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活动有哪些

  • 数学
  • 2023-04-20
目录
  • 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板书
  • 二年级上册数学最后一课教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活动有哪些

  • 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板书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桥碧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物指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罩消配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3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花费剩余(或补上)

    ()元()元()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答丛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清厅樱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伏雹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一位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

    我长高了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复习和整理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

    看一看摆一摆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1,例1,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活动有哪些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枯缓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没轮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哪纤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