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三篇】

  • 数学
  • 2023-05-09
目录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三篇】
  •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因数和倍数》
  •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三篇】
  • 2018-2019人教版小学数学5五年级下册全套课件(PPT)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课件【新教材】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三篇】

    【 #课件#导语】扰手数学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缓腊嫌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优秀的数学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深化数学教学的内涵。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06~201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局空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气温上升,5~8月份气温,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

    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篇二】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问:2010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10年489支。追问:489在哪?生:在2010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篇三】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因数和倍数》

    【 #课件#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棱顶点长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燃亏迅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要求根据特征判断空碧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面棱顶点正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篇二】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皮此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篇三】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合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归纳整理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积累空间和图形领域内容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

    整理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利用电子白板》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我们来共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之前让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请同学们六人一小组对照一下,看看哪些知识其他同学整理出来而我们忘记了,哪些知识我们整理出来而其他同学忘记了。然后各小组推荐认为较好的作品,说明推荐理由并由设计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小组展示推荐作品,说明推荐理由并介绍自己的想法。)

    2.提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整理卡来说一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包括哪几方面?

    学生:包括长方体的认识、特征;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利用白板绘制知识结构图)。

    在交流“特征”时,引导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图表示。

    3.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和棱长总和复习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长方体:S=(abah十bh)X2

    V=abh=Sh

    C=(abh)X4

    正方体:S=6XaXa

    V=aXaXa=Sh

    C=12a

    4.即时巩固。

    完成练习二十八第11题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二十八第12~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三篇】

    2020年春季燃兄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电子课伏段答本缺慧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dEgzsgpRqRhBFmKNMc4A

    提取码:72hw

    2020年春季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2018-2019人教版小学数学5五年级下册全套课件(PPT)

    《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下课件》资源免费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HpF6wpvUoeKh3eNXmNscg

    提梁弯州取码:dkjt

    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下课件|9、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赠送奥数辅导试题】.zip|8、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赠送应用题练习】.zip|7、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赠送口算试题】.zip|6、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期末试题】.zip|5、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期中试题】.zip|4、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单元测试】.zip|3、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同步练习】.zip|2、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教学教案(10套)】.zip|1、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教学ppt课件(3套)】.zip|15、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赠送名校试题集】.zip|14、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习题课闹渗件】.zip|13、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知识点总结】.zip|12、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 【导学案】.zip|12.【班主橡蔽任教师工作资料包】.zip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课件【新教材】

    【 #课件#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 无 的后续更新吧!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让锋租学生自己的思路。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辩基渗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出示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练习:

    (1)教科书“练携脊一练”第1题。

    (2)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先让学生,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3×==;学生2:3×====……)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习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