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大单元教学数学前测单范例 课堂前测怎么写 小学数学前测的目的 学生前测的方法 对小学数学前测的方法有哪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操作,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年龄、性格特征,其对一些新奇的东西往往充满兴趣,并且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自尊心等等有非常强。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按照其发展特点,对其探究能力进行提升,然而,如今在一些数学课上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情境教学过度,脱离教学目的
一些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很喜欢用情境这种引入的方法,结果导致孩子们的思想不集中。比如说,在引入部分,老师突然想起用动画片“喜洋洋”当作导入,这会让学生充满好奇心,进行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却忽略了这是数学课堂。有的老师在进行加减混合的教学的时候,用春游来导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讲述了太多关于景色话语,导致他们沉迷于美景之中,从而忘记了改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进行数学学习。
(二)成人视角缺乏趣味性
师门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如果只是从大人的视角去设计,不重视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会使得设计的情境过于简单乏味,没有创新性。比如,有老师在教授《7的乘法口诀》这个部分的时候,通过提问“一周几天”来引入教学,这对学生来说,一点都没有趣味,并且对口诀的背诵效果也不佳。
(三)教学过程缺少“数学味”
在教学中,老师使用各色各样的情境引入课堂,但是并没按时的把导入拉回到对数学知识的讲授当中,导致数学特有的趣味被减弱了,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有老师在讲授《统计》这个部分的时候,利用分组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但是他们只是限制于对组员间体重的对比商讨之中,却没有效的进行对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含义与意义
在课堂上,孩子们乐意在老师带来下,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发挥自己的优长,提高学习的效率。他们能够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自主的有选择性的探究,并且,对相关的内容展开创新性的理解,以此实现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主要作用一般有: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合作的学习是孩子枣渗们学会探究的主要渠道,孩子们可在对学习满怀乐趣的前提上,积极主动的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将学会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未来学习的前提条件
小学是进行数学学习重要阶段,对孩子们的进步十分的重要。因此,需要增强学生自主、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利用其自主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进行高效的学习。
(三)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小孩子们一般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并且有着一定的自主发现能力,因此,在该阶段,愈是大力的发掘他们的自主发展水平,他们自主探究的水平就会愈高,自相互探究的行为习惯就会更有效的促进其形成知识性迁移的能力。
三、自主性探究策略
自主性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们成为重要参与者,凭借独立探索的方式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会游泳的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不断的掌握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一)科学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导入部分的科学合理,是数学教学有效展开的重要方式,需要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活跃的情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对孩子们来说,生活中的成就是十分有意义,而这些生活经历和课销梁堂学习十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教学中,情境与生活愈相关,愈容易激发他们生活中的感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对“人民币的认识”部分的教授的时候,老师应该让他们展开分组活动,设计使用人民币买东西的情境,将各类东西粘贴上不一样的价格标签,接着在让他们用各种价值的人民币买东西,让他们在买东西的环节中感受到数字的变化。
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学生十分喜欢和积极的一个教学过程凳斗脊就是游戏,因此数学课堂可引进一定的游戏环节,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寓教于乐,有效的教学。
例如,在讲授十以内的加法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不能仅仅让他们把数字相加,还可适当的使用游戏的方法,如邮递员送信,能够极大的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课前先把贴有不同数字的信箱,以及各种联系题目的新风准备好,挑几位同学扮演送信的人,把信封与信箱匹配起来,他们会在积极的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就掌握了相关的加法知识,能够切实的增加教学的成效。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学生十分喜欢故事,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通过讲故事来增加趣味,能够促进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并且展开自主积极的学习。
比如说,在教授“十以内的数字”这一部分的时候,可适当的引进一些故事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零到九的数字王国里面,九觉得自己最大,便十分骄傲,于是对别的数字说道:“你们都是小不点儿,没有我大,因此都必须听我的话。”别的数字为了不让他继续嚣张,决定让一和零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九看到以后低头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便不再傲娇了,还和其他数字成了好伙伴。
他们在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也进行对一定的想象,明白了十以内数字的基数以及序数的作用等等,展开了自主性的主动的探究。利用数字问题促进他们展开主动的学习。合理的问题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怀着疑惑和好奇展开主动的学习探索,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导入方式。
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其难度,要按照他们的发展特点设计问题,循序渐进,切记不可用艰深的问题给他们造成障碍,否则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关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有这样一句俗话: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表示唯有使学生主动学生、积极参与,才会在不断的交流、探索之中将新的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进行“认识钟表”这部分的教授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中钟表,可以让他们对真实的钟表进行抚摸、观看,让他们在这个环节中发现长短针的不同,并且注意接近的2个数字间的大小是一样的,他们在这个环节中,也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分组合作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以及耐心辅导中进行,老师要带领他们进行认真的观察,例如,在教授长方形的时候,需要让每一个组展开分组竞赛,能够发现最多的长方形的一组就赢得比赛。
在同学们积极参加的环节中,老师需要不断指导孩子们仔细观看长方形与正方形二者之间的异同,利用比较、测量等各种方法,正确的认识到长方形这种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桌子、黑板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掌握学习的目标,提升学习效率。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究
在学习中,学生获得最基础的知识以后,老师还需要把这些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通过复习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不断的巩固,学会在生活中使用。
比如,在“做一做”这个部分,老师需要带领孩子们展开互相检查这种方式来巩固知识,还能够利用课堂评估等等方法展开对知识的巩固。
如此一来,能够促进孩子们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巩固并且有效的运用,把越来越多的知识变成内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灵活的整合以及运用,比如,孩子们在听老师讲完图形这个部分以后,对相关的图形如原型、正方形等等有正确的了解以后,便需要展开灵活的图形拼版练习,让他们利用对各种形状的拼贴,展开自由的联想与构造,从而提升运用数学知识的水平。
微课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的优势如下:
1、适合教学对象
不同学科学段的微课对应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微课不但应有学科学段的分别,同时还要有同一学科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同一个数学知识点,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传授的方法乃至内容应该有有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也是符合微课理念的。
2、符合认知过程
良好的微课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跳跃式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方式是大有差异的,对于低年龄儿童,具体(多图、动画、)的知识对于他们更易于接受,对于中学儿童,认知方式已经发展为更易于接受抽象的知识,可以给予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诸如高中语文,可以更多的情景陶冶,而对于低年级儿童,情景陶冶也许就会分散注意力。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当前的博客、微博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1、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2、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3、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
4、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5、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
6、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7、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嫌粗猜第八单元数学前测的目的是解答方程式。数学题是每个小朋友的追求的权利,数学题的标准也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每个数学题的要求也凳尘不一样,同学们要认真思考解答。所以说,小学三年芹型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前测的目的是解答方程式。
传统教材的课外作业都是机械化的、单一的模仿练习,这种练习已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思维、实现“再创造”上下功夫,通过课外作业能够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给学生一片发展的天空.本人就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分层次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是学生健康发展的起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如:教学完四则运算一课时,我布置四部分的作业.
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不同,第二天老师评价后,只要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同时,我还鼓励他们向创新题的作业挑战,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在作业中,教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尤其是创新成功.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的效率就高.但长期以来,由于接受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没有多加思考,只是照本宣科.使很多的学生丧失了作业的兴趣、学习数学的灵气和创造的激情,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在作业设计中,必须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在快乐中做,在做中乐.
如:当学生学完《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后,我设计了两道学生作业: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能与不能围绕成三角形).
师:请各学习小组拿出学具袋的三根小棒摆一摆,看一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实验:用小棒摆一摆,看一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1)学生摆,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2)汇报交流(有的说能围成三角形,有的说不能——教师课件演示).
师: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可见,能否围成三角形跟它的三条边的长短有关系.
通过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动手摆小棒,动脑想一想,让学生发现能否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长短有雹枣关,即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返枣生的探索精神.
2、应用深化、解决问题.
小刚想制作一个帆船模型,要求做成三角形支架,他现在有两根小铁条,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请你们帮小刚想一想,应再准备一根几厘米的小铁条,就能制作一个三角形的帆船?
学习方法:(1)小组活动:把你的想法和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说明理由.
(3)师生概括:再准备一根大于3厘米而小于13厘米的小铁条,就能制成一个三角形支架的帆船.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发散思维活动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再好的知识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为了让学生良好运用数学源世拆知识,我把课外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实践题,引导学生找准生活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学习《圆柱体表面积及体积》后,我设计这样的生活实践题:请你测量热水瓶及杯子并记录有关数据,制作热水瓶和杯子的包装盒,看谁设计得合理、漂亮.
这道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许多数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生活实践题的编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
小学生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既要考虑共性因素,又要照顾个性的发展,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我们的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及时分析和评价学生的作业,从中总结经验,以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效果.
生本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师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教育教学实践也证明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关注数学现实,改造原有认知,促进认知发展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数学基本技能,即是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原有认知为起点,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数学化思考,获得体验,积累经验,习得数学新知识,形成新的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把握它们和学生所要学的新知识之间内在的发展联系,学生认知发展的方向,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和途径,才能有效地改造他们的“原有认知”,引领他们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课堂。”这样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才可能真正成为可接受和理解的,才能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教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素材中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多数学生出现这样的整理形式:
条件小明说:我买3本,用去18元。
问题小华说:我买5本,要用多少元?
教师希望得到的“列表整理”方法,在学生中始终没有出现。这时,老师进行了如下引导:
师:同学们的方法很好,能把题目的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现在老师提高一些要求: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你能用尽量少的字来表达题目原来的意思吗?
生1:“条件”和“问题”这四个字可以不写。
生2:老师,我认为“多少”两个字可以用“?”来表示。
生3:我认为可以把文字都去掉只留下数字和问号。
生4:姓名不能省,一省就不知道谁买了。
生5:我觉得单位名称也不能少,一少就分不清单价,总价还是数量了。
师: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整理里,什么不能少呢?
生8:姓名,数量,总价,和问题不能少。
在交流讨论中,最终形成如下形式: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师:现在的整理和同学们原来的比一比,感觉怎么样?
生9:简单明了。
师: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以用方框把他们框起来。
……
在这样的引导中,教师不但关注了学生的“朴素想法”这一生本资源,更巧妙地利用它,把它变成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巧提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交流和讨论,学生的主体潜能得到开发,“朴素想法”在学习中逐步得以改造和升级,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列表整理”成为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珍视教学生成,交局皮辩流个性思维,提高群体智慧
叶澜教授提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桐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的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有时会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这是一种“非预设生成”。非预设性生成中常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面对“非预设生成”中学生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如果能伺机而动,抓住契机,捕捉亮点,以学定教,充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适时调整教学进程,“意外”便能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如笔者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数学题:王大妈家新买一台柜式空凋,他的外包装是一个长0.6米、宽0.3米、高1.8米的长方体纸盒。做这样一个纸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接头处可忽略不计)
一般的解法都是这样的:(0.6×1.8+0.3×1.8+0.6×0.3)握让×2=3.6(平方米)或0.6×1.8×2+0.3×1.8×2+0.6×0.3×2=3.6(平方米)。但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的计算方法却与众不同:0.6×0.3×2+(0.6+0.3)×2×1.8=3.6(平方米)。于是我在习题讲解时特意把他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及其展开图对这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最终明白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也可像计算圆柱体表面积那样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的和。我也不失时机地渗透“化直为曲,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和圆柱体进行联系和比较,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把长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统一起来,使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思考更加深刻。
三、善待数学错误,转化错误认知,顺化知识结构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错误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对教师来说,学生的错误是每天碰到,每课遇到。关键是看教师对待“错误”的态度。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盖耶有句名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我们要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的错误,不但允许学生犯错误,更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犯的的错误看作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或不平衡,以此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教科书首先提供了一幅购买学习用品的场景图,给出了钱的总数(50元),已购买的文具(20元的一个书包),求剩下的钱购买另一种文具(5元一本的笔记本)的数量。在教学中,学生通常会出现这样两种错误:
① 50-20÷5 ② 50-20÷5
=50-4 =30÷5
=46(本) =6(本)
一般教师惟恐这“错误”成为课堂的“瑕疵”,成为“顺利上课”的拦路虎,就算老师发现了学生的错误也往往是“避而不见”,或者把错误简单化处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怎样处理的呢?我们来看:
师:我们先来看看马超同学的解答过程(边说边指着①)。请你们把他的解答过程和前面用分步列式解答的过程比较一下,你认为他做得对吗?
生:他肯定错了。这道题本来应该先算出买了一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也就是要先计算减法,但马超却先算了除法。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蒋文同学做的。(指着②)她应该是做对咯?
生:对。他先算了减法,也就是先求出了买一个书包后还剩的钱数,再算除法,就是再把剩下的钱数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就求出了笔记本的本数。
师:那我们应该学习谁的算式呢?(老师在两个算式上都点了一下)
生:蒋文的、蒋――哎呀……。(显然,有些学生发现了问题,刚想下判断,却又顿住了)
师:(看出了一些学生的表情变化,立即抓住,走到发出“哎呀”声的学生旁边)你怎么“哎呀”了呢?
生:他们的两个算式列得都是一样的。我突然想起,如果照这样列算式,也只能像马超这样的顺序计算,但这又是错的。
师:(故意停顿了一会)看来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混合运算顺序的几个规则了。(还是让他说)
生: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就从左往右依次运算。算式中只有乘、除法,也只要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对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则,认真想想蒋文的做法对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 错了”,“错了”,(在一阵寂静之后,学生好像突然醒悟过来。)
师:那她到底错在哪儿呢?
生:她计算顺序错了。
生:她违反了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则。
师:(总结问题)你们列的综合算式,按照原来学过的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但根据刚才对问题解答思路的分析,这样的计算顺序又不符合题意。怎么办呢?。
生: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儿提示?我们能不能看看书?
……(学生放开了话匣子)。
师:(提示)一般数学家在碰到这类问题时,会用一些符号来表明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会用一些记号来表明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自己创造一个符号,添进这个算式中,来说明你运算的顺序吗?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创造符号,并进行交流:
生1: 我用线把50-20圈起来,表示要先算50-20。
生2: 我用这个符号把它括起来,告诉自己要先算50-20。
生3: 我用这个小刺猬圈出来,提醒自己要先算50-20。
生4: 我用这个长方形圈出来,也是要先算50-20。
生5: 我把要先计算的用一把锁锁好,我的想法是要计算就要先开锁。
……
师:同学们真不错,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符号来说明自己运算的顺序。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符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生:都表示要先算50-20。
师:那如果我们全班每人都有一个不同的符号,老师在批阅你们的作业时就要把你们一个个叫来问明这个符号是什么作用,而且,同学们之间交流起来也很不方便,要不要统一一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创造的符号,打开课本把它和你们的符号对比一下。再思考用谁的符号吧。
(学生翻书阅读课本)
师:“你们认为数学家的符号怎么样?
生:数学家的符号比我们的简单多了,应该用他的。(居然用不着商量)
师:这个符号它的名字是小括号。它在算式里的作用是什么?(生:和我们的符号作用一样,表示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看来同学们也有数学家的头脑。在比较之后,你认为用哪种符号比较好呢?
……
学生在学习本课新知之前只学习了不带括号的两步计算的混合式题,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怎能知道用小括号来表达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呢?因此,他们产生“错误”是必然的,是在情理之中。学生的错误,其实就是学生要真正解决的数学问题。从上面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巧妙而又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允许学生交流启发。在探询知识的前后联系中,在对问题的找错、纠错中,制造新的认知冲突,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清晰认识。也只有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思考才有方向,思维才有质量。从课堂我们看出,也正是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激烈辩论中,在对问题的“百思不解”中,产生了对新知的渴望,确立了问题解决的目标,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把错误放大,让它真正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思维的磁场,进步的阶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骆建军,宜兴市范道小学,214257;史息良,宜兴市新芳小学,21425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