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版

  • 数学
  • 2023-05-20
目录
  •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上册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 六年级上册倒数教案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
  •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

  •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上册

    数学相对其它科目抽象性强,学生从内心情感上不太容易真正的喜欢数学,数学课堂往往会比较枯燥,那么就必须在课堂上要能很快抓住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认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找出圆的对称轴。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课本的情景图,动物设计的汽车,思考兔博士的问题。歼告前

    学生回答

    师:你想过没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车轴又是安装在哪儿的?又是为什么?生答。

    师:这一切,都跟圆的知识有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氏清能看到圆。

    生:一些圆形钟面,纽扣是圆形的,硬币是圆形的,球(球是立体图形,把球从中间剖开得到的剖面才是圆形。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

    师: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2、用一个瓶盖或圆柱体在纸上描出一个圆,并剪下来。

    学生独立完成。

    3按照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同学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同时介绍直径和半径。4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你还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汇报:

    (1)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师:有没有谁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板书:半径无数条直径无数条)

    (2)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师:你量出你画的圆的半径是多少?其他同学呢?量直径的同学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怎么不相等?要使半径都相等,必须加上一个前提条件。(板书:在同一个圆里与等圆中)

    (板书:都相等)

    (3)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并小结。

    (同一个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板书:d=2r,r=d÷2)

    (4)圆是轴对称友袜图形。

    师:为什么?(因为将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师:它的对称轴是什么?(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师:它有几条对称轴?(无数条)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师:同学们掌握得真好,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几道挑战题。

    1、填写下表。

    2判断练习,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自己的意见。(正确的举手,错的不举手)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3)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4)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2、画圆。

    3、解释与应用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师:为什么车轮子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方形或其它形状呢?

    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

    四:结课。

    师:数学中也有很多美,只要你认真探究,善于发现你就能感受到美。

    板书设计:圆的认识

    在同一个圆半径-----相等、无数条

    中直径-----相等、无数条

    d=2rr=d/2

    相关文章:

    1. 六年级上册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案

    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整理与复习》教案

    3. 数学关于圆的认识手抄报

    4. 六年级数学手抄报圆

    5. 六年级数学圆手抄报资料精美图片(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在课前,做好数学教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材料。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橡昌晌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迅孝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梁锋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

    ;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 ( )

    (2) ( )

    (3) (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预设: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 : 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 ; 。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反思: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 (人);

    男生: (人)。

    师:这种方法中, 是什么意思? 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 (mL),水有 (mL)。

    师: 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

    呢?(水占总体积的 。)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 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知识点顺口溜

    一、20以内进位加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整十,加零头。

    (掌握“凑十法”,提倡“递推法”。)

    二、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口算方法和简单。

    十位退一,个加补,又准又快写得数。

    三、加法意义,竖式计算

    两数合并用加法,加的结果叫做和。

    数位对其从右起,逢十进一别忘记。

    四、减法的意义竖式计算

    从大去小用减法,减的结果叫做差。

    数位对齐从右起,不够减时前位拿。

    五、两位数乘法

    两位数乘法并不难,计算过程有三点:

    乘数个位要先算,再用十位乘一遍,

    乘积末位是关键,要和十位来对端;

    两次乘积相加完,层层计算记心间

    六、两位数除法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除三位。

    除到那位商那位,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除下一位,试商方法要灵活,

    掌握“四舍五入”法,还有“同商比较法”,

    了解“折半定商法”,不足除数商九、八。(包括:同头、高位少1)

    七、混合运算

    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碱。

    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

    一些数据要记牢,技能技巧掌握好。

    八、加、减法速算

    加减法速算你莫愁,拿到算式看清楚,

    接近整百凑整数,如下处理无谬误。

    加法不足减补数,超余零头加在后。

    减法不足加补数,超余零头减在后。

    九、多位数读法

    读书方法很容易,首先四位一分级。

    要从最高位读起,几千几百几十几。

    级的单位读亿万,末尾有零都不读

    (级末尾0不读,整个数末尾0不读)

    中间夹零读一个,汉字表达没参和。

    注读零的:

    1、万级个级首位有零

    2、整个万级是零

    3、上级末尾下级首位都有0

    4、每级中间有0

    十、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计算题,以点对准好对齐。

    算法如同算整数,算毕把点往下移。

    十一、小数乘法

    小数乘小数,法则同整数。

    定积小数位,因数共同凑。

    十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的小数点一划,(去掉小数点)

    被除数的小数点搬家,向右搬家搬几位,

    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它。

    十三、质数歌

    一位质数2、3、5和7,

    两位1、3、7、9前加1,

    4后3,7前有9,7后1,

    3、4、6后加7、1,

    2、5、7、8后添9、3,

    二十五个质数要记全。

    十四、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易学懂,分子分母分别乘。算式意义要搞清,上下能约更轻松。分数除法方法妙,原来除号变乘号。除数子母打颠倒,进行计算离不了。

    十五、约分

    约分、约分,相乘约净,省时省力。从上往下,从左到右,弄清数据,一数不漏。遇到小数,去点为整,位数不够,用“零”来补。

    小学数学知识点顺口溜的实际运用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四册中“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两种应用题,是大小两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一个差。已知差与两数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这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所以“比……多“与“比……少“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的逆推题,题目结构相同。已知条件得”多几“与”少几“应用题,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已。学生解这类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多’ 就用加法算,见“少”就用减法算,凭个别字眼判定算法。

    教学思路是:

    1、分析数量关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2、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使应用题的“事”转化为“理”,又由 “理”转化为“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然后找出规律。

    例:P17例5 光明小学种树,种了300棵柳树,种的杨树比柳树多70棵,种杨树多少棵?

    一、 提问:有哪几种树? (柳树,杨树)

    谁与谁比?(杨树与柳树比)

    谁多?(杨树多) 谁少?(柳树少)

    二、计算的关系式:柳树棵数+杨树比柳树多的棵数=杨树的棵数

    三、算式表示:300+70=370(棵)

    四、如果把第一个条件改为问题,问题改为条件,应该怎样算。

    五、然后得出关键句:已知条件说比多(要求数在比前)比前用加,(要求数在比后)比后减。

    猜你喜欢:

    1.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教案

    2.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尺》教案

    3.六年级上册数学常见的量教案

    4.六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

    5.六年级上册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教案

    6.六年级上册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

    六年级上册倒数教案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用尺子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

    (四)教学用圆规画圆

    1、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定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2、请同学们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两个圆会不相同呢?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半径小,则圆小;半径大,则圆大。)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造成圆心的位置不一样,因此圆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练习: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中深化认识圆

    2、判断是非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裂迹歼(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些。()

    (六)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书本P60第1-4题。

    4.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州扰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肆冲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5.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画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让学生喜欢上美丽的圆,激发探索圆的特征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做一做课间操怎样?起立

    第一节:甩甩你的手臂(从前往后再换个方向)

    第二节:转转你的脑袋

    第三节:原地转身

    二、导入新课

    1、师:上课前的运动操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做圆周运动)

    2、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手臂转得不太像圆,什么办法转得更像圆呢?(手直、肩不动)

    3、师:我们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圆,大家看:欣赏圆的图片。

    4、揭题:圆的认识

    5、师:我们看在这餐桌中看到了有几个圆?

    这中间有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相信吗?

    三、动手操作

    (一)师:下面我们就做一做这个餐桌

    [媒体]做一做:同桌合作,每人在白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剪下组合成一张圆桌模型。

    (二)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我们第一步是画圆,你是怎么画的?

    1、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

    2、师:老师也在黑板画一个圆(边画边说)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老师的圆画得怎样?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针尖不动、两脚距离固定)

    4、你们画的两个圆的大小为什么不一样?(两脚的距离不同)

    [第二步]我们是把画好的圆剪下来,问:剪时与我们以前的剪正方形、三角形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师:圆呢?(弯的)弯的在数学上我们叫做曲线,所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与以前所学习的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步]剪下的圆怎么组合起来呢?这2个针孔从哪里来?

    师:针孔的'这一点,我们叫做这个圆的圆心也可以用字母o表示。

    师:还有什么办法找到圆心呢?(折)你们先拆下来试一试。(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折的?

    可能:①生:对折再对折,交点就是圆心师:还可以怎么折

    ②对折、展开、再对折、再展开

    师:我们再看这里有几条折痕?而且它们都经过(圆心)像这样的折痕叫这个圆的直径字母d表示(画在黑板上)。

    师:圆里还有什么?(半径)你折的圆里有吗?指一指(画在黑板上)这就是半径。

    师:什么是直径、半径,自学课本p80读一读

    师:说一说什么是直径?解释圆上、圆外、圆内。

    我们一起指指,什么是半径?

    上一页123 下一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单元目标: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 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授课教师

    分课时 第1课时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

    与态度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二困团缺)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0分钟)

    1、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杯糖水)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生: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能判断哪个杯更甜吗?怎样就容易看出来了?(通分)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师生交流:百分数怎样写规范、美观?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或巧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课件出示:读一读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汪辩区别和联系。(5分钟)

    1、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 ①分子 ②分母 ③读法 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为什么?

    一堆煤 吨,运走了它的 。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拓展应用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请将下列词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百战百胜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 结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作业布置 做一做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4% 读作:百分之十四

    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课题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分课时 第2课时 总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情感

    与态度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百分数。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3、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转化?

    生2:怎样转化?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84页(两分钟)

    2、小组讨论(三分钟)

    3、指生上台汇报,集体交流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上一页 123456789 下一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稿樱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如纳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渣敬没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习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习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习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