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书北大电子版

  • 数学
  • 2023-06-08
目录
  • 北师大三年级期中试卷
  • 三年级下学期北师大版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目录
  • 三年级下册数学书北大电子版
  • 数学北师大三下电子课本

  • 北师大三年级期中试卷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

    【教材分析】

    “面积”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面积这个概念,它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比大小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进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从而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做好铺垫;三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这个数学事实。

    针对教材编写特点,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时,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本节课的教学还要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作为重点,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各种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动的过程中自觉体验、感悟,特别是“估一估”、“摆一摆”的活动,学生借助学具“图章”和“硬币”摆满长方形和正方形后,能清楚的感受到长、正方形面积的含义,这样就使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愉悦。在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不同的比较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形时,鼓励学生设计的图形既要准确又要有创意,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是课堂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此学习之前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毕咐派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及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经验。有初步的实践活动的经验,能主动地研究问题,敢于创新,有初步地独立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初步的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知道“面积”这个词语,对于面积的学习有迫切的需求,更手贺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但对面积的含义并不能说清楚。可见,对学生来讲,要建立起清晰的“面积”概念还比较困难,很容易将“面积”与“周长”混淆。

    因此为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学具(剪刀、五分硬币、印台、印章、透明方格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教学设计力图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和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把“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变成学生亲身经历的、实实在在的、生动的体验过程,力争使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另外,在本节课中借助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评价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的策略,学生能从中学到估测的方法,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简晌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在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积极探究,从而体验到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体验创新的愉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面积含义

    1.谈话引入

    (教师板书“面积”)

    ①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听过“面积”这个词吗?你认为“面积”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②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观看课件演示:一块草坪,铺满青草,感知草坪的面积

    (借助直观观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物体表面的大小

    ①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比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小?

    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面比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大?

    (借助学生的联想,找到一些物品的“面”,在“摸一摸”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体会到物体的面有大小、并且是可以比较面的大小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地感受到什么是“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小结:这样的面还有很多,我们刚才比较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

    ②请同学们拿出香皂盒,任意选出两个面比较它们的大小,要求先用眼睛观察,也可以用手摸摸,然后再比一比、说一说。

    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这个环节借助香皂盒学习,既突出了面在体上的数学事实,又隐含了两个长方形比大小的方法,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三个图形,请同学辨认。(教师板书:封闭图形)

    任意选出两个图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4.揭示概念

    (学生交流后,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

    物体的表面

    或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教师板书的同时,请同学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为使学生对面积有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教学设计时分为两个层次,由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逐步过渡、抽象到平面图形,体现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

    教师说明: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今后再说面的大小,就可以用上“面积”这个词,能做到吗?

    (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二、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正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接近)

    1.用正方形的面积分别和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进行比较,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比较大?(教师语速要慢,强调“面积”,暗示学生思考什么是面积,怎样比较这几个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直接比较。

    (在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到图形面积大小差异明显的,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比较,并制造矛盾冲突,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相近,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内心自然生发出寻找比较策略的需求,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比较的过程为学生自主、主动的探究过程。)

    2.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到底谁的面积大一些呢?看起来,我们要想一些好方法,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比较?(每人拿出图形)

    教师说明: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借助一些学具。

    活动要求:

    (1)先看看有哪些学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动手操作,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如果选用相同的学具,也可以合作完成。

    (3)比较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动手实践,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比较方法。最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研究收获,分享研究的成果。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完善,不断吸纳他人的观点,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感受到方格在比较中的优势。)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小结:比较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剪剪拼拼的方法,另一种摆硬币、印图章、方格图等都是借用了一个统一的面积作标准,通过它们数量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渗透方格图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做了有益的铺垫。)

    三、设计图形,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1.观察并数一数

    教师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的面积等于几个方格?

    学生观察后直接口答

    2.试一试,自己设计

    (1)画一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后,教师提出要求:

    要求画的图形要准确,面积应等于7个方格,还要有特色,有自己的创意。

    (教师充分地引导学生理解活动要求,在设计图形的过程中,加深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按要求画出图形,还可以富有自我设计的特色,体现个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新,提供时空,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富有个性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会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内心深处会根深蒂固的形成创新的意识,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把“创新”作为一种习惯。)

    (2)学生独立设计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虽然每个人画的图形面积都是7个方格,但它们的形状不同。)

    四、试一试,比一比

    教师出示几组图形,请学生分别比一比每一组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最后,出示一组方格数相同,但面积大小不同的图形。

    1.学生独立观察,进行比较。

    2.全班交流: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思考:为什么方格数相同,而面积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测量的标准不统一,就无法比较。要用同样的标准去量,国际上就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例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这些面积单位就是我们今后要继续研究的新问题。

    (在学生比较的过程中,再次理解面积的含义,同时感受到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的优势,以及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的前提条件,同时在本节课的尾声揭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研究的欲望。)

    五、全课小结(略)

    三年级下学期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39页——41页。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和升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唤尺老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困州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学法引导】

    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初探面积的含义。

    1、感知:

    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五、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目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碰册简较策略的多样性。 3.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习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笑裤果。 1.课上我采取与姿仔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导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 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并利用种草种不完来解释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面积形成的过程。 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体会观察法和重叠法之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优化画格子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本节课练习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最后的创意大比拼,诣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基础上了解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 【学具】 硬币(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 师: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呢?(课件演示将一幅图擦拭一些。)若这里种草,能种完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封闭”一词】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4)联系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老师——自己尝试——创新举例”一系列实践,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再出示41页练一练第一题。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练习41页的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0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三年级下册数学书北大电子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22页“1吨有多重” “练一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 = 1000千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吨” ,掌握“1吨 = 1000千克” 。

    教学难点:

    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材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配羡缺

    出示课件:

    森林里来了什么?

    我们一道来看看它们在说什么?

    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想说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1吨有多重”

    板书课题“1吨有多重”

    观察并发表个人见解

    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材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感知1吨有多重。

    ⑴电脑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⑵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⑶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质量是1吨。

    一箱苹果的质量是10千克。一付哑铃的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质量是100千克。一头牛的质量是500千克。

    请各小组合作完成。记录员做好记录。

    ⑷现在你知道了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了吗?请闭眼想一想。

    2、探究吨、千克、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⑴你们知道哪些质量单位?

    ⑵你能把这些质量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⑶你知道每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⑷你知道“吨”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⑸下面各题你会填吗?

    4吨 = ( )千克

    6000kg = ( )t

    8kg = ( )g

    15t=( )kg

    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作计量单位?

    ⑴同学们,生活中培辩你是否观察到用吨作计量单位的例子。

    ⑵我们一道来看看生活中的这些例子派毕。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估算、互相说等活动感知1吨有多重。

    学生自由选择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闭眼感觉。

    学生互相说后,个别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个别发言。

    学生观察图片说图意。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教材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本第22页练一练1、2、3及数学故事

    1、小淘气想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⑴出示第2题

    ⑵出示第3题

    2、“曹冲称象”

    ⑴结合图片请学生说故事。

    ⑵根据记录表你知道大象有多重吗?

    小组合作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快乐吗!还有什么想弄明白的问题吗?下一节可我们再继续研究。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再个别说思考方法再。

    学生独立填写后先同桌说想法,再全班交流。

    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学生交流看法。

    学生根据记录表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学生互相谈想法。

    数学北师大三下电子课本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槐销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培大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铅中游的放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