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电子教案

  • 数学
  • 2023-04-15
目录
  • 七年级上册数学电子教案
  • 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上册数学备课教案
  •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
  • 有理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优秀

  • 七年级上册数学电子教案

    相信教案对于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偶尔出现。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某某,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激扰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搏铅升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基老“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课题: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

    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

    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

    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

    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

    学生不易接受.

    2,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

    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

    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

    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

    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

    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

    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

    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①假设原点0为第一次运动起点,第二次运动

    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②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不能很好地参与探究,也可以让其参照教科书第21页的“探究”自主进行.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

    的思想.④学会与同伴交

    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

    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

    的规律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 (2)(-5)+13;

    (3)0十(-7); (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注意点:(1)下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解读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答案参考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的教案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绝对值的教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绝对值(一)

    第一章 有理数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锋信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桥基桥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敏猛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七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绝对值(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绝对值(三)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

    11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33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七、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备课教案

    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下面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同类项。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难点: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

    教学 方法 :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

    ⑴5个人+8个人=

    ⑵5只羊+8只羊=

    ⑶5个人+8只羊=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学生尝试按种类、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一方面可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体现分类的思想方法。)

    2、观察下列各单项式,把你认为相山灶尘同类型的式子归为一类。

    8x2y,-mn2,5a,-x2y,7mn2,,9a,-,0,0.4mn2,,2xy2。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教师巡视后把不同的分类方法投影显示。

    要求学生观察归为一类的式子,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请学生说出各自的分类标准,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逗禅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同类项的定义:

    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8x2y与-x2y可以归为一类,2xy2与-可以归为一类,-mn2、7mn2与0.4mn2可以归为一类,5a与9a可以归为一类,还有、0与也可以归为一类。8x2y与-x2y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2,y的指数都是1;同样地,2xy2与-也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1,y的指数都是2。

    像这样,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叫做同类项(similar terms)。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比辩悉如,前面提到的、0与也是同类项。

    通过特征的讲述,选择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作为研究对象,并称它们为同类项。(板书课题:同类项。)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同类项概念,可设问同类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归纳总结。)

    板书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的同类项概念以及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2.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地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3x与3mx是同类项。 ( ) (2)2ab与-5ab是同类项。 ( )

    (3)3x2y与-yx2是同类项。 ( ) (4)5ab2与-2ab2c是同类项。 ( )

    (5)23与32是同类项。 ( )

    (这组判断题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其中第(3)题满足同类项的条件,只要运用乘法交换律即可;第(5)题两个都是常数项属于同类项。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单看指数不同,误认为不是同类项。)

    例2:游戏:

    规则: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来源:学|科|网Z|X|X|K]

    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

    可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从而揭示同类项的本质特征,透彻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程式化做法,并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透彻理解知识,这种形式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学生通过一定的尝试后,能得出只要改变单项式的系数,即可得到其同类项,实际是抓住了同类项概念中的两个“相同”,从而深刻揭示了概念的内涵。)

    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1)3x-2y+1+3y-2x-5; (2)3x2y-2xy2+xy2-yx2。

    解:(1)3x与-2x是同类项,-2y与3y是同类项,1与-5是同类项。

    (2)3x2y与-yx2是同类项,-2xy2与xy2是同类项。

    例4:k取何值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

    解:要使3xky与-x2y是同类项,这两项中x的次数必须相等,即 k=2。所以当k=2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

    例5:若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指出下面式子中的同类项。

    (1)(s+t)-(s-t)-(s+t)+(s-t);

    (2)2(s-t)+3(s-t)2-5(s-t)-8(s-t)2+s-t。

    解:略。

    (组织学生口头回答上面三个例题,例3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由教师标出不同的下划线,并运用投影仪打出书面解答,为合并同类项作准备。例4让学生明确同类项中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例5必须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

    (通过变式训练,可进一步明晰“同类项”的意义,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

    6.五分钟测试:

    1、请写出2ab2c3的一个同类项.你能写出多少个?它本身是自己的同类项吗?

    (学生先在课本上解答,再回答,若有错误请其他同学及时纠正。)

    三、课堂小结:[

    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在多项式中找出同类项,会写出一个单项式的同类项,会判断同类项。

    ②这堂课运用到分类思想和整体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③学习同类项的用途是为了简化多项式,为下一课的合并同类项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应使知识条理化、化,应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运用.采用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点拨的课堂小结方式,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堂作业:

    若2amb2m+3n与a2n-3b8的和仍是一个单项式,则m与 n的值分别是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组讨论,把一些实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这个概念,并通过练习、游戏、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同类项。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去括号法则,运用法则,能按要求正确去括号.

    过程与方法: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探究、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化简

    -(+5) +(+5) -(-7) +(-7)

    2. 去括号

    ① -(3- 7) ② +(3- 7)

    二、探索新知

    想一想:根据分配律,你能为下面的式子去括号吗?

    ①+(- a+c) ② - (- a+c)

    ③ +(a-b+c) ④ -(a-b+c)

    观察这两组算式,看看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有什么变化?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的,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 - ”号的,把括号和它前面的“ - ”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顺口溜:

    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三、巩固练习:

    (1)去括号:

    a+(b-c)= _______ a- (b-c)= ______

    a+(- b+c)= _______ a- (- b+c)= ______

    (2)判断正误

    a-(b+c)=a-b+c ( )

    a-(b-c)=a-b-c ( )

    2b+(-3a+1)=2b-3a-1 ( )

    3a-(3b-c)=3a-3b+c ( )

    四、例题学习:为下面的式子去括号

    +3(a - b+c) - 3(a - b+c)

    五、课堂检测:

    去括号:

    ① 9(x-z) ②-3(-b+c) ③ 4(-a+b-c) ④ -7(-x-y+z)

    六、课堂小结

    去括号时应注意的事项:

    (1)、去括号时应先判断括号前面是“+”号还是“-”号。

    (2)、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符号要么全变号,要么全不变号。

    (3)、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

    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70页习题2.2 第2,3题

    选做题:课本70页 习题2.2 第4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三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 明其中 的算理,发 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 规律的问 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

    通过 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 子,摆 第3个需要 枚棋子。

    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

    (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

    (2)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 题吗?小组讨论。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例题讲解:

    练习:1、计算:

    (1)(11x3-2x2)+2(x3-x2) (2)(3a2+2a-6)-3(a2-1)

    (3)x-(1-2x+x2)+(-1-x2) (4)(8x y-3x2)-5xy-2(3xy-2x2)

    2、已知:A=x3-x2-1,B=x2-2,计算:(1)B-A (2)A-3B

    Ⅲ.做一做

    P11 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要善于在图形变化中发现规律,能熟练的对整式加减进行运算。

    Ⅴ.课后作业

    P12习题1.3:1(2)、(3)、(6),2。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整式的加减(2)

    一、旅游中发现的几何体

    二、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

    VI.教学后记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四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本章由数到式,承前启后,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乘除和其他代数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律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5)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通过由数的加减过渡到整式的加减的过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体会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三)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相关概念;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运算。

    (2)难点:准确地进行合并同类项,准确地处理去括号时的符号。

    (四)单元教学思路及策略

    (1)注意与小学相关内容的衔接。

    (2)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3)类比“数”学习“式”,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抓住重难点、加强练习。

    (五)学生学习易错点分析:

    (1)忽视单项式的定义,误认为式子 是单项式。

    (2)忽视单项式系数的定义,误认为 的系数是4.

    (3)忽视单项式的次数的定义,误认为3a的次数是0.

    (4)忽视多项式的定义,误认为 是单项式。

    (5)忽视多项式的定义,误认为 的次数是7.

    (6)忽视多项式的项的定义,误认为多项式 的项分别为 .

    (7)把多项式的各项重新排列时,忽视要带它前面的符号。

    (8)忽视同类项的定义,误认为2x3y4与-y4x3不是同类项。

    (9)合并同类项时,误把字母的指数也相加。

    (10) 去括号时符号的处理。

    (11)两整式相减时,忽略加括号。

    (六)教学建议:

    (1)了解整式并学好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什么?

    整式的加减法,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而同类项及其合并是以单项式为基础的,所以,单项式的概念或意义是完成合并的关键。

    (2)单项式与多项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教材中先讲单项式、后讲多项式,然后概括为单项式、多项式统称为整式,对于单项式的系数,仅限于数字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这点务求仔细体会,切不可加以引申,而多项式没有系数;对于次数,单项式的次数指,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而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单项式)的次数,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是: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不要把常数 作为字母,单项式x的系数是1,且单独一个数(零次单项式)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对于0也是一个单项式;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应包含它前面得符号;单项式和多项式得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3)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先把同类项分别作上记号,然后根据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合并后把多项式按某一字母降幂或升幂排列;当多项式中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合并后为0;

    (4)什么是合并同类项中要加以注意的“两同”?

    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深入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又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教材中通过一个探究问题(三个填空题)的引入,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出判断同类项的 “两同”标准: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这样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同类项至少有两个,单项式不叫同类项。

    (5)其它注意事项:

    ①整式中,只含一项的是单项式,否则是多项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当然也不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②单项式的次数是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最高次项的次数。

    ③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多项式中每一项的系数也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④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前面是“-”号的情形。

    (七)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单项式

    第2课时 多项式

    第3课时 整式的加减(1)------合并同类项

    第4课时 整式的加减(2)------去括号

    第5课时 整式的加减(3)------一般步骤

    第6课时 整式的加减(4)------化简求值

    第7课时 数学活动

    第8课时 复习课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五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七年级整式的加减教案

    《正数与负数》这一模块的主要知识点是认识下数和负数,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一

    教案背景

    初中生爱玩、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而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它为学生构建思维想象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用以达到以快乐的形式去追求知识的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课时)

    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 上册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中学 耿新华

    邮编:256651 联系电话:15865403584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1.1正数和负数”一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正数、负数和零的定义、联系。是本章有理数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1.体会铅缺轿负数引入的必要性,感受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并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能结合具体槐肆情境出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

    难点: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方法:采用“现象──问题──目标”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一节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达标检测

    学习 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说明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接着

    出示问题

    问题1 天气预报:滨州市冬季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我市的温差是多少?

    问题2 2.2010年我国花生产量比去年增长1.8%油菜产量比去年增长-2.7%,这里的增长-2.7%代表什么意思?

    两个问题中的-3、-2.7%是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新数,这说明随着生活和劳动的发展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引进新的数。来服务我们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实例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知道什么是负数,零,正数。

    3、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4、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知识点1:正数、负数的概念---------阅读教材第2页,像3、2、0.5、1.8%这样比0大的数叫,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加上“+”,如+5, , , ,…。正数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而像-3、-2、-3.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如-6, ,…。“-6”读作 。

    2、知识点2:对“0”的理解--------阅读教材第2 页

    0既不是 数,也不是 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它的意义很丰富,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其它特定的意义。

    3、知识点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阅读教材第3页

    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具有两个扮谨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 ;二是它们都具有数量,而且一定是 量。

    一、指导学生在本组内交流结果,收集每组不会的问题,试着让其他组解决。

    二、教师收集全班不会的问题,帮着解决。

    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二

    1.1《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1.1正数和负数”一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正数、负数和零的定义、联系。是本章有理数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1.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感受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并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能结合具体情境出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

    难点: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方法:采用“现象──问题──目标”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第一节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达标检测

    学习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说明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接着

    出示问题

    问题1 天气预报:北京市冬季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我市的温差是多少?

    问题2 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

    问题3 某机器零件的长度设计为100mm,加工图纸标注的尺寸为100 0.5(mm),这里的 0.5代表什么意思?合格产品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

    三个问题中的-3、0.5是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新数,这说明随着生活和劳动的发展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引进新的数。来服务我们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实例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知道什么是负数,零,正数。

    3、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4、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知识点1:正数、负数的概念---------阅读教材第2页,像3、2、0.5、这样比0大的数叫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加上“+”,如+5,, , ,…。正数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而像-3、-2、-0.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 。如-6, ,…。“-6”读作 。

    2、知识点2:对“0”的理解--------阅读教材第2 页

    0既不是 数,也不是 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它的意义很丰富,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其它特定的意义。

    3、知识点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阅读教材第3页

    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 ;二是它们都具有数量,而且一定是 量。

    一、指导学生在本组内交流结果,收集每组不会的问题,试着让其他组解决。

    二、教师收集全班不会的问题,帮着解决。

    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从具体例子引入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所表示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

    在负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学情分析 】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体会负数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2.学生经历负数引入的过程:生产和生活中的例子(具有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数不够用——负数的引入——数学符号的表示——问题的解决等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感,了解数学符号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探究问题本质,善于观察、归纳、概括以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正数和负数,理解0所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复习回顾,做好衔接同学们已经有了六年学习数学的经验,数对每一位同学来说并不陌生,相信同学们已经认识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首先让我们来回顾: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演示课件,展示图片,直观说明数的产生和扩充:(出示图片说明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数的符号的产生的好处)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试着解释图片意义):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如原始社会打猎计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为了表示“没有”(比如猎物分完),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丈量土地)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设计意图: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活动2【导入】活动2

    演示课件,展示问题及相应的图片。

    问题(1)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 ,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问题(2)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分别是2,-2,0,如何确定排名顺序?

    问题(3)2006年我国花生产量比上年增长1.8%,油菜籽产量比上年增长-2.7%,这里增长-2.7%代表什么意思?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件并对问题背景做些说明:

    例如在净胜球的问题中,先介绍确定足球比赛排名顺序的规定:

    两队积分不相同,积分高的队排名在前;

    两队积分相同,净胜球多的队排名在前;

    两队积分、净胜球都相同,进球多的队排名在前。

    其次介绍积分计算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0分。由此易知这三个队的积分均为3+0=3。

    最后介绍净胜球的计算规则:红队胜黄队(4:1)表示红队进4球,失1球或者黄队进1球,失4球,净胜球就是比赛中多进了几个球。这里进球和失球是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规定:进球用“+”,失球用“-”表示,这样进球数和失球数可分别在进球数和失球数前面添上“+”或“-”来表示。净胜球就是在比赛中进球与失球之和。比如以红队为例,进球为4,失球为2(两场比赛各失一球)记为-2,所以红队净胜球为4+(-2)=2.类似地可算出黄队净胜球-2(进球比失球少2个球,相当于净失球2个,所以记为-2),蓝队净胜球是0.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考-3 ~3 、净胜球与排名的顺序、增长-2.7%的意义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要对这些新数进行四则运算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温度的例子——出现新数-3还涉及到有理数的减法;净胜球的例子,也出现了负数,确定净胜球涉及有理数的加法,确定排名顺序涉及有理数的大小的比较;在产量增长率的例子中,运用正负数描述朝指定方向变化的情况等问题,引出用各种符号表示数,让学生试着解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对问题进行说明,找出它们的共性,揭示问题的实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

    师生活动:鉴于上面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试着归纳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

    比如温度的问题,零上与零下(是以零为分界点)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规定零上为正,则零下为负;净胜球的例子,进球与失球(对方进球)也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规定进球为正,则失球为负……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并在其前面写上一个“+”(读作“正”)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并在其前面写上一个“-”(读作“负”)来表示(零除外)

    设计意图:由实例归纳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及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通过实例引入负数,从而指导学生会识别正负数及其表示法,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教学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一、负数的引入

    我们知道,数产生于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投影1~3:图1.1-1]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投影]1.北京冬季里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相关文章:

    1.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2. 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教学

    3. 七年级数学学习:正数和负数

    4.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七年级数学上教学设计2017

    6. 七年级数学教案沪科

    7. 初一数学教程:正数和负数

    8.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教案

    9.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教案范文5篇

    10.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有理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优秀

    七年级数学《整式》教案

    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教学设计,新人教,人教,整式,本节,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唤缓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中查看更多范文。

    整式

    本节属于概念教学课,在设计时,力图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即首先给学生以感性材料,让他们观察、比较、分析,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抽象概括.最后通过课上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把课外扩展的资料也作为课上学习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叙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知道整式产生的背景并能叙述整式的概念; 3.能求出整式的次数. 过程与方法:

    能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通过丰富有趣的现实情景,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概念. 2.难点:对整式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授——自主探索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和槐模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等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代数式的表示作用.

    例如:很多小城镇里都有水塔,水塔可以用来储水,维持水压,每天水都不停地流进和流出水塔.一般地,白天,当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流出水塔的水比流进水塔的水多;夜晚,当人们休息时,流进水塔的水比流出的水多.

    (1)如果水以每小时a升的速度流进水塔,那么4小时后,流进水塔多少升水,若

    a=20000升,计算一下结果;

    (2)如果水以每小时a升的速度流进水塔,同时又以每小时b升的速度流出水塔,那么4小时后,水塔里的储水量变化了多少?

    [生](1)4小时后,流进水塔的水为4a升;当a=20000升时,4小时后,流进水塔的水为:4a=4×20000=80000升;

    (2)4小时后,水塔里的储水量变化了(4a-4b)升.

    [师]在上述问题中列出的代数式4a,4a-4b都是整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整式的概念.

    Ⅱ.在实际情景中,明确整式的有关概念

    小明房间的窗户明则,其中上方的装饰物由两个四分之一圆和一个半圆组成(它们的半径相同).

    (1)装饰物所占的面积是多少?

    (2)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窗框面积忽略不计)

    (3)一个塑料三角尺如图1-2所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是 ;

    3(4)某校学生总数为x,其中男生人数占总数的5,男生人数为 ;

    (5)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高是h,体积是 .

    [师生共析](1)装饰物是由两个四分之一圆和一个半圆组成,它们的半径相同,由图

    bb中的已知条件可知半径为4,所以装饰物所占的面积恰好是半径为4的一个圆的面积即

    ?16b2;

    (2)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应该是窗户的面积与装饰物所占面积的差即

    ?ab-16b2;

    1ab-21(3)塑料三角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是23(4)男生人数为5x;

    mn;

    (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ah.

    ?b232

    ,5x,ah等,都是数字与

    2

    [师]我们观察上面列出的几个代数式可以发现:4a, 16?字母的乘积.例如4a是4与a的积,162

    b2?是16与b2

    3的积,53x是5与x的积,a2h是1与

    ?ah的积.像这样的代数式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单项式(monomial).其中的数字因式如“4”“16”

    3“5”“1”是单项式的系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哪位同学能给我分析一下上面几个单项式的次数呢?

    32

    [生]4a的次数是1次;16b的次数是2次;52

    ?x的次数是1次;a2h的次数是3次.

    [师]很好!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ah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为什么是3次吗? [生]这是因为ah这个单项式中含字母a和h.而a的指数是2,h的指数是1,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当然是1+2=3喽.

    [师]这位同学很仔细,h的指数是1,这一点很容易被部分同学误认为是0.h的指数应是1,只不过作为指数时省略不写,你还能回忆起什么时候“1”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作为系数时,“1”作为一个字母的指数时,“1”作为分母时.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

    [生]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是单项式吗?

    [师]是.单独的一个字母a,我们可以看成1·a,所以单独的一个字母系数是1,次数也是1,单独的一个非零的数的次数是0.

    [生]这就是说,我们学过的所有有理数都是单项式. [师]是的.

    ?1,21ab-22

    [生]代数式4a-4b,ab-16b2

    mn,它们是什么样的式子呢?

    [师]代数式4a-4b是单项式4a,-4b的和,像这样的几个单项式的和所形成的代数

    ?式,我们把它叫做多项式.请问:ab-16b?2

    2

    1,21ab-2mn是哪些单项式的和呢?

    1ab-21mn是21ab与-21.3?2

    [生]ab-16b这个多项式是ab与-16b?2

    1的和;2mn的和.

    ?2

    [师]所以我们说ab-16b这个多项式有两项,分别是ab,-16b项呢?

    1[生]31x2y+2y-1有三项,分别是3x2y+2y-1有几

    x2y,2y,-1.

    [师]每一项的次数是多少呢?

    1[生]3x2y次数是3次,2y的次数是1次,-1的次数是0.

    1[师]在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3131x2y+2y-1中次数最高,因此我们把31x2y的次数3作为多项式3x2y这一项在

    x2y+2y-1的次数,即

    131x2y+2y-1是一个三次三项式.那么ab-16b2, 2?1ab-2mn是几次几项式呢?

    [生]它们都是二次二项式.

    [师]我们刚才讨论了单项式和多项式,而且还知道了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项数、次数.我们也就知道了整式,因为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研究单项式、多项式就是在研究整式.

    在研究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时,我们注意到在数字和字母之间只出现了乘法、加法、

    2xx2减法(可转化为加法)的运算,没有出现2÷x即x,或x÷2即2这样的式子,那么2,x是

    整式吗?同学们不妨讨论一下.

    2x1x[师生共析]2可以写成2·x,所以2是单项式,而x是数字与字母的商,所以不是

    单项式,更不是整式,所以整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字母不能作分母.

    Ⅲ.议一议

    小红和小兰房间窗户的装饰物如图1-3所示,它们分别由两个四分之一圆和四个半圆组成(半径分别相同).

    (1)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多少?(窗框面积忽略不计) (2)你能指出其中的单项式或多项式吗?它们的次数分别是多少?

    ?b[生]左图小红房间的装饰物所占的面积相当于半径为2的圆的面积的一半,即8b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