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评课,北师大六年级正比例评课稿

  • 数学
  • 2023-04-26
目录
  • 正比例评课优缺点
  • 北师大正比例评课稿
  • 正比例解决问题评课
  • 小学正比例评课建议
  • 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评课稿

  • 正比例评课优缺点

    老师还在为学生的上课备课而烦恼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仅供参考,谢谢查看。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胡陪拿,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裤搭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乱拦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 =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北师大正比例评课稿

    正比例意义的评课分享如下:

    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理解并不难,本节课只讲比例的意义,课堂容量太小了。一个练习就用了16分钟,实在没有必要。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认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优点:

    1、老师的素质非常好好氏,语言条理,表达清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过渡自然。

    2、小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学习。但是当全部展示出来之后,如果能够再根据学生写出的比例进行分类评价和总结就更好了。

    3、费时最多的练习设计的比较好,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设计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不高。希望以后在进行型袜旅教学设计时一定把握好课堂容量,要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每堂课都是内容充盈的。

    2、在这节课的开始加上复习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3、小组合作之后的评价与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钟进行的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主要练习,在结束之后老师要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把写出的比例进行一个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再次提升对比例的认卜凳识。

    正比例解决问题评课

    本节这节课的优点:

    1.联系生活实际

    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自己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关系,因此,密切的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一系列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同时,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变化规律,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2.重视函数思想渗透

    从正比例、反比例开始,学生接触新的思维方式,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变量的世界。在课上,我能够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且相互联梁裤陪系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以及运动的规律,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物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在探索、分析、理解中学习数学

    本节纯带课新知识的学习不是由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我观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也就是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为了给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抛给学生几个讨论交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学生参与了知识的构成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在练橡蠢习方面,学生在描述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原因是表达不够准确和严谨,因此应在课上做正向引导与示范,每个正比例关系的原因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不断的表达中精进。由于给学生更多的讨论时间,因此整体的教学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充足的反馈机会。

    六年级的数学课有些看起来枯燥无味,但研究起来也可以非常的趣味化和生活化,深入挖掘与思考,还能渗透一些初中将要学习的思想方法或者是知识点。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架构,也应该兼顾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收获。

    小学正比例评课建议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例题3借助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长与宽,来组织学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长和宽的比,接着写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笔,然后探究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这一环节处理结束后,教材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我在教学例3时我对课本的教学步骤做了一些改动:第一步:复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指出图中的两个比是相等的,引出比例的定义。第二步:学生学习课本对比例的定义。明确要组成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第三步:让学生观察图中的4个数,找找其他的比例。

    粗略看上去课的流程没什么问题。上课时,才发现这节课的设置是有问题的。问题一:我指出象9.6:6.4=6:4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后,立即让学生打开课本学习比例的定义。从复习到对比例定义的出现过程较快,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有些措手不及。以致教学比例的定义时产生了抠字眼的现象。这里不妨在出示9.6:6.4=6:4后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式子有什么特点,在请学生看书上对比例的定义。另外,“象9.6:6.4=6:4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这句话还能说得更精准些,可以说成:“象9.6:6.4=6:4这样的等式就是比例”。虽然等式包含于式子中,把等式说成式子也不错,但这里说成等式更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比例的意义。问题二:对比例可以用分数形式的处理不当。上课前发现备课时漏备了比例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教学。课堂上担心自己又遗忘,出示9.6:6.4=6:4后我就介绍了分数形式如何表示。以致在完成第三步教学时,出现很多学生写其他比例时同时写出了9.6:6=6.4:4和9.6/6=6.4/4。这两个比例表示的是同一个比例,只要写一个就可以。对于比例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教学我太过急躁。其实这个知识也是可以放在最后教学。问题三:教学第三步严重脱离问题情境。点评时,孙校长一针见血的指出:本节课的教学脱离了教学情境。脱离教学情境的课堂,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方面很不利,脱离教学情境的课堂是失败的。关于第三步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回到情境图中,让学生体会图中的对应关系,再写出比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2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哗镇中: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旅咐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乱山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习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习比例的意义 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老教材里面的一节概念课,往往是很多老师在选择公开课、教研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之一,理由是:看看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内容,与那些时髦的“生活化”、“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情境化”、“多元智能”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都挂不上边,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心里的大实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让我们老师轰地一下接触到很多新生事物,众多的新生名词一涌而上,很多老师还没能来得及很好地消化,再加上有的老师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立即就要付诸于行动,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不免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自己学习了一些新理念,老师们不得不给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给予“贴标签”。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于某些课型、典型课例研究颇多,而一些老教材,特别是其中一些较难体现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则被打入冷宫,《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便属于这一类。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的确是较好地体现了新理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本节课中,教者不仅注重了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者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比例的这一基本性质教学,教者也没有满足于原命题的成立即止,而是在练习中让学生适当地体会到: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也成立。听课教师无不感叹:真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原汁原味、味浓汁香的“数学”课。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教者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此外,教者还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设置思维通道,缩小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5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先计算两组比的比值,再比较两个比的比值,比较后让学生自己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再比的家族里,比值相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己能体会“比例的意义”,学生学习轻松自在,概念的理解顺其自然。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也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直接告诉学生把两个外项、两个内项分别相乘,然后发现规律,看是自主发现,其实学生还是一种接受性学习,朝着教师指的方向走,缺乏一定的挑战性,后来发现别人教学时是提供四个数据,让学生写出两个得数相等的式子,这样探索发现规律,并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探索中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方法,渗透科学研究的态度;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提高结论的可信度。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既有一定的方向,又有不同的思维,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使探索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想想别人的设计确实高出一筹。因此,在教学中,解决好自主探索与教师适当知道的矛盾显得很重要,有时就能体现不同的教育理念。

    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建筑上混凝土的配置、医药上药水的配置、科技上图纸的绘画等都要用到比例,但是学生所能体会的只是一个比,所以课中安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比例?”学生举例后,由学生就提出“按药粉与水的比为1∶100”中“1∶100” 只是一个比,而非比例,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当要配置的药水的重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所需要的药粉和水的重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药粉和水的比总是1∶100,所以这个比例就是“药粉∶水=1∶100”,这就是一个比例,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按比例配置”中的“比例”意义,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学数学用数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6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评课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升雀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吵裂早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题中哪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本节课是单元的整理复习课,旨在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化。因此,教学时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整理。通过源仔整理,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形成网络的知识,才能深深的扎根于学生的头脑,才能运用自如。第二层次是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概念,并使学生再一次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三个层次是分层练习。练习题的设计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选择离学生的生活接近的呢容,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