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历史总在重演只是 历史在不断轮回和重演 历史总在重演 历史会重演三大定律 为什么历史不断重演
因为没有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没有正视历史,所以历史会重演!要想历史不会重演,就要从历史中取长补短
历史是在艰难伍毁神曲折中前进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
因为艰难余告曲折,所以会重蹈覆辙,重演辉腔亏煌与悲剧;因为要前进,所以会有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以至取代落后的旧的东西。
《幸福离我好远》 庄心妍
沙漏倒退时间 我们却都不变
我知道你不会再出现
难过有一些 只是骄傲在作践
我隐藏在自己的世界
爱到不敢冒险 心被回忆溶解
心碎已重复了太多遍
历史在重演 结局都是那么累
封锁过去沉默心情 不管还会是谁
反正已经 幸福离我好远
过往温柔 我会好好怀念
故事重写 我知道开始离结束清滚并不远肆正亏
又何必让两人变得视而不见
终究还是 幸福离我好远
只是寂寞 陪着那么明显
是那个人 我相信不找也自然会遇见
又何必让自己那么苦不堪言
幸福离我好远
爱到不敢冒险 心被回忆溶解
心碎已重复了太多遍
历史在重演 结局都是那么累
封锁过去沉默心情 不管还会是谁
反正已经 幸福离我好远
过往温柔 我会好好怀念
故事重写 我知道开始裂神离结束并不远
又何必让两人变得视而不见
终究还是 幸福离我好远
只是寂寞 陪着那么明显
是那个人 我相信不找也自然会遇见
又何必让自己那么苦不堪言
幸福离我好远
历史总是会重演,这是几千年也摆脱不了的怪圈,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祟?历史当中很多事情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演和轮回着。 皇帝们面对整个帝国,要维持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当然离不开层层级级的官僚,官僚得帮助皇帝老爷子放羊、放牛(即老百姓),所以官僚们在某个时期也被称为“牧”,比如徐州牧,益州牧是也! 这些大大小小的“牧”们不可能都和皇帝一个心思,可能对皇帝的“奉天承运”的圣旨阳奉阴违,也有可能在朝廷之中形成不同的派别,形成所谓的“党争”,如战争时期的主战派、主和派,明朝的阉党和东林党等等。一般说来,聪明的皇帝不会让某一派势力独自坐大,而会让两派实力保持平衡。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那么一派坐大,掌握实权,皇帝就会成为一个傀儡。如果两派势力保持平衡,那么皇帝的地位和权势就会得到最大的巩固,一旦一方想争皇权,皇帝就会利用另一派来牵制这一派的势力,从而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和统治。现今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 《水浒传》中宋江上了梁山之后,逐渐架空晁天王的权力最后取而代之,这就是梁山新旧势力不平衡引发的结果!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完全控制局势,时不时总会冒出那么几个权臣出来。权臣曹操出现了,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曹丕篡汉,再后来,司马家族兴盛起来,于是依样画葫芦,晋又代魏,这是多么相似的历史!也有皇帝把权臣给治理了的,北周王朝宇文邕把宇文护给办了,然后自己亲政,康熙把鳌拜给办了,而后自己亲政。 历史总是很怪,发生了的事情总是还会发生。比如,隋文帝杨坚同志从北周朝的孤儿寡母手上抢夺了江山,后世宋太祖赵匡胤又从后周朝的孤儿寡母手上抢夺了江山。奇怪的是,被抢夺江山的这两个朝代的国号都是“周”,被取代前都是可怜的孤儿寡母。一般说来,一个朝代的皇帝可以分为三类:创业皇帝,守成皇帝和亡国皇帝!朝代刚刚建立,创业皇帝们一般都是艰苦奋斗,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朝代稳定和巩固后,守成皇帝们就开始躺在先帝开创的繁荣基业上面睡大觉,骄傲自满,最后亡国皇帝登场,荒淫无度,实施暴政,断送大好河山。 秦汉以后,一个较为长久的朝代的寿命一般都是200~300年。西汉/东汉各存在约200年;大唐王朝约300年;明朝:1644-1368=276年,清朝:1911-1644=267年,朝代的寿命为何又是如此的相似?开国皇帝将自己的子孙封王,为何反复出现削藩和叛乱?西汉王朝七国之乱,西晋王朝八王之乱,大明王朝靖难之役,难道不是唱的同一出戏吗? 且不说改朝换代这些很大的周而复始的重演,这里单单分析不同朝代中一些相同的现象。各朝各代中,皇帝们深居宫中,经常围绕在皇帝们身边的要么是后宫佳丽,要么是太监,于是这两种事物衍生出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的政治势力就出现了。因为大臣们隔皇帝太远,所以皇帝要依靠身边的人,不依靠A就得依靠B,不依靠外戚就要依靠宦官。西汉的灭亡主要是外戚专政,王莽篡汉。实际上,王莽是一个个人素质和修养很好的人,它的目标是想实现古书上描述的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结果改革失败,战争失败,成为被历史唾骂的贼人!东汉相继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专政,两者的势力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轮回,后来出现“十常侍乱政”,继而为了谋诛宦竖,董卓进京了,天下大乱了。可以发现,东汉王朝直接亡于宦官,但是后世依然出现宦官乱政,连赫赫的大唐王朝皇帝都被太监毒死过!明朝又出现大太监九千岁立皇帝刘谨,再后来出现魏忠贤,这些家伙都在朝廷里胡稿。请问,为什么历史上重复出现阉竖的祸害?还有那吕后专政、武则天称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这又是何其的相似,历史为什么又在这样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为什么屠戮功臣的事件在历史上也在反复重演?屠杀功臣最为厉害的,大概要数刘邦和朱元璋了。为什么恰恰这两个皇帝都是从一无所有的布衣而奋斗成为皇帝的?为什么那些非布衣出身的皇帝屠戮功臣却没有布衣出身的刘和朱厉害?为何历史又在重演?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历史的重复性。很多事件已经发生过了,在过了一段时间,还会重新上演。因此,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得不慎之又慎。因为前有车后有辙,后世一直在仿效你。孔子因此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这个原因。
在每一个朝代的开始,如果开国君主做的事情,会影响这个朝代的始终。比如,汉代建立的时候,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因此,终汉朝一朝,外戚一直是影响西汉的朝政。最终,西汉亡于外戚王莽手中。
曹魏禅让得了汉朝的天下,自己也被晋朝以禅让的模式夺了江山。
唐朝时,李世民杀兄弟篡位。结果,唐朝一朝,家族内部的倾轧一直是李家摆脱不掉的梦魇。唐中宗时女主专政,反复几代,到唐玄宗才结束。
宋朝时,赵匡胤欺负柴荣孤儿寡母夺了江山,自己的孤儿寡母也被赵匡义夺了江山。这一切情况,反反复复的在历史上演。
在军事史上,有两场极为相似的战役,可是,奇异的是,带兵的将领的下场却不尽相同。
这两场战役就是战国时候的长平之战和明末的松锦之战。这两场战役极其相似,最后的结果也差不多。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一场大决战。秦国派出的军队是四十万,而赵军也是四十多万。但是,赵军的素质比不上秦军,只得采取守势,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秦赵由于消耗过大,两国君主都有决战的要求。但是作为赵军的统帅廉颇,知道反攻没有胜算,所以拒绝赵王的命令,坚守不出。
秦国为了促成秦赵两国的决战,用反间计使赵国更换了主帅。以主战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到了前线,便改变了廉颇的部署准备对秦军进行反击。
秦国得知赵国改换了主将,也派白起接管了秦军。赵括为了反攻,把主力前调,这样一来,赵军的部署就变成了前重后轻,后路变得空虚。
在赵括出击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白起利用这个情况,派奇兵包抄赵军之后,包围了赵军。然后又派军队将被围的赵军分割为两部分。在完成包围后,秦王派援军增援白起,最终全歼了赵军。战后,白起把四十万俘虏全部坑杀。
而松锦之战,当时的明军也派出了号称十三万的主力,前去解锦州之围。明军统帅洪承畴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对清军发起进攻。在战役初期,洪承畴的战术奏效,给了清军很大的杀伤。
但是,就在清军步步后退的时候,明朝的皇帝崇祯受下面人的蛊惑,以兵多饷艰为借口,要求洪承畴迅速解锦州之围。洪承畴不得已,只得急进用兵。
洪承畴采取一路进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图中央突破。清军和洪承畴作战不利,几乎支持不住,于是向皇太极求援。
皇太极赶紧调集援军前往,他在观察洪承畴的布阵后,指出洪承畴的布阵缺陷。因为洪承畴要和清军决战,他把主力前调,造成后路空虚,“大众集前,后队颇弱”。所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于是皇太极率领军队包抄了洪承畴的后路,挖断道路,断了洪承畴的粮道。然后皇太极袭取了洪承畴明军前线的屯粮之地笔架山,夺获明军的粮草。
断粮后的明军失去作战的勇气,于是决定突围撤退。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清军歼灭大半。一夜竟然被清军消灭了五万三千余人。
留下的洪承畴率领的明军被包围在松山,最终也被清军攻克,明军全部被歼,锦州投降。
这一仗,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最后的主力。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后人说此战为清朝定鼎之战。
长平之战和松锦之战十分相似。都是双方的决战,都是兵力相当,都是一方因为急于进攻,把主力前调,造成了后路的空虚。都是被另一方包抄了后路,结果被包围歼灭。
唯一不同的是,赵括稳定军心,和秦军决战,消灭秦军大半。造成秦军无力扩张战果。关东各国发现了机会,和赵国联盟,在后续的战争中打败秦军,保证了关东几十年的安全。
而洪承畴则是惊慌逃命,在突围中全军覆没。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的主力,还有余力控制辽西走廊,入边掳掠。最后入关灭了李自成和南明,统一了天下。
如果洪承畴有赵括一半能力,率领明军与清军决战,哪怕拼掉清军一半人马,满清也就无力入关了。那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就会完全不同了。
可是,赵括落得个“纸上谈兵”的名声,洪承畴却成为了能征善战的上将,一样的遭遇,不同的下场,只能叹道“是也命也运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