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试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 二年级上册数学书课本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年级数学课程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课件,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上课内容。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一
目标:
通过开学课的常规教育,加深学生们对数学课堂常规的认识,使同学们重温规范,学会动手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懂得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课堂规范,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过程:
一、即时问候再开始课堂常规训练。
1、提前进入教室,明确课前应上厕所、喝水、准备本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及拦链伏摆放位置等。如:数学课(数学书、笔记本、铅笔盒等摆放在桌子左上角)
2、课前两分钟预备铃一响,迅速进入教室安静坐好。
二、理论学习中渗透当堂训练,在落实常规中以榜样领头。
单纯的理论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枯燥、乏味的,也难以达到教育的效果。今天上课时,渗透了当堂训练,让学生有了实际体验,也能掌握一些要领。如在训练坐姿时,既告诉学生坐的方法,又让他们马上改正不正确的姿势,并说明了好姿势利于听讲的几个好处,学生欣然接受,再在后面的课堂中经常提醒,学生就逐渐做得越来越好了。
(一)问好
1、当上课铃响后,迅速会班级坐好,安静的等待老师的到来!
2、教师进入班级后,听到教师喊上课后,班长喊起立,然后向教师问好,坐下(要求问好时声音整齐、响亮,起立时速度快、整齐、安静),练两遍。
(二)听的要求
1、上课中途需要离开教室,须先向老师报告,老师允许后方能轻轻从后 门进出。
2、上课迟到者,迟到走到后 门,眼睛注视老师,带老师同意后,轻声走进教室。(叫班长示范两次)
3、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聊天讲话、打闹,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传纸条,不阅读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书籍或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作业。(训练坐姿)
5、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做旁观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6、对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同学不嬉笑、不嘲讽。
(三)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叫学生一起示范),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唤镇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如果学生表现优秀的话给予一定的加分表扬,以鼓励其它同学展现自我风采。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学生只允许用铅笔书写,不许用自动笔、水笔、钢笔等。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习的要求
要求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不做旁观者,并提出适当的奖励加分的方式以激励学生们互相探讨学习的动机。
三、小结
课堂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要靠平时不断地强化训练和督促提醒才能越做越好。我相信,只要我和同学们都能花些心思,不断重复的训练,落实细节,加上我们班制定的班规、课堂礼仪和积分竞赛措施,我们一定能早日养成良好的班风班貌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二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一,由于8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少,因此应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练习记忆口诀,多做练习,也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8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熟练记忆,另外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运用。考虑到得出8乘法口诀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积都比较大,同时,学生要直接得出8×8=64这个算式会有一定困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提供素材。学生可以根据情景图提供的素材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表格,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写出乘法算式,进而编出乘法口诀。与前面不同的是,以问题让简携学生产生编写8的乘法口诀需求,同时,不再完整地写出乘法算式及编出乘法口诀,而是充分相信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口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有一定数学计算能力;
5、学生已经认识1至7的乘法口诀,对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6、学生对于编写8的乘法口诀兴趣很高,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编写1至7的乘法口诀的方式来编写8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自己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8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在练习中记忆口诀,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通过多媒体课件上显示的有关7的乘法口诀的画面让学生自己对已学过的7的乘法口诀有一个复习
2、首先上课之前展示一幅陆游的一首诗,书写的时候凑足64个字,为后面小结的呼应打下基础,将这幅字送给表现好的学生
3、多媒体展示一幅学校军乐队正在训练的图,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进而引入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让学生小组讨论编写出8的乘法口诀
4、让学生们一起诵读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让学生做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精彩练习及布置课堂作业
6、课堂小结,让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另外将课前64个字的这幅字展示给学生回答这幅字一共有多少字
学生活动
1、全体背诵7的乘法口诀
2、学生喜欢得到这幅字
3、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多媒体显示的画面,并跟随教师的思路自己总结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4、学生认真诵读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学生争相举手回答问题
6、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积极回答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自己对已学过的7的乘法口诀有一个复习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学生们自己进行小组讨论编写8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4、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把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让学生加强对8的乘法口诀记忆的熟练程度及运用情况
6、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8=8 一八得八 8×1=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8=64 八八六十四 8×8=64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三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长度单位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一)5:观察物体(一)6: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7:认识时间8:数学广角——搭配(一)9:总复习
(二)、单元分析
1、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3、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4、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5、观察物体(一):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6、表内乘法(二):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7、认识时间: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8、数学广角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走,我带你去找一找。”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小蜻蜓更奇怪了:“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小蝴蝶说:“对!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师: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请各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称)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观感知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
师:老师还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了一些图形(板贴:飞机、乌龟、小鱼),他们是不是对称的?用长方形的纸剪出这些对称图形后,剩下的图案是不是对称的?
(二)动手操作
师: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师:先请每组的几个同学商量商量,用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后,教师板书:折、画、剪。
想一想:我们用不用把整个图案全画在长方形纸上?为什么?
师:把长方形纸对折以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沿着哪条边来画?为什么不沿着开口的这条边来画?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长方形的纸自己创作一个对称图形,比比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漂亮!(学生活动后展示作品)
师:你觉得谁的作品比较好?为什么?
师:虽然他们剪出的对称图形样子不一样,可是在这些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谁能来前面给大家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痕的左边和右边怎么样?我们把这条线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谁能指出这几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知道了对称轴,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三、课间小歇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对称的,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电脑演示)
四、巩固深化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请你帮老师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出示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师:你能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吗?(全班交流)
师:小蜻蜓又遇到一个难题,它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在哪儿,请你帮它找一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其实,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们?他们就藏在方格纸上(出示课本第70页第3题),猜一猜,他们是谁?我们猜得对吗?请同学们沿着对称轴画出他们的另一半。(学生课下练习)
五、评价体验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对称,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相关文章:
1.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归纳总结
2.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数学学习方法
3.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人教版地址
5. 小学二年级数学怎么学
6.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专题练习大全
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
8.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怎么教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桥碧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物指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罩消配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3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花费剩余(或补上)
()元()元()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一个好的数学课件既要优学(能很好地辅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要优教(有利于教师使用、推广),可以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意图、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接下羡前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二年级数学课件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二年级数学课件大全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书、练习册、铅笔盒、像皮、动物图片、胶水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说一个字,请小朋友说一个意思相反的字。师:大(小)、多(少)……上(下),激励: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说得又对又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
揭示课题:上下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小故事情境: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动物们都躲进屋里……它们就到大树爷爷那寻求帮助。
(2)课件出示小鸟和小白兔
谁愿意帮助小鸟来说一说它现在的位置?
学生1:小鸟在上面。
学生2:小鸟在小白兔的上面。
谁来小白兔的位置?
学生1:小白兔在下面。
学生2:小白兔在小鸟的下面。
(3)大树爷爷提建议:小朋友在说上下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体验上下的相对性。
(1)课件出示小松鼠,在小鸟和小白兔的中间。
①谁来小松鼠的位置?
学生1: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学生2:小松鼠在小白兔的上面。
②讨论:为什么一定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又说它在下面呢?
③全班交流。
④小结。
激励:你回答的太棒了,解释的这样清楚,老师一听就明白了,太感谢你了。
(2)课件出示:小猴子在小松鼠和小白兔中间。
谁能说出小猴子的位置?
学生1:小猴子在小鸟的下面。
学生2:小猴子在小白兔的上面,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上下》。
学生3:小猴子在小松鼠的下面。
……
激励:你真是一位善于观察、认真细心的孩子。
(3)给小动物分房子。
①四人小组活动。
②反馈不同分法的小组。
③说一说。
住在最下面,是第哪帆 层; 住在最上面,是 层;第2层住的是谁 ,它在李派雹 的上面, 的下面,第三层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激励:你考虑的真周到,我替小动物谢谢你了。
三、感知生活中的上下
1、摆一摆,说一说。
(1)请小朋友拿出数学书,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练习册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橡皮放在铅笔盒的上面。
(2)课件出示摆放图:
你们同它摆的一样吗?谁能数学书、铅笔盒的位置?
(3)随意调换学习用品的位置,同位互相说一说他们现在的位置。
2、身体上的上下问题。
(1)同位互相看一看,结合身体上的东西它们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2)组织交流。
3、教室里的上下问题。
(1)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上下来说一说。
(2)组织交流。
4、出示小书架。
(1)提问:书架有几层?都摆了哪些东西?
(2)指名当小小解说员,介绍书架里面物品的摆放位置。
激励:你的解说太精彩了,有机会老师推荐你到电视台当小小解说员,好吗?
四、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 P59t3图。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2)组织交流。
2、课件出示 P59t5图。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激励: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真得向你学习了,谢谢你给老师讲解的这样清楚。
五、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说一说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为什么?
激励:你的收获可真多,继续努力,相信你以后会对自己很满意,感谢你对老师的评价。
有关二年级数学课件大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面包房转一转好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6.同学们都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接着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3.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
4.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用到我们获取到的哪些信息?
5.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二)交流讨论,尝试解答
1.应该如何列式解答?想要解决问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
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求剩下多少个需要烤,再求还要烤几次。
3.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三)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每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90-36=54(个) (90-36)÷9 90-36÷9
54÷9=6(次) =54÷9 =54÷9
=6(次) =6(次)
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巩固应用
(一)(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课件出示56页第5题)
(1)想求每天挖多少米,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教师展示色条图帮助分析
(3)学生土里思考尝试解决
(4)(60-15)÷5=9(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
(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
(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2×8+5=21(元)
求用20元买票够吗? ?21>20 ,21-20 =1(元)
答:用20元买票不够,差一元。
3、原来有25只兔子,又买了15只,一共有8个笼子,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一共有多少只兔子?25+15=40(只)
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40÷8 =5(只)
综合算式:
(25+15)÷8
=40 ÷8
=5(只)
答:平均每个笼子放5只。
4.(课件出示课件)同学们做操9个一排,需要站几排?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6×3÷9=2(排)
有关二年级数学课件大全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通过教材的梳理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自己暑假中的见闻。
师: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吧。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假期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自己取得的收获。
同学们畅所欲言。借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师生氛围。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
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如果可以重来……但你无法回头。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回顾上学期的成绩。
1、了解上学期成绩。
2、让学生说一说取得好成绩的方法或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3、明确取得好成绩的诀窍:平时踏实学习与作业,回家认真完成作业,多复习。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上课专心听讲,回家认真复习,不能搞小聪明,做自欺欺人的事情。
4、以不点名的形式向平时懒于学习的同学提个醒:不能将心思花在学习以外的地方。
(四)认识新朋友(新书)
1.梳理新教材内容,翻开书本目录自己看看有哪些内容?
2.老师带领学生熟悉教材。
(五)数学常规要求: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数学书、作业本、口算本、练习本、文具盒),候课铃声响马上进教室,按老师要求齐背乘法口诀。
2、课中:遵守纪律,不做小动作,要认真听,动脑筋,想办法。发言先举手,声音响亮,同桌交流时轻声细语。拿学具、文具速度快,轻拿轻放。
3、课末:整理学习用品,做好下节课的学习准备。
4、课后:作业独立完成,认真书写,学会思考。
5、小组长收发作业要及时,督促学员按时按质完成。
三、全课小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希望大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我相信一定能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新的突破,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体会辛勤航行后的巨大喜悦和丰硕收获。
有关二年级数学课件大全四
加法估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题,第41页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介:
这节课教学两个加数都接近整百数的加法估算,估算结果也用整百数表示,教材选择电话机,自行车,电饭煲,电风扇四样物品。提出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估算,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加法估算的方法,增强估算意识,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估算的实际应用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在扎实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设计了估估物品的价格富有趣味性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解决估估购买物品的价格接近几百整的实际问题,通过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有创造性地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导入:你们喜欢逛超市吗?现在老师邀请你们去逛超市,愿意吗?逛超市前,老师得出题考考你们,只有成功解决了,才能出发。有信心吗?
2、出示卡片:小朋友们,请看数字卡片,你知道它们分别接近几百整吗?(想想做做第1题的数字制作成卡片)
指名说。
3、大家回答的真不错,老师这儿还有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大家估估他们分别接近几百,比比谁估的最准确。
图片出示
电话机、电饭煲、自行车、电风扇
98元192元 403元105元
指名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每一样物品的价格
4、揭示课题:小朋友,刚才我们估了上面每一样物品的价格,那如果有两样物品或两样以上的物品需要估算总价格,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设计意图:由估计商品价格接近几百而相机出示商品价格,让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始就得到较好的激发。为估算两件及两件以上的商品的价格是几百元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进入情景,探索算法
1、出示电话机、电饭煲等物品及价格图。
估计一下,买一个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学生自己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估计一下,就是不要算出准确的钱数,只需要估算出大约需要几百元。
2、讨论:用什么方法能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呢?
(1)分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从上面估每件物品的价格接近几百的方法进行思考。
(2)交流汇报
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
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
(3)小结:上面这种算法就叫做加法的估算。你能刚才是怎样估算的吗?(学生练习说)
【设计意图:在明确了不要求算出准确得数,只需要估算出大约需要几百元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小组内共同探讨、交流,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透露一个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秘密那是灰色教育,甚至是罪恶!肯定是有部分学生是能够估算出两件商品需要几百元的,组织小组交流后汇报,能让不会的学生在小组、班级交流中掌握估算的方法、步骤,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试一试
(1)第一题,把你是怎样估算的说给同桌听,同桌可以互相补充。
再指名说,相机纠正。
(2)下面请小朋友购买你最想买的两件商品,估算大约需要几百元。
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理由。
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例题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同桌间交流估算方法,旨在提高所有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组织练习,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回答,并你是怎样估算的?及时纠正。
2、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要求: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回答并追问: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计算的结果又是多少?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相符吗?
(3)告诉学生:今后做题目的时候要学会用估算的方法检查计算的结果。
3、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自由读题目,看清题目的意思,这一题和上面的几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指几名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的理由。(弄清判断计算的结果比估算的结果多还是少,再回答。)
【设计意图:当堂巩固所学新知,进行有层次的练习,利于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四、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师:最近,我上街的时候,看上了几样喜欢的东西。
微波炉 《十万个为什么》 旅游鞋 榨汁机 复读机
305元 98元 112元 186元 201元
你们能帮我迅速地估算出总价钱吗?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师:总价钱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
【设计意图:估计总价是本课内容的一种拓宽,可以发展学生思维。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可让学生再次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参与估算的加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估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估算,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出发前就要估算一下带多少钱,买过东西后,还要估算一下钱花得对不对。除了买东西之外,还有其他的事情也用到估算呢,请小朋友留心观察并记录下来,咱们下一次交流好吗?
有关二年级数学课件大全相关文章:
1. 有关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学习方法整理
2. 二年级数学顺口溜与公式大全
3. 有关于二年级数学手抄报图片大全
4.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专题练习大全
5. 小学二年级预习数学有哪些方法
6. 二年级数学日记整理
7. 二年级数学知识手抄报内容
8.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9.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数学学习方法
内容介绍: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6年级)》,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套的各册教材已经陆续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并于2001年9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从近5年来所收集到的各种反馈信息看,这套实验教材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在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促进课返斗堂教学的改革、满足各地教育发展需求等方面都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研究与编写,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搭纳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知世没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我整理了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桃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和含义。
教具准备:CAI、小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小熊山穗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小动物一起庆祝。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招待大家。
二、引探过程
1、小猴分桃
(1)、观察画面,猜一猜2只小猴会怎么分8个桃子?可以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看你能想到几种分法。
(2)、集体交流方法,课件显示。
(3)、总结4种分法,提问: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
2、游戏:分铅笔
(1)、出示10支铅笔,要分给两个同学,而且要求他们分到的一样多,应该怎么分?
(2)、学生展示后小结:像刚才分铅笔这样,每个人分到的都同样多,我们就把这种分的方法叫做“平均分”。
(3)、出示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结果会怎样?(隐含余数的思想。)
3、巩固练习:判断几组图形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你的想法。
4、小兔分胡萝卜
(1)、4只小兔分萝卜,分得不公平,吵起来了。那怎样才能使桥唯樱4只小兔平均分24个胡萝卜呢?
(2)、小组同学讨论讨论,用小棒代替萝卜分一分、摆一摆。
(3)、指名上台边说边摆,展示分的过程。
(4)、小组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需要平均分的情况?
(5)、刚才我们讨论的平均分都是有具体数量,可以一个一个分的。在生活中还有一些没法数,却也要平均分的情况。比如:3个小朋友平均分一瓶可乐,那又要怎么分呢?(试一试)。
三、引探实践
1、分松果
(1)、出示26个松果图,如果每只松鼠分3个,猜一猜,来了几只松鼠?
(2)、拿出学具纸,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找出正确答案。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4)、大家用各自不同的方法表示,但都是将它们5个分一份,一共可以分成5份,也就说明来了5只小松鼠。不过最后还有1个剩下的,也就是多余的。
2、小动物分组
(1)、回忆一下,小熊都邀请了哪些伙伴来过生日?
(2)、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每组的数量要一样多,也就是要平均分,可以怎么分?独立思考。
(3)、小组内交流。可以用12个三角形代替小动物摆一摆、分一分。
(4)、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四、引探小结敏丛。
五、教学反思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册,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这一内容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学习内容,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学习。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引探教学法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趣味导入,而且一直以小熊过生日、请客这一条线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轴,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节奏感,同时,学生的积极性高,又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条件。
在探究新知部分,首先安排的是小猴分桃。在这里,我激励学生先猜一猜两只小猴可能会怎么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意识,再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我在倾听孩子们想法的同时,又抓住了恰当的机会进行情感教育。然后再通过说一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同样多”、“一样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分铅笔的游戏,将10支铅笔分给2个人,要求每个人分到的同样多,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同样多”的思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含义。当然,“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多,所以我并没有用固定的语言进行表述,而是用同样多、一样多等词语来代替。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将1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使学生初步体会余数的思想,将数学知识纵向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组图形的分法是平均分,哪组不是,并自己判断的理由。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能让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得到肯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爱学,有兴趣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更有主动性。
之后,我设计的是小兔分萝卜,用小兔的争吵声来吸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部分比前面稍加难度,分的份数增加到了4份。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边交流边摆学具,并指名上台演示自己的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有利于形象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值得说明的是在组织学生“平均分”时,我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思考,实践,这样,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进一步将活动延伸,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现象,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在这个时候,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认识没有具体数量的平均分的方法,比如几个人分1瓶饮料、分豆子、分米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引探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童话故事里“动中学、学中乐”的过程,既发挥了引与探的作用,又体现了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引探实践。在这里,我安排了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孕伏题,也就是为今后学习做准备的题,通过“分松果”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另一种等分的现象:“已知有26果,每只小松鼠分到的都是5个,猜一猜,来了几只小松鼠?”学生将图画纸上的26果,借助于“圈一圈”、“划一划”等方法,将外部程序内化为智力活动,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第二种分法的表象。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余数的思想。二是开放题,也就是具有一定思考性、方法答案有开放的题。“将整堂课出现的12只小动物分组做游戏,要求每组数量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分、摆学具来寻找答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在一点上,而是放开了去,形成了本堂课的又一个讨论表现的高潮。
最后,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师生一起融入到小动物的游戏场景中,愉快地结束了课堂教学。
《分苹果》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
2、出示只题图: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数吧。
3、揭示课题。
二、感受新知
1、 动手操作现在老师想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可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老师呢?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电脑上拖动苹果演示学生的分法。
3、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
4、 根据这种分法,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和9 1+9=10 9+1=10 10-9=1 10-1=9
2和8 2+8=10 8+2=10 10-2=8 10-8=2
……
4、对数游戏
老师出示一张数学卡片,你伸出的手指数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10。如我出2,我出8,2和8组成10。
三、巩固练习
(1) 连线
(2) 摘苹果
(3) 猜电话号码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 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