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数学《完全平方公式》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八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对多项式乘法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那么,七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完全平方公式》为主要内容,选用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一、教材分析
《完全平方公式》位于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八节,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此节承上启下,既是对多项式乘法深入拓展,又为后续学习《因式分解》《配方法》等奠定基础。其应用广泛,对理解后续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尚待培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与想象能力迅速发展。但易分心,好发表见解。教学中应运用直观形象引发兴趣,鼓励表达见解,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结构特点、语言表述及几何解释;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讨论与总结,提升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培养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与交流,掌握知识,同时提升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本设计旨在优化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升数学理解与应用能力。
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9加几》旨在巩固学生已掌握的10以内的加减法及10加几的口算技能,同时为后续更复杂的计算打下坚实基础。本节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教材内容分为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以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为背景,通过同学们喝了一些饮料后“还有多少盒?”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第二道例题则展示了“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更为简便的计算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9加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教案#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初中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得初中说课稿《数轴》,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老师们: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 "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
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材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丢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
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
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 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 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 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
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 "(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
B,
C,
D,
E,
F,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 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 你会画数轴吗 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 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
(2)体验对方程解的估算,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
(3)渗透对应思想.
重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 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难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2.例、习题的意图
本节课重点是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通过实际问题中对所列方程解的估算,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以及由于估算遇到了困难,产生寻求方程解法的需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1是通过实际问题列出方程,根据(1)题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以及方程解的概念逐一代入方程来寻求方程的解,使学生亲身体验什么是方程的解,也为例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做好铺垫.对第(2)、(3)题再采用(1)题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已不容易,这又为后边学习解方程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储备.
例2是根据方程的解的意义,使学生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这一点应切实使学生掌握.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方程解的意义和检验一个数是不 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例1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估算方程解的过程中,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抓住关键字“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要分别计算方程的左右两边,若其值相等,则这个未知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不是方程的解.
二、新课引入
复习: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练习:当 , , 时,求式子 的值.
答案: , , .
通过练习2强调求式子的值的一般步骤,其中易错易混的地方,如代入的值是负数,应加上括号,数与数相乘时应恢复乘号,运算关系不能混淆等.
三、例题讲解
例1 教材P69 中 例1
分析:三个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分别是:
(1)计算机已使用的时 间+继续使用的时间=规定的检修时间.
(2)2(长+宽)=周长.
(3)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
问题: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所列的方程我们可以得出未知数的值,你能估算方程 中的 的值吗?
分析:方程中等号左边有未知数 ,估算的 值代入方程应使等号左边 的值等于等号右边的值2450,这样的 值才适合方程. 由于 表示月份,是正整数,不妨让, ,……分别代入 方程算一算.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每一个 的允许值都使代数式 有一个确定的数值, 为方便起见,可以列一个表格:
1 2 3 4 5 6 7 … 1850 2000 2150 2300 2450 2600 2750 … 从表中发现:当 时, 的值是 ,也就是,当时 ,方程中等号的左边: . 等号的右边:2450. 由此得到方程的左边=右边,就说 叫做方程 的解,也就是方程 中,未知数 的值为5. 所以,方程的解就是.
教材P71中的小云朵,可以多选几个情 况来说明,以加强对方程解得意义的 理解.
从表中你还能发现哪个方程的解?(引导学生得出)如方程 的解是 ;方程 的解是 等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解的概念.
方程解的意义: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教材P71的思考:你能估算方程 和方程 的解吗?通过估算这两个方程的解,你有什么想法?
由于这两个方程估算其解有一定的困难,数不整齐,或方程比较复杂,出现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得出: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十分必要.
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呢?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二
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
重难点
重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难点: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和根据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以上就是七年级数学教材分析的全部内容,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