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

  • 数学
  • 2023-04-22
目录
  • 小学数学说课稿学法
  •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
  •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8篇
  •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
  •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比的应用

  • 小学数学说课稿学法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侍滑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老纤腊认为,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调动学竖培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望采纳,谢谢。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P129-130。

    2、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学习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和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和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分类。

    2、知道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意义

    3、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二、教法和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各个年级教学的始终。二期课改也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在教学中认罩悔真 贯彻 二期课改精神,十分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课中所出现的概念和结论,都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所呈现出来知识素材,通过学生周密的思考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后,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在获得三角形的分类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地猜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眼,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也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活动范围。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

    师:让学生看到了什么?(找几位学生)

    师:板书 三角形

    二、出示各种三角形

    分组讨论:

    1、研究每个三角形,各个角是什么角?写在表格中。

    三角形 编号(1)(2) (3)(4)(5) (6) (7)

    角A ( )角( )角( )角 ( )角 ( )角 ( )角( )角

    角B( )角 ( )角 ( )角 ( )角 ( )角( )角 ( )角

    角C( )角( )角 ( )角 ( )角 ( )角 ( )角 ( )角

    2、根据研究槐闷档结果,动手将三角形按角的特征进行分类。

    (1) 小组汇报。核对后请改正确。

    (2) 议论,发现。

    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三角形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最多有1个直角,最多有1 个钝角)

    (3) 根据研究结果来铅乱分类,怎样分呢?

    有3个锐角 有1 个 直角 有1钝角

    (1)(6) (2)(4) (3)(5)(7)

    3、老师还想考考你们,谁能把黑板上的几个三角形分类呢?

    请学生上黑板分一分:(1)(6)

    (2)(4)

    (3)(5)(7)

    出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纸条出示)

    出示:那么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是面三个三角形便是整体的部分。如图:

    3、 找学生讲一讲,什么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4、 找一找图表,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 分一分:

    锐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2、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

    (2)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

    (3)一个长方形一次可以剪出两个直角三角形。( )

    3、猜猜看游戏。

    (1)露出一个直角 (2)露出一个钝角 (3)露出一个锐角

    你能判断出他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为什么?

    3、 提高练习:

    数一数,下图中有( )个三角形,其中有( )个锐角三角形,( )个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只看到一个锐角,能猜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呢?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得真好!你知道了什么呢?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的学习。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习: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习二1-3

    2、应用性练习:练习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

    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习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习二第4、5题。

    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2、教材简析

    (1)课型:新授课。

    (2)基础知识: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

    (3)主要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4)后续知识: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

    (5)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3、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小数点对齐。

    (3)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

    (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

    (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复(转自数 学吧 )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一个整数加法算式:7680+274=

    师:同学们,你们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一道我们早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算式,你们能很快列竖式计算吗?

    算出结果后,你怎样证实你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其一展示。

    师:同学们,谁来你是怎么算的。

    点一名学生算理。

    师:好,在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看课本,是20xx年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跳水运动员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决赛画面,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也是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自我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交流信息,看课本决赛成绩统计表。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成绩表后,你知道双人10米跳台跳水的金牌是怎么确定的吗?

    学生回答。

    师:从决赛的各轮成绩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要求学生把问题写

    在预备好的纸条上)

    随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显示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哪些是用加法解决的,哪些是用减法解决的?

    1、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会解决吗?同组合作,从这些问题里先选择一个加法问题,再选择一个减法问题试着列竖式算一算。算完,说一说怎样算的。开始吧。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①小数加法

    师:先说一说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吧,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53.40+58.20=111.60(分)

    53.40+58.20=111.60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写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师:他算得对吗?谁有补充?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区别?通常情况下,计算的结果小数末尾有0都要化简。所以要写成111.6。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加法问题?(包括用多步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可随着学生的发言灵活把握。)

    ②小数减法

    师:你们又是如何解决减法问题的?你的计算过程。

    53.40-49.80=3.6(分)

    53.40-49.80=3.6

    首先要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减起,百分位写0,十分位4减8不够减,就从个位退一当十再减,14-8,十分位写6,……最后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3.60化简后是3.6。

    (3)总结算法,交流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听。

    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师:你们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师: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轻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假如有困难,教师再提示一下)

    (三)、设置情境,练习实践

    1、数学小医生,看看谁的医术高(设计一些出错的小数加减运算题让学生改正)。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①12.47+8.23=②21.566.7=③8.24-3.56=④41.2-15.6=⑤30-15.8=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

    ;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8篇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我说课的内容袜败闭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中的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告裂和加减运算,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是认识小数的起始课。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小数的加减运算等知识条下基础。

    先从学生熟悉的买东西以及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入手,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很自然的引入小数并学习小数的读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小数的作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例题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体会、理解可以用1.2元表示1元2角,用3.5元表示3元5角,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在这基础上指出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整数,什么样的数是小数,并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初步体会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的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能力培养方面:在小数的认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读、写一位小数,体会到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要求正确枯竖的用小数表示,并其具体的含义。

    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与难点,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我预设了以下几个层次来组织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层次是第10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把十分之几米写成零点几米。先从两名学生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的情境中,提取新知识的生长点,告诉学生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十分之四米还可以写成0.4米,让他们首次感知小数。

    第二层次是第10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把几元几角的数量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上面一道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道例题写成的小数的整数部分不是“0”,改写时的思考稍复杂一点。把1元2角写成小数时,由于之前已经有2角=0.2元做铺垫,因此学生很能联想到1元2角用小数表示为1.2元。教学时要清楚地展开思考的全过程:1元2角是1元和2角合起来的数量——2角是十分之二元,可以写成0.2元——1元和0.2元合起来是1.2元——1元2角可以写成1.2元。同样,把3元5角写成3.5元也要有这样的过程。决不能跳过“5角是十分之五元,是0.5元”这一步。否则,虽然把3元5角写成了3.5元,却削弱了“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的”这一最重要的内容。

    “想想做做”第1、2两题让学生再次进行两道例题那样的改写活动,其中第2题要让学生改写时的思考,仍然抓住“几角是十分之几,十分之几还可以写成零点几“这个关键点不放。

    第三层次是第101页第3、5两道题,数形结合,适度提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第3题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若干份都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也可以用小数零点几表示。学生从中更清楚地看到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关系,从而体会一位小数的意义。

    第5题大数轴上表示一位小数,含有的内容比较丰富。①学生已经能够在直线上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继续在数轴上表示一位小数,能联系的知识再次体会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②在0与1之间有0.1、0.2、0.3……0.9这些一位小数,1与2之间有1.1、1.2、1.3……1.9这些一位小数,2与3之间有2.1、2.2、2.3……2.9这些一位小数,有序地整理了一位小数,为下面比较小数大小作了铺垫。

    在本课的的学习中,我紧扣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小数的现实意义,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沟通分数和小数两部分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小数的数感。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 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

    设计理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旧知重温; 铺路搭桥

    口答。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 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 创设情境 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学生观看并思考。 2、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并完成下表。

    长方体展开后相当于展开前

    1、 学生动手操作。 2、 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 3、 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 汇报。

    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 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 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 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 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讨论提纲: 1、 你是怎样算的。 2、 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 宽20厘米, 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 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课堂延伸。 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课后思考。 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方法一:> 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就本课的板书而言,我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生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等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有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

    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

    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由学生打手势表示,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

    3、变成练习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学过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分别是哪种比例的应用题。

    七、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教材分析:教材利用青蛙吃害虫的一幅主题图引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数学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利用情境图渗透环保教育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分析:学生喜爱小动物,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通过计数器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设计理念:由情境图引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有一个谜语,谜底是个小动物,你若猜对了,它就出现在课堂上,愿意猜猜它是谁吗?(大眼睛,阔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

    (用猜谜语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瞧,两只青蛙来到了我们班上,它们正在比赛吃害虫呢,我们快来看看!(教师粘贴青蛙吃害虫情境图)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指名提问题,并列出算式。

    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条害虫?56+30=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几条害虫?56-30=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几条害虫?56-30=

    2.谁愿意帮助小青蛙解决这些问题?

    用计数器拨。(边演示边说:先拨上56,再在十位上拨上3,表示30,计数器上的是86。)

    3.交流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除了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还有许多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啄木鸟就是大树的好朋友,它能给大树治病,帮大树找虫子,并吃虫子,你们看,这两只啄木鸟也在比赛吃虫子呢,你们谁愿意大啄木鸟吃了多少条虫子呢?

    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公布算式,教师板书。

    2、25页练一练第2题

    教师:青蛙每天吃害虫吃累了,就会到荷叶上去休息,这不,正好有38只青蛙在荷叶上做游戏呢!谁能看着这两幅图,给大家讲个故事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讲故事。

    (2)指名学生讲故事,并解决问题列算式。

    (3)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并理由。(33+5=3838-5=33)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指名学生谈收获)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整个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反思。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习再次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不要说名字)。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版)五年级上册第++页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教案 )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接下来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说教法那里要加上学情的分析,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有一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方面,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的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自己回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最后关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这句话,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10米,铅笔长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洞带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纳笑芦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升物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1毫米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xx》是xx版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3、说学法(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我先让学生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比的应用

    关于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备弯则吧。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闹贺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2

    一、设计理念

    "数学仿棚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来测量。

    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