、联系卖家
三、得到答案
注意:说话时礼貌一点,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多叫几声,先询问有没有这本和你的版本批次相同的书,然后说出你的难处,以情动人就可以顺利拿到答案了(最好让他们用手机拍照给你)
(3)、向你的同学问问:可能他们已经买了一本相同的有答案的书,问他们借一下,当然出于关系的缘故,你最好请他们喝点饮料或者果汁之类的,巩固一下关系!
如果觉得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如果实在不行,只能花钱买一本了。……或者网上找人代做,不过费用绝对会比书钱贵,而且可能上当受骗,我希望我能帮到你!
一、2015年全国高考试卷二卷作文(内涵评语)
盖天下美景而又着历史之厚重者,必为世人心驰神往,趋之若鹜,难以计数。
其或为山水折服,或为名胜倾心,或为登凌绝顶以舒心境,或为别离尘嚣以求静心,亦或为过江之鲫类儿。余常闻武当景色秀丽,风月无边,加之历史名胜古迹,其名气驾五岳之上,隽秀与黄山比肩,底蕴与九华齐名,仙境与蓬莱并驾,奇险与华山同语,每及与此,砰然心动,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吾常梦中神游武当仙境,待梦尽觉醒之时,身置千里之遥,终觉黄粱,不亦悲乎。然世之事,诚不可测。
吾与三两同事,驾车驰往,待及山脚处,方知梦中之事得偿所愿。武当不愧为天下名山,山下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前者呼,后者应;山中盘旋车次来往交错,犹与盘龙,直追白日;山顶紫气妖娆峰插云霄,欲与天公试比高。
如今身临其境,得观全景,揽武当山岭丘壑于胸中,取钟鼓红楼与眼下,听空谷回音于耳内,闻清风香气于口舌,寰宇之内,耳得为声,目遇成色,加之踏千年古土,立举世之峰,与日月对歌,同宇宙交欢,磅礴之势,无与争锋。武当仙境风光旖旎,山川秀美,群峰争奇,穷两三日而不能尽玩也。
人行其中,犹入画境,如梦如幻,似痴似醉。虽无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之壮观,却有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之曼妙。
然其景色之繁多,名胜之悠久,令人浮想而忘归。然吾行程之匆匆,以走马之势观全豹之一斑,武当全景,得见其四。
南岩宫殿,临壁而建,鬼斧神工,天下奇绝;太子坡,琳琅楼阁,翠瓦丹墙,皇室之风跃然纸上;逍遥谷,溪水潺潺,鱼戏潭底,时有歌声遥向呼应;紫霄宫,错落有致,雄视寰宇,气冲霄汉。能观此四景,不虚此行也。
古人诗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武当诸峰之中,以天柱为顶,然此行未及顶峰,实为憾事。
事后思肘,循径之顶峰时,受他人左右,致使与顶峰背道,未能及也。殊不知,致人生顶峰之途中,跳出樊篱之世人日渐其少,而为声色繁芜所惑之徒日渐其多,故终不能至顶峰者亦多矣,莫不悲乎!。
二、2015高考文综历史山东卷和全国卷有哪些不同
你是为了备战高考吗掘中薯?如果是,可以不用研究山东卷了,因为从明年开始,山东文综使用全国卷考试,不用山东卷了。
说一下区别:选择题历史部分全国卷是12个,山东卷是11个。
全国卷选择题一般会有1~2个图标题,但不会太多,而且没有组合题,就是圈一圈二圈三圈四那样的,也没有否定式选择题,如不正确的是,不能说明,错误的是,这样的这四五年全国卷都没有出现过。培和
然后是大题,区别很大,山东这两年两道大题形式都比较新颖,但是考查的比较简单,很容易找到切入点。
全国卷40题一般都是两段材料,两个设问或者三个设问,综合性比较强。但41题,很难把握题型,这个题的题型每年都变,但均是开放性的试题,有时候不容易找准切入点,关于这个题,如果是为了备考,最好近四年的全国卷看一下这个题型,然后多做一下这个题型的题,熟悉一下41题的模式,因为每年都不一样,所以明年会是什么样的题型很难说,到时一定要静下心找好切入点。
最后是选做题,全国卷是四个选一个,山东卷是三选一。但是全国卷选做题的特点是选做内容不出教材上的,除了战争与和平这个和教材沾边,其他三个都不从教材上出题,判者所以一般老师会让学生选做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因为这两个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联系必修内容和给的材料就能答题。当然战争这个也可以。当然四选一选择范围更大,选你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个答就可以了。要说明的是选做题全国卷占15分,山东卷只占10分,所以分值高了5分,一定要更加重视。
三、求近三年2015至2017高考全国二卷理综试题及答案电子版,谢谢
1、2016年高考四川省文综将使用新课标二卷。
2、四川省高考使用全国卷实行分步推进,平稳过渡。2016年使用全国卷的科目是语文、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以及外语科小语种(含听力);2016年使用四川卷的科目是数学(文、理)、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科(含听力,听力考试使用全国统一命制的试题)。
各学科考试要求以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国家和四川省相应的考试说明为依据。从2017年起,四川省普通高考各科全部使用全国卷。
四、2017海南卷与全国二卷的区别
1、2016年高考,广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安徽9省将使用 "全国卷 新课标卷 乙卷
2016年普通高考全国卷将命制甲、乙、丙三类试卷(海南卷除外,仍由国家考试中心为海南省单独命制)。
在2015年甲卷(全国II卷)、乙卷(全国I卷)的基础上,新增丙卷。
丙卷与甲卷(全国II卷)在试卷结构上相同、难度相当。
2016年,重庆和四川、广西、陕西考生将使用丙卷。其他省份还保持原来的甲卷(全国II卷)与乙卷(全国I卷)使用情况不变。
2、2016高考使用全国甲卷省份:贵州 甘肃 青海 ***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辽宁
2016年高考使用全国乙卷省份:河南 河北 山西 湖北 江西 湖南 广东 福建、安徽 、山东(英语、综合)
2018年高考增加使用全国乙卷省份:山东(语文,数学)
2016年高考使用全国丙卷省份:重庆、四川、广西、陕西。
单独命题 海南(语文、数学、英语使用全国甲卷,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为考试中心命题。)
五、新课标全国1卷难吗
我曾经是一名光荣的黑龙江省考生,我用的是全国卷二,等高考后我又做了一遍全国卷一,我比较了一下:1 如果只是比较全国卷的话,卷二比卷一稍难,像今年的数学卷子,全国二卷和全国一卷难度都比较大,创新度都比往年高,但是如果认真做一下比较的话,卷一还是比卷二有难度,例如2015年的数学卷子,卷二的选择题较卷一简单很多。
2如果拿卷一和其他省市比的话,卷一还是较容易一些的,因为全国卷是面对一些较贫困省,教育相对落后的省市,所以相比较像上海卷,广东省,等等,全国卷还是较占优势的,像今年的全国卷的语文试题,卷一和卷二都和往年一样试题较稳定,没有像北京卷等省市创新度较高。
1.历史高考复习资料
在《把握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载《招生考试报》2008年第4-5期)一文中,笔者从传统试题的内在变化和新型题型的多方面开拓两个方向,预测了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文综”四川卷历史试题)的走向,并建议同学们参考这一分析,制定或调整高考历史复习的策略。
这里,笔者就历史复习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一、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综观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我们得出了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脱离史观不成题的结论。因此,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理论,注意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1、了解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 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手渗迹,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2. 重温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2009年,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为此,应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等重要理论问题。
二、提高主干基础知识复习的质量与水平 历史知识丰富浩瀚,中学历史讲授的和历史高考考查的只能是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是关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知识。
历史复习要狠抓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复习:1、要素复习法 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个体或群体)、过程(或内容)、评价(意义、影响等)喊铅五个要素掌握历史主干基础知识。
2、复习法 按纵向和横向把相关历史主干基础知识串联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如按时间顺序,把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联系起毕并来进行复习,构成美国史知识,此属纵向复习法。
而把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林肯颁布《宅地法》和《废除黑人奴隶制宣言》的改革措施联系起来进行复习,则属横向复习法。复习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角变换复习法 此种方法实质上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史观引领下复习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所反映的重大历史问题。下试举两例:用视角变换法复习罗斯福新政:① 用现代化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的措施。
② 用社会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③用生态史观复习,侧重复习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如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等),应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用视角变换法评价孙中山:① 在革命史观引导下,根据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得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结论。② 在现代化史观的引领下,根据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出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的结论。
③ 在社会史观的引领下,凭借南京临时 *** 颁布的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改革措施,出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的结论。④ 在整体(全球)史。
2.2017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卷结构 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历史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35,单选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2题,共52)
必考题
40题,25分
41题,12分
选考题(4道选考题任选一题作答)
45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46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47题,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48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理解命题意图: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弥补。
3.历年高考试卷网站请说出具体网站啊~谢了
2008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理数)·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理综)·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文数)·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文综)·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英语)·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语文)·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2007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7年高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2007年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 2006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6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5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地理--中国地理·01~05年高考真题精选:化学--植物生命活动调节·2001~2005年高考试题精选:英语--短文改错·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物理--电磁感应·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物理--磁场·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物理--电场 2004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4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英语(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文科数学(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理科数学(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理科综合(全国卷Ⅰ) 2003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地理(江苏卷) ·20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江苏卷) ·20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生物(江苏卷) ·2003年高考试题理科数学(天津卷) ·2003年高考试题答案理科数学(天津卷) ·2003年高考试题理科综合(天津卷) 2002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化学(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语文(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理科数学(天津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英语(北京卷) ·2002年高考试题语文(北京卷) 2001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政治(“3+2”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生物(上海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化学(江西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江西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政治(江西卷) ·2001年高考试题文科综合(浙江卷) 2000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0高考试题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卷)·2000高考试题理科综合(浙江卷) ·2000高考试题文科综合(浙江卷)·2000高考试题及答案政治·2000高考试题及答案理科数学 ·2000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 见网站最下脚处。
4.高考历史试卷分析400字
期中考试中,我语文得了93分。
之后,我分析了试卷,发现试卷中有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并且这些问题正好与我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吻合。试卷中暴露出我的几大问题!第一:我在拼音写汉字时,由于粗心把“规矩”的“规”的“竖弯钩”写成了“捺”,只是丢了分。
第二:我在读拼音选字时,由于没有复习到位,把抽噎(yē)选成了(yè),所以又丢了分。第三:我在给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时,由于课外积累没有积累,误把揣摩的意思选成了抚摸。
第四:我在做排序题时,由于粗心大意将“群蛙”看成了“石蛙”,所以排错了三个。第五:由于课外积累太少,误把好读书的意思写成要好好读书,所以又丢了分。
此次的期中试卷较为简单,本来我可以考到98。5,可是我因为粗心而丢了5。
5分。所以我决心要制服粗心、积累的课外知识薄弱这两个恶魔,从而让期末考试考到更加理想的成绩。
5.高考历史题型有哪些
答:审题四步骤
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审题就是审阅推敲试题的含意,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细心阅读、认真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组织要点。具体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例如:“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这是一道叙述分析类型的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响。试题的要求是叙述加分析,这是试题的重点。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跑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此题从原因上分析有远因、有近因、有根源;时间跨度为1919~1939年;内容分析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20年代的国际关系、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绥靖政策、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等五项。
6.高考历史大题
同学你好:
历史作为文科综合里的一门功课,在高考中,其实难度不大,但注重灵活运用。
对你的情况我提一下建议:
1.拿出考纲点点扫描
2.忌讳题海战术
3.意会比书本重要
4.落实比乱套重要
5.能力比死记硬背重要
在最后期间怎样回答历史大题
1.落实比乱套重要
历史大题,改卷老师是找点给分,点起了,自然可以得高分。但是,当自己的中心点找不齐时,切忌乱套乱答,当你乱套,老师就会认为你不会,可能一分都不会给,但是,你必须要答题,不能空缺啊,怎么办?现在,你就应该翻译材料,题目要什么,你就翻译什么,和上自己的联想与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答题,这样有可能会拿到50%的分数。
历史是靠感觉答题的,不要一味的做许多试题,因为,历史是浆糊,一旦弄不清,就会陷进漩涡。但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学会 集思广益和拿来主义(有选择)。
解答大题首先要有坚实的史实基础,所以,我建议同学,你可以花大时间在课本上,弄清脉络。
高考答题
在高考改卷中,历史改卷讲究速度,平均没道试题6秒结束,所以分点答题会给改卷老师留下好影响,自然分就会比别人多那么几分。
格式(例如)
影响:
1.
2.
3.
内容:1.
2.
3.
评价
1.
2.
3.
这样的格式老师是很喜欢的
其次,答题内容不要长篇大论,提取精炼的词语和句子,一般一个点只能占一行的位置,切忌不要海答一个知识点,老师不愿意多看,那样就会忽视你后面的点,导致失分!
最后,答题拿高分,还是要看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答题,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
希望在最后一段时间里,你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
2.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说法错误;“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胡乎胡宗法观念,宗法制强调父系血统,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
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式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举孝廉受到贵戚人情的干扰,这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材料说明察举制下品评人物受到了人情的干扰;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式,D项错误。
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C
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中“去公卿甚远”不符,错误;B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有尚书省、中书省的信息,没有门下省的信息,故D项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体现出“曲折”,D项错误;从“去公卿甚远”到“居真宰相之任”,说明其地位逐渐提高,C项符合题意。
5.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题干强调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而非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不是各地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顷凯是指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行业或部门,显然与题干不相符,故D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地方的行政区划越来越细,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B项为正确答案。
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裤拦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A
解析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行政权,自秦汉至宋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B项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不符,排除B项;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项;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所以A项正确。
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解析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可以排除;“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D项表述错误。
8.《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一体制()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图反映的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它是汉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下封国势力较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中封国比较独立,容易与中央形成对抗,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中王国的独立性较强,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故D项错误。
9.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A.源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
D.形成了地方割据
答案B
解析由“设行中书省十……以统辖路府州县”可知,元朝行省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行省制度与唐朝三省六部制并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10.“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这种制度安排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仍旧“不已”,由此可以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府三司制,故A项错误;B项表述本身没错,但与材料反映的情况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没有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三权分立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故D项错误。
11.“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D
解析能使“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的是科举制。A项是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B项是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C项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唐朝孟郊所做诗句,反映的是科举制,故选D。
12.《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
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
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行政机关的双重性
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
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
答案B
解析由“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可知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与都省互为表里”(都省即中书省),说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B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由行省“统郡县”可知其并没有否定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由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可知行省在地方上拥有较大的权力,故D项错误。
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谈及科举制度时说:“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一旦仅凭诗赋声律,崛起从政,第一是政事不谙练,第二是品德无根柢。”作者意在()
A.肯定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
B.乐见平民子弟进入仕途
C.分析国家用人制度的缺陷
D.强调科举制度意义深远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一旦仅凭诗赋声律……品德无根柢”可知,科举考试以诗赋声律选拔人才容易导致其政事不精,品德无保证,因此作者意在评述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存在的缺陷,故C项正确。A、B两项均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没有反映出作者强调的重点;D项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
14.史载:“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吏部”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形成于隋朝,在唐朝进一步发展,它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故D项正确;世官制是世袭制,不存在考试的问题,A项错误;察举制是由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依门第选官的制度,不存在“问”与“对策”的问题,C项错误。
15.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科举制。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可从存在时间、发展过程、选式规范程度、是否公正等角度分析。第(2)问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注意材料二体现了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材料三体现了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从打击特权、学风、官员素质、统治基础等方面归纳。第(3)问“看法”根据材料四可从人才选拔的方式、学用关系、人才实际能力等方面归纳。“目的”应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他的思想主张分析。第(4)问“评述”一是“西国莫不慕之”,应从科举选才的公平性与西方理念的一致性上分析;“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主要从明清科举考试的消极影响、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状况与科举取士对人才培养的不适等角度分析。
16.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来看,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摘编自《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并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答案(1)措施:为官——遵守行为规范;选官——重视德行志节;教育——重视对官员的廉政教育;考核——侧重德行政绩。
(2)趋势:从全面监察王室、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与谏官制相配合。
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消极方面,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秦……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得出为官的准则,由“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等得出选官的标准,由“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得出重视廉政教育,由“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得出考核的标准。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西汉统治时期”“监督王室和宫廷”“监察皇帝”“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