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小学六年级数学ppt课件免费

  • 数学
  • 2023-05-22
目录
  • 六年级数学说理题ppt图片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状元大课堂
  • 小学六年级数学ppt课件
  • 六年级数学课件免费
  • 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课件

  • 六年级数学说理题ppt图片

    在空间与图形,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特点和知识的与学习,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空间观念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内容

    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温习等。

    教学:百分数的利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总温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定、用方向和间隔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均匀数、解题策略的灵活应用。

    二、教学要求

    1.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平常生活中的题目。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题目;能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量的值估计另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方格纸等按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熟悉圆柱、圆锥的特点,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提取统计信息,解释统计结果,并能的判定或简单的猜测;体会数据产生误导。

    6.经历从生活中题目、题目、解决题目的进程,体会数学在平常生活中的作用,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题目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进程,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题目,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的整理和温习,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惟能力和空间观念,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题目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爱好,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生活实例使学生熟悉负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利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题目。

    在空间与图形,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特点和知识的与学习,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统计,本册教材安排了数据产生误导的内容。简单事例,使学生熟悉到统计图表虽便于判定或猜测,但如不分析也有不的信息错误判定或猜测,对统计数据、客观、的分析的性。

    在用数学解决题目,教材一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题目;另外一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学生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进程,体会如何对简单的题目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题目的能力。

    本册教李搭备材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利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题目,体会的乐趣和数学的利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利意图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温习单元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以后,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次的、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环节。整理和温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的哪毁基础;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题目和解决题目的能力。

    四、学情份析

    本班共有学生29人,大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还需端正;有学生自觉性,上课留意力不;作业等;还有学生(胡志强、裴玉琴、陈建宏)基础知识,学习数学有。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的,应培养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学习,使学生在中人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找出解决题目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爱好。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枝稿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鼓励性、自主性、性教学策略,以题目为线索,恰当应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要求,不购买温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课堂练习的多样化,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题目。

    4、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好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延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教材的上风,在教学进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留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情境选择方法解决题目的意识。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意义来引发和培养学生酷爱数学的情感。

    7、对家庭教育的。家长遵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学生对待与失败,英勇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学习:

    ①预习教材,知识,是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题目的方法。

    ③ 教师课堂教学的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纵能力和发散思惟能力。

    ④的学习,使学生在中人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找出解决题目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以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本班情况灵活: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温习……………………………………………………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利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温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

    勤俭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温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利用…………………………………………………4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状元大课堂

    关于小仔裤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我分享的小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范文 ,一起来看一下吧纤纯。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毁戚咐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8、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第二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4、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 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1234567……

    总价8.216.424.632.841.049.2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第二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第三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5102550100

    时间(时)1251020

    表2

    速度(千米/时)1005020105

    时间(时)12510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3)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ppt课件

    一份好的课件可以帮助到老师,让老师的课堂更加精彩,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下数学课件,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六年级下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理解和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理解角的含义、角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理解角的含义和角的分类。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纸

    课时分配

    1课时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导学过程:

    一、直线、射线和线段

    1、画一画:分别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说一说,填一填。

    端点个数 是否可以延长 是否可以度量长度

    直线

    射线

    线段

    二、垂线、平行线

    1、分别画一组垂线、平行线。

    2、说一说:

    (1)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你能找出我们生活中(比如教室)互相平行与垂直的直线吗?比一比哪组找得最多。

    三、角

    1、画任意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结合图形,说一说什么是角?

    3、延长角的两边,角的大小是否变化?画图配合说明。

    4、用量角器量出下图角的度数,并量已知角的方法。

    5、角的分类。说出各种角的度数范围

    角的分类 度数范围 图 形

    四、课件出示练习

    (一)、判断

    1、一条射线长5千米 。 ( )

    2、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 ( )

    3、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4、大于90°的角就是钝角。 ( )

    拿雹5、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4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他3个角也是直角。 ( )

    6、1周角的 是直角。 ( )

    (二)画一画。

    1、根据下图中提供的信息,不用测量任何数据,画一个与三角形AB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学习了直线和射线构成的平面图形,你知道由线段构成的平面图形又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下课去整理分类。

    板书设计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直线、射线、线段

    2、垂线、平行线

    3、角和角的分类

    六年级下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二套,圆片。

    学具准备:

    分成十液饥六等分的塑料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样表示?(2r)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r)

    2.出示教具圆,谁能指出这个圆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用手摸出学具圆的面积。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是圆的面积,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求圆的面积。)

    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消埋帆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师用课件演示。)

    (2)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发现这三种平面图形都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怎样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圆可能转化为哪些平面图形来计算呢?(学生回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提问:怎样把圆转化为这些平面图形?请同学们看手中的学具,把圆怎样剪?剪成什么样的图形?(把圆平均分成了16等份,剪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然后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动手剪拼一下,看到底能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

    谁能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把圆拼成了什么图形?(生答:拼成了。请把你拼好的图形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生答师继续演示课件。

    生答:能,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r

    S=r2

    师:结合公式S=r2,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有的同学把圆拼成了三角形,梯形。你能根据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答: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半径的4倍

    S=4r2

    S=r2

    生答: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半径的2倍。

    因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的2倍

    S=2r2

    S=r2

    3.小结:刚才你们把圆转化为各种图形,分别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r2)

    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半径)

    4.利用公式计算。

    (1)出示例3,读题列式。

    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提问:如果这道题告诉的不是圆的半径,而是直径,该怎样解答?不计算,谁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2)完成第116页做一做的第1题。

    (3)看书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2.测量一个圆形实物的直径,计算它的周长。

    3.农民伯伯购买一种麦田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请你帮忙算一算,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第118页的第3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r

    S=r2

    六年级下数学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探究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技能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大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以及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技能。

    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简单,通过两道例题分别说明如何合理制作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使之正确、充分地反映出有关数据,正确体现各统计图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作用,能正确描述统计图中的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征准确、合理、规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提高制作统计图的技能。

    2、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正确描述数量变化情况。

    关键: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统一标准。

    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难点、关键

    重点:扇形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电脑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六年级下数学课件 篇4

    教材概述:

    本节课处于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综合之前所学统计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以保证所有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的正确性。教材主要是结合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来帮助学生体会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但是对于信息不够明确的'统计图学生在对结论作出正确判断上还需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

    根据新课改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具体信息,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互相探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在分析统计图时,能准确提取统计信息。

    教学难点:在分析统计图时,避免信息产生误导,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认真分析数据。

    教具:课件。

    教法、学法

    1、创景激情法。本节课将始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情境,利用几个相互联系的小事例贯穿,开展教学。

    2、讨论探究法。在探究根据统计图所给出的结论的正确与否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更正自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做好铺垫。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统计)是的,我们每学期都要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它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家还记得吗?

    问题一: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几种统计图?(三种)

    问题二:下面认真听!如果老师要统计参加每项体育项目的学生占全体学生人数的分布情况,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为什么?(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三:如果要统计六年级每班的学生人数,哪种统计图最适合?理由。(条形统计图,可以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问题四:如果要考察某位同学本学期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又该选择什么统计图呢?为什么?(折线统计图,清楚的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

    问题五:以上的统计结果都选择了用统计图来表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板书:直观形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所以老师决定带你们到一家购物商场去逛一逛,看看统计知识在生活当中有哪些应用吧!(板书标题:统计)

    【设计意图: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复习三种统计图的知识,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寓学于情,探究新知。

    1、学习例1,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师:先来到三楼电器区,彩电促销员为了了解各品牌彩电市场占有率的情况,做了一份调查,大家看,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问题一:认真观察一下这幅图,你都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问题二:“其他”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市场占有率是什么意思?通过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我们可以得出这件商品怎么样?

    师:还能够更深入一点儿地找到别的信息吗?能不能进行一下比较?

    师:这位同学说“A牌的占有率最高”,你同意他的说法吗?(预设:和你们一样,促销员从这幅图中也得到了很多信息,他说“A品牌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师:嗯,有的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法,想想这个观点正确吗?理由是什么?(小组开始讨论,论证观点正确与否)

    学生小组交流后进行集体反馈交流。

    师:他说的和你们想的一样吗?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因为“其他”所占的百分数太大了,有可能其中的某种品牌占有率会超过A。

    看来“A品牌是否最畅销”我们现在能得出结论吗?主要问题在哪?“其他”这部分数据不够明确,我们需要更明确的数据。

    问题三:如果让你来修改这幅统计图,你会怎样改?

    问题四:这幅图和刚才一样也含有“其他”这个不确定的部分,但是现在你怎么就能肯定E品牌最畅销,刚才却不能?

    问题五:F品牌的占有率最低,你同意吗?

    师:好,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在制作或分析统计图示应该注意些什么?(对统计图所给的信息要仔细全面分析,不要被表面的信息所误导)(板书:全面分析)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新知,充分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相互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可以互学互补,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2、及时练习。

    师:好,我们已经帮助了这位促销员正确地分析了统计图,下面我们到别的地方去逛一逛。来到二楼生活用品区。促销员正在对某牌洗发水一周的销售情况进行统计。看,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问题一: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呢?

    问题二:你们能判断出哪天的销售情况最好?哪天的销售情况最差吗?为什么不能呢?

    问题三:如果今天是周日,你能预测一下明天这种洗发水的销量会怎样吗?根据什么?

    3、教学例2。

    师:虽然售货员的工作比较辛苦,但是他们工作很努力,所以半年来两位售货员的薪水不断增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月薪的变化情况。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问题一:初看这两条折线,你有什么感觉,折线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问题二:我们来猜猜谁的月薪增长得快一些?为什么?

    师:他观察得很仔细,觉得不但要看折线,还需看具体的数据,有道理吗?有什么发现?

    问题三:为什么从数据上看两人的月薪增长情况相同,折线的变化趋势却不一样呢?

    师:也就是纵轴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图看起来也不一样,容易被误导,那么在比较同一数据时,应该怎样做比较好?(板书:统一标准)

    问题四: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分析统计图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小结:我们必须仔细认真的全面分析,才不会被一些表面信息误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板书:客观 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及时练习,延伸提高。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四道结合学校、诊所、羊村、气象局具体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感受统计的应用,进一步锻炼学生看图、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那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

    四、知识梳理,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统计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分析、判断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吗?你有什么收获?最后送给学生一句名言:“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作为情感态度的延伸。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整堂课结束时,将一句名言送给学生,达到“课已尽意长存”的效果。]

    六年级下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2 经历概括、计算、比较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

    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通过复习,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掌握,为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进一步巩固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 -( - )〕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1)( - )÷( ×42 ) (2) ÷〔( + )× 〕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六年级下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复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圆的知识的整理,进一步认识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能熟练的用圆规画圆;能熟练的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思路:

    讨论—整理—练习

    教学重、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整理

    1、你学到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2、知识的整理

    画圆需知道哪些条件?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什么是圆的对称轴?

    圆心、半径、直径、周长与圆的关系 半径、直径、周长与圆的面积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

    二、巩固练习

    1、判断(小黑板出示)

    3、选择(小黑板出示)

    4、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小黑板出示)

    三、总结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直径:在同圆或等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圆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C=∏d C=2∏r

    六年级数学课件免费

    【 #课件#导语】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生观码型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迟侍猜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谈咐,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

    (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240:160=144:96或240/160=144/96

    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4:2和28:405:2和10:420:5和1:4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利用学生列举的比例和判断题中的比例,大胆猜想一下,每个比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3.展示验证猜测情况。得出结论,

    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2:1/5和5/8:1/4

    (3)1.4:2和7:10

    (4)0.5:0.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3)如果4a=5b,那么a:b=4:5()

    3.填空

    5:2=80:()

    2:7=():5

    1.2:2.5=():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课件

    数学圆的认识怎么写?通过此次的教案,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们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数学圆的认识资料,欢迎阅读!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的认识课件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敏春激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桥袜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森颂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填表.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学生自学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4.学生练习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五、课后作业

    (一)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二)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

    六、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