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 数学
  • 2023-05-25
目录
  •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课例
  • 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案例
  •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滑脊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搜让晌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世锋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2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3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4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5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6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8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课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具体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学生在经历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丛察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握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别。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察、思考和交流的习惯,并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比

    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出示问题情境(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xx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成功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你对这则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

    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板书:相差关系)

    (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63÷61=636161÷63=6163)

    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

    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

    (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

    2、研究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1)揭示课题

    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2)出示: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是63比61;

    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

    3、读、写比

    (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

    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

    (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写。

    (3)读比:63:61,61:63。

    5、感受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问:63比61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61比63呢?

    问:63在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中是?(前项),63在成功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中是?(后项)

    追问:同样是这个数63,为什么在前一个比中是前项,而在后一个比中却是后项呢?

    小结: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6、进一步感悟比

    (1)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画面

    问:在这段画面中有没有听到比?(1:3)

    问: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是"嫦娥渗枣茄一号"的模型,在这个比中,你认为是把谁的大小看作1份?"嫦娥一号"是几份?

    追问:那么"嫦娥一号"的大小与模型的比是?(3:1)

    (2)完成"试一试"

    ①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讨论:

    如果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1:1表示洗洁液和水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相等)

    ④问岩谨:这四个比的前项都是1,能表示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体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问:用分数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①出示身高图片

    师:这是一位六年级同学的照片,你估计她的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②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照片

    问:你估计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几比几?

    给出正方形后你怎么就能确定是1:1了?

    (3)师:比在生活中又岂止这些,这不,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比。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一、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画出85°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你想用什么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

    三、巩固练习。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

    (1)合作交流;

    (2)集体校对。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3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学生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学生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5以内数的加减法

    (2)关于0的加减法

    (3)6至10的加减法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精彩故事会

    猴 王 出 世

    小猴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要有始有终。

    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子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

    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3、拓展性学习包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本单元5以内数的加减法与6—10的加减法进行整合,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接着学习10以内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2、学科间整合:把语文课本中的《美猴王》在本单元中加入,让学生对花果山和水帘洞简单的了解,满足好奇心,同时通过小猴下山的故事学习关于0的加减法,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3、把传统文化中的名人故事《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本节课中整合。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20课时。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信息窗一 5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谁来讲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讲故事)

    师: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 初步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2只,我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3和2合起来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认识加号。

    (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3+2”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到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注:

    5以内的加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法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加法学习中。

    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4

    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5

    教学内容:

    P10P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板书设计:

    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五单元分类

    课题:分类(单一标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40页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

    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巧镇乎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观察商场物品近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旅答题)

    (2)猜一猜

    继续观察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不同的分法。

    3、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评价时,将学生的用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是不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能一组分

    得又孝悉对又快又准备。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总结

    课题:分类(不同的标准)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学生体裁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每6———7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在我们这羊教室里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都看见了有哪能些东西?

    (2)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你有什么好

    的建议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你知道管家是做什么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最佳小管家”的比赛,看看哪能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能把东西收拾得最快、最整齐、最美观。

    二、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先把杂的进行整体划分。

    (1)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安全的现象呢?

    (学生有序的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3)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2、整理桌面的东西(不同的标准分类)

    (1)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一想,这样就算收拾好了吗?

    (2)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更便于我们在生活中使用它们吗?

    (学生操作,学习小组汇报)

    (3)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4)这样收拾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了,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认为哪能一组整理的最好?可以当选“小管家”的称号?你们对别人的整理还有什么

    看法和建议吗?

    (学生提出建议,师问被提建议的组是否接受这个建议?)

    (5)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这样分一外,还能怎么分?请你们试一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三、活动

    想一想:你们组里的人可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然后学生汇报情况。

    (1)你们是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2)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

    (3)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的吗?

    四、小结

    (1)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2)平时,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小朋友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事理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

    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初步理解一步应用题的结构.

    2.会联系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有图有文字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初步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有图有文字应用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减法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科书第88页例5的两幅图的图画,独立作业的投影片.

    学生准备教科书第88页数学游戏的口算卡片和得数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6+2= 9+4= 9+9=

    9+3= 3+5= 4+6=

    9+7= 9+6= 9+5=

    2+7= 9+2= 9+8=

    统计2分钟以内做完的人数及正确率.指名说一说计算9+3和9+7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出示例5的左图(小鸟图),3只小鸟落在树枝上,再出示一幅图,上面画有6只小鸟.

    师:图中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图中先告诉我们树上有3只鸟,又告诉我们又飞来6只.

    师:求一共是多少只该怎样算呢?

    引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教师取下后贴上的第二幅图,在第一幅图的下面贴上用文字写出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左边的题.

    (2)揭示课题.

    像这样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应当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5左边的加法应用题.

    (1)学生讨论:题里告诉了什么?还告诉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题里告诉了树上有3只小鸟,还告诉了又飞来6只,让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只?

    教师说明,已经告诉我们的树上有3只小鸟和又飞来6只都叫已知条件,让我们求的一共是几只叫做问题.在这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问题也是用文字表示的.我们学过的应用题一般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小声说一说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指名让学生到前边指一指.

    (2)求一共是多少只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小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左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左边的加法题(小兔图).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填书上的空.

    3.教学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1)出示例5右边的图(梨图),盘子里有10个梨,再用纸盖住其中的4个,并在原来位置用虚线画出4个形状.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盘子里有10个梨,吃了4个,求还剩几个?也就是从10个梨中去掉4个,从10中去掉4剩下6,列式为10-4=6

    (2)拿走盖着4个梨的纸,出示例5右题的用文字叙述的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让学生自由读一读题,找出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盘子里有10个梨,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吃了4个梨,是用文字叙述的.问题是:还剩几个?也是用文字叙述的.

    师:求还剩几个应该怎样想,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还剩几个,就是从盘中的10个梨里面去掉吃了的4个,也就是从10里面去掉4还剩6,列式为10-4=6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右边的题(汽车图).

    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说一说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填书上的空.订正时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4.集体讨论: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比较,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引导学生汇报:

    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另一个数,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画表格,表格中有图有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5.看书,质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做题时,先看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再想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再列式计算.

    四、随堂练习.

    1.练习十九第1题(图片:练习3).

    先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写到练习本上,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比比看哪组先夺得红旗(图片:练习4).

    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分别做红旗两边的两组题,全组同学全部完成,速度快,正确率高的获得红旗.

    3.游戏你争我抢【详见探究活动】.

    布置作业

    (投影片出示)

    让学生写到作业本上,独立完成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教学开始抓住图画应用题与表格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高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挂图、三枝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体验、感知高矮

    师:同学们,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到学校来,都做了什么事,谁还记得 呢?

    生1:发新书,大扫除。

    生2:安排座位。

    师:谁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座位的吗?

    生:我们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

    师:高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请少武到前面来,你们说他是高还是矮呢?

    生:有的说高的,有的认为矮的,有的说不出。

    师:有的认为少武是高的,有的认为少武是矮的,少武是高还是矮的呢?现在来比比看,请你找一个比你矮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

    生:少武高,宁辉矮。(请两 个同学说)

    师:请你再找一个比你高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请两个同学说)

    生:建东高,少武矮。(请两个 同学说)

    师:为什么少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

    生:因为少武和宁辉比,少武高;少武和建东比,少武就矮了。

    师:说得好!谁来说一说,少武和他们两 人比,少武比宁辉怎么样,少武比建东怎么样?

    生:少武比宁辉高,少武比建东矮。

    师:比高比矮至少要有两 个人才能判断。

    (设计意图: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二、 积极参与,理解高矮

    师:请同桌同学站起来比一下,谁高谁矮?(同桌同学比较)

    同组同学互相交流,运用( )比( )高,( )比( )矮的互相说一说。

    (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师:谁能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吗?

    生1:爸爸长得比妈妈高。

    生2:椅子比桌子矮。

    生3:课桌比讲台矮。

    ……

    (设计意图:学生年纪小,语言滞后于思维,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高矮的比较,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三、 体验相对、确定高矮

    (教师手握三枝笔)

    师:老师手里握着三枝笔,你们猜一猜,哪枝笔最长?

    生:(随便猜一枝)

    师:(亮出谜底)要怎么比,才能道哪枝笔最长呢?(学生上台比)

    师:这个同学把三枝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必须有一端对齐,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可是有时候碰到像这样的情况怎么比呢?(出示课本“三只小兔比高矮”的挂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事物比长短或比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的比较方法。随后又引出,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一端对齐后再比较的特殊情况:领奖台上小兔高矮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的方法。)

    四、 应用知识、开展探索

    师:三只小兔比高矮,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师:那该怎样比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吗?

    (学生讨论交流,再反馈)

    师:同学们想了好多办法,真棒!老师在这张图上画了一些格子,不知道这些格子能不能帮上你的忙?(出示第二张挂图)我们看,大白兔的后面,有一格一格的格子,请大家边看边想一想,可以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谁最高谁最矮?

    (讨论交流,再反馈)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案例

    今天,我要裂扒和大家一起研讨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小树有多少棵》。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口算乘除法,主要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本单元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小树有多少棵”和“需要多少钱”两个情景活动之中;第二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参观科技馆”和“植树”两个情景活动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课时安排是8-9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加上新教

    材图文并茂,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爱做,敢

    说,使学生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

    学生在计算方面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和猛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是:如何发现规律,理解乘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法。

    五、教学设计

    (一)创境激趣 明晰目标

    1、创境激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上课一开始我们想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园林工人都要准备很多树苗去植树呢!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等待要栽种的小树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呢?这时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唤源桥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2、明晰目标。以往每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都由学生自己提出,因此本节课也采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目标:(1)看图找出数学信息,(2)提出数学问题。(3)解决数学问题(4)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图后学生会找出:一共有3捆小树,每捆有20棵这些数学信息。学生也会提出 “一共有多少棵小树?”这样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具备解读情境中所隐含意思的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学会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引导探究 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含义,再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②、因为2×3=6,因此20×3=60

    ③、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60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为了体现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利用多媒体出示:4捆一共有多棵?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延伸探究

    1、拓展练习3×25×46×7

    30×2 50×4 6×70

    300×2500×4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积也随着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或整百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立性。)

    3、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归纳总结: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_________摘抄自网络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1.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首先,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然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是干什么的。

    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扰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

    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纯卖架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6.反复斟缓裤迹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