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 数学
  • 2023-05-13
目录
  • 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自学教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备课教案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二年级数学下册笔记

  • 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3篇

    在数学课堂上,二年级数学老师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经历了数学教学工作,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二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和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唤雹尺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肆卖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 分析法 引导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回答 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 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 计算:

    40+6×8 70-5×4

    2. 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刚才我们对花店里的花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你能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 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 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 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 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 5-8÷4

    72÷8-3 36+81÷9

    45+8×4 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自学教案

    【 #二年级#导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学数学就是在学一种思维体系,在日常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一点。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各数。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10、100、1000之间的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数数和理解10、100、1000之间的敬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每组1000根左右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一休的故事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小客人,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播放一休的录像片)你心目中的一休是个什么样子的?

    生1:聪明的。

    生2:爱动脑筋的。

    生3:是个小和尚。

    师:今天,一休想出个数数的题来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做出一休的题目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把一休带给大家的小棒倒出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根?

    生1:300多根。

    生2:800多根。枝团

    生3:1000根。

    生4:2000根。

    师:现在我们就动手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在数以前,组长要合理分工,想一想,怎么数才能做到以下几个要求:1、数的速度要快;2、数的数量要准确;3、数的结果能让别人很快就看出来,而不用再去数。小组商量好了,就动手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数小棒,组长合理分工,记录数的方法和数的最后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数的方法。

    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数的,我们先把20根捆成1小捆,然后数出5小捆捆成1大捆,正好是100根,就这样一捆一捆地摆好,最后数了数,一共有10大捆,正好是1000根。

    组2:我们小组是50根50根地数的,50根1捆,然后把2小捆捆到一起,正好是100根,我们数了数一共是10捆,所以就是1000根。

    组3:我们组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以前学过10根捆成一捆,所以我们是10根10根地分。然后把10小捆捆成1大捆,一共捆了10大捆,就是1000根。

    3、找出典型。

    师:10小捆捆成1大捆,从这组小棒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小组先商量,然后汇报。

    组1:我发现1大捆是由10小捆组成的。

    组2:我发现1大捆比1小捆多得多。

    组3:我发现10个十是100。

    师:这l大捆和这10大捆你又能发现什么问题?

    4、小结。

    跟同学们说的那样,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今天一休还请来了他的三位好朋友,大师兄、二师兄和他的朋友小叶子,他们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数一千以内的数,都想猛稿橘出个题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你想先接受谁的挑战?(学生自由选择题目)

    一休:你能估计出这些画面上有多少个(本)吗?

    你是怎么估计的?

    小叶子:小叶子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闯关的游戏,小猫每闯过一关得100分,(演示小猫闯关的游戏)看完了小猫闯关的游戏,你知道小猫一共闯了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共闯了10关;因为小猫每闯1关得100分,它得了1000分,就是10个一百,所以就是闯了10关。

    大师兄:大师兄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猫收苹果的游戏,(出示课件)现在小猫已经得了986分,小猫每收一个苹果加1分,请你仔细数一数,看小猫最后一共得了多少分?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从(1)(2)题中任选一个题目。

    (1)从592数到613;

    (2)数出897后面的。8个数;

    二师兄:_____、_____、800_____、_____

    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你们是怎么数的?

    组1:600、700、800、9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的。

    组2:798、799、800、801、802,我们1是一个一个地数的。

    组3:802、801、800、799、798,我们1也是一个一个地数的,但我们是倒着数的。

    师:通过这个题我们看出,数数的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四、全课小结

    谁来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

    “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备课教案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岁陵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冲伍: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乎判戚

    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4、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5、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衫信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 8×()<38 7×()<40指名回答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x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2

    设计说明

    1.祥李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谨塌迟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平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平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举例说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习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习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习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4

    一、情景设计

    1、口诀接龙的游戏导入新课,任意指名学生对口诀。

    2、()里能填几?

    3×()<19 6×()<38()×8<55练习口诀思考并填空,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游戏中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为试商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请你完成这道题21÷8,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全班汇报交流。

    2、如果把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情景图)在小组内你的想法。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个盘子大约放几个草莓?先估计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如何检验?完成竖式。

    (3)为什么商是6而不是5或7?如何答?

    3、你能小结一下在“分草莓”这道题中,我们是怎么试商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做小结。

    4、完成“试一试”:()里能填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名一人在黑板上做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中1至5题。

    第1题:创设摘苹果的情景,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任意选择一个苹果,在小组内交流试商的方法,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正确书写竖式。

    第3题:创设错误门诊的情景,让学生独立改错。

    第4、5题,要求学生说出题意,独立列式,并清楚回答问题。

    2、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试商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5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 6×5= 2×9= 6×3=

    5×5= 3×4= 2×4= 5×4=

    20÷4= 35÷5= 12÷3= 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笔记

    【 #二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数备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薯历毁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2.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1、61-62页例1,2,课堂活动1

    二、教学目标:

    1、弄清进位加法的算法,并会用竖式计算

    2、过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比同的方法解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四、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挂图

    烂斗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校为了小朋友的健康,每年都要组织体检,今年又要体检了,保健老师条查各班人数,现在,来到了六二班教室。他了解到了什麽?(男生23人,女生25)

    问: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23+2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独立思考计算23+25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23+20=4343+5=48

    ②25+20=4545+3=48

    ③23+10+10+5=48……

    2、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想知道吗?

    师:用竖式计算。板书:

    23

    +25

    ————

    48

    说明:3和5对齐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2和2对齐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既相同数位对齐。

    3、竖式上怎麽加呢?讨论。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4、教学例2

    再给医生准备茶杯时,出现了这种情况(出示例2图)你能帮忙算算还差多少吗?

    (1)学生列式

    (2)动手操作小棒,理解算理。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学生看书,你的方法和谁的一样?

    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4.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5.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