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 数学
  • 2023-06-01
目录
  •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

    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和教学水平,教师通常都会编写教案。那么一篇优秀的教案都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

    《完璧归赵》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3、交流: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

    2、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

    (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

    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解决。

    3、教师适当组织全班讨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用一二个词语评价蔺相如,并简单理由

    七、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

    (1)补充完整。

    (2)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词语中所填入的字词的意思。

    (3)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

    八、作业:

    课外阅读《渑池会》、《将相和》。

    篇二: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

    《美丽的鹿角》

    教学目标:

    1、认识称、禁、撒、挣、等9个生字,学写鹿、赏、匀等13个生字。

    2、能通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根据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寓言,完成预习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言,感悟文本

    1、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出示句子:“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1)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鹿觉得自己的鹿角很美?——理解“精美别致”。

    (2)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3)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指导读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赞美、自鸣得意的语气。)

    2、小鹿怎么样评价自己的腿?

    出示句子:“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2)你从小鹿的哪些表情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有目的地展开阅读,从而使阅读更加有效。】

    二、研读心情,体味变化

    1.是什么事让鹿改变了对自己角和腿的看法呢?

    2、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3、运用语气词进行想像说话。(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1)当鹿灵巧地把狮子远远地甩在后面时,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了:“(),()!”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2)正在这时候,糟糕,美丽的鹿角被树枝挂住了!凶猛的狮子一看,机会来了:“(),()!”

    (3)小鹿却吓得直冒冷汗:“(),()。”

    4、多危险啊,经历了狮口逃生的鹿深有感触地说——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5、这时,鹿又会对角和腿说些什么?

    鹿对角说:“你虽然美丽,但是()。”

    鹿对腿说:“你虽然(),但是()。”

    三、领悟寓意,升华主题

    1、师生交流:从寓言里悟出来的道理。

    2、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引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学习了本篇课文,知道了事物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一味欣赏长处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因为它的短处完全否定长处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拓展寓言故事《朋友与熊》。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据说,熊从来不吃。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5、教师总结:点明寓言的特点。

    篇三: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

    《荒芜的花园》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茵、仆、允、勿、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3、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体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引入课题

    1、(板书:花园)(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副美丽的图片,这是贝尔太太的一座花园,我请小朋友用一句话介绍一下这座花园。(学生说)

    2、教师小结:是啊,花园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是休息放松的好场所。可是有这样一个花园,却一片荒芜,(补充板书:荒芜)读题。

    看图,解释荒芜。

    3、读题释题:文中是怎样描述这“荒芜的花园”的。自由读课文。找句子。划线。

    出示句子:几年后,有人再往这所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块来读读句子,感受这花园荒凉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初读课文。究竟这花园为何会变成这番情景?请大家分节来读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通课文。齐读词语。

    2、师:谁时花园的主人?(贝尔太太)课文中还提到了谁呢?(年轻人、小孩子、老人……我们统称为游客),(板书:贝尔太太游客),他们与这座花园之间发生了什么关系?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尔太太、游客及花园的词语。解释词语。

    贝尔太太:生气孤独寂寞

    游客:毫无顾忌忘乎所以贪玩望而却步

    花园:又大又美杂草丛生毒蛇横?行荒芜

    三、细读文章,体会佳句

    1、贝尔太太的花园原本是如此美丽,以致于吸引了许多游客,让我们从书上看看他们的表现,先自己轻声读1-2节,再说一说。(出示填空)。

    出示:贝尔太太的花园又大又美,以致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来玩了。年轻人______,顽皮的小孩子______,悠闲的老人______,还有一些非常浪漫的人______。然而,贝尔太太却______。

    师;他们丝毫没有考虑到贝尔太太的感受。

    师:因为花园的美丽,人们毫无顾忌,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一切!然而这却使贝尔太太却觉得人们真是有点——忘乎所以

    2、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花园后来都变得杂草丛生,它荒芜了,这里面有一个原因,请大家自己轻声地把课文当中描写荒芜的原因的段落轻声、快速读一遍,开始!

    师:读完之后,谁能够给我介绍一下原因?(读完一篇文章再用自己的话,那么这篇文章里的话就变成自己的话了。当你积累下越来越多这样的话,那你就会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了。)

    生:贝尔太太写了块牌子: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

    生:贝尔太太让仆人换了一块新牌子: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第一块牌子毫无效果,就如同在很多花园里都会写:保护绿化人人有责。很多人都毫无顾忌。后来,贝尔太太用这种方法威胁大家,大家相信了贝尔太太的话,就对这所花园望而却步了,于是再也没有人光临这所花园了,所以荒芜了。

    3、几年前,看看自己美丽的大花园和快乐的忘乎所以的游客,贝尔太太心里会怎么想呢?几年后,面对荒芜的花园,她又会说些什么呢?

    完成练习:

    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

    生:他们总是来玩,把我的花园都踩得不知道像什么了。(贝尔太太多自私阿,她只知道自己拥有美丽的花园,却不允许其他人来玩。)(真是一位想象丰富的小朋友)(你的想象真丰富,大家需要向他学习)

    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

    生:如果当初我允许他们进来玩,那该多好啊。(恩,他知道后悔了。)

    生:如果我也能够把美丽的花园分他们一点,那花园就不会荒芜了。(是啊,如果贝尔太太当初能这么想就好了。)

    4、几年后,偶尔有人再往那所昔日充满快乐的花园去时,却发现——,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荒芜”的仅仅是贝尔太太的花园吗?

    师小结,再读课题: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她的内心空荡荡的,犹如一座——荒芜的花园。

    5、同学们,如果我把每个人的心灵比作一座花园,当你的心灵充满了自私这种不好的品性的时候,你的心灵,这心灵的花园就会变得杂草丛生,是不是?所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需要什么来滋润它?

    6、一起来看课文中的句子: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如果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分享,充满了感恩,充满了友爱,充满了大方,充满了善良,这些好的品质,那么我们就一定很快乐,带着这样的体会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小节,预备,齐!

    7、学习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话要跟贝尔太太说吗?

    四、总结

    和大家一起分享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那么一份快乐就会变成千千万万份快乐,那么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四: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着“世界是大家的、各国人民是一家”这一主题选入了三篇讲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学习园地本组围绕着,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篇篇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意。

    《太阳是大家的》以此为题,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一面五星红旗》蕴含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课文中的我尊重、热爱国旗的表现,换来他人对“我”的尊重。

    《卖木雕的少年》本文通过写“我”在非洲南部想买一个木雕,但因为过重无法购买,卖木雕的少年看“我”是中国人,特意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而且不收钱的事,歌颂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会写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世界人民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各国人民之间要相互关爱,世界才会更和平、稳定、发展。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各国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世界和平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单元教学时间】

    《太阳是大家的》2课时。

    《一面五星红旗》2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2课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篇五: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

    《蝙蝠和雷达》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鹏博士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篇六: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篇一】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

    2、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

    4、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灯片,与诗歌相协调的音乐带一盒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板书)

    二、解题知人,感受美

    出示灯片,观察图画,画了什么?

    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

    三、逐句解释,理解美

    1、范读全诗

    2、学生试读,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生释词

    4、析句

    第一、二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分别表现了整棵树与树枝的什么特点?诗人看到这么细嫩的柳叶,是怎么想的?把“三月春风”比作什么?

    5、请学生这首诗的意思。

    四、赏境诵读,抒发美。

    1、教师诵读,配上音乐。

    2、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五、小结学法

    六、布置作业:

    (1)抄古诗试背

    (2)选择学校中一种植物试作诗一首

    简评:

    【篇二】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世游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情境教学法、引首晌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营造情境,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表演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表演唱《表情歌》,体验情绪的变化:快乐——着急――兴奋――难过——幸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搜芹销。在这里我设计了“点数”的情境:“谁的爸爸妈妈给你过了生日?有的请举手。”同学们纷纷举手。我接着煽情:“我要点数了。1,2,3……10。哇这么多,第一组10个,第二组11,12……21个,……那么第四组呢?”同学们兴奋极了,手举的高高的,生怕少数了自己,仿佛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主人公。接着我又问,那么又有谁知道爸妈的生日呢?只有三、五个同学举手。其他同学低下了头。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同学们的情感得到了抒发,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首先,我推荐孩子们阅读《游子吟》及《弟子规》中《孝感动帝》、《黄香温席》等故事,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又布置了小作文《妈妈的爱》。

    四、说板书

    【篇三】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文章的字数不多,却把满池荷花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题材,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教材。这节课我力图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

    本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根据拟定的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教学难点是: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图文对照法;本文利用课文插图和《荷花》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2、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3、以读代讲法。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四、说教学过程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设计《荷花》一课导入时,选用了猜迷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后用词语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被激发,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二)自主探究,寻找美

    本文语言优美,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初读课文,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诵读,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体验美

    学生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些疑惑。在学生汇报交流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时,教师可随机出示图片或,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此环节,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使教学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如在教学描写荷叶的句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理解,有感情朗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并教给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这一学习方法。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谁来演一演?“冒”字用得好在哪里?紧接着又抓住“冒”字,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朗读。

    又如,教学描写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时可分三步走: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

    (2)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它的美?”

    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比读、评读、表演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诵读,释放美

    在第二段体验美的基础上,第三、四段使美感进一步深化。教师深情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学生饱含激情,接读第三段。然后,让学生想象,除了文中写到的三种姿势,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在理解“一大幅活的画”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像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体会了一池荷花的动态美,并在表达中抒发了美,释放了美。

    以此为契机,教师配乐范读第四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学生想象说一说,似乎听见蜻蜓和小鱼对“我”说了什么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时,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朗读这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成了荷花,并为自己的美所陶醉。

    (五)整体回顾,欣赏美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在这一环节,教师告诉学生,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美荷花的诗篇,接着,伴随一首优美的民族音乐,教师出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配图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深情朗诵。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满池荷花,让学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感受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练习

    1、看课外书或上网查找有关荷花的古诗。

    2、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贴画和一个“美”字组成,让荷花的美再现在学生面前。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一)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隐备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轿野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灶帆毁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

    5、画杨桃

    附:

    【词语解释】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审视—审察 半晌—半天 教诲—教导

    反义词: 和颜悦色—疾言厉色 熟悉—陌生

    【难句解析】

    1.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这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

    2.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四句话可分成两层意思。前两句用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告诉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么做。这四句话句句讲的是画画,但道理不仅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自己做事或者看问题,不能想当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就是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二)

    一、谈话激趣,揭题启读

    师:你们喜欢画画吗?平常画画的时候,老师一般会怎么要求你们啊?(指名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画画的事情。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23、画杨桃。(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1.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文,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来读课文。第一遍读,大家比一比,谁读得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的过程中,遇到有生字词,用方框框出来,读到难读的地方,千万别放过,可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明白了吗?现在开始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走到学生当中,个别指导,了解学情,捕捉三位读书典型:读得最有表情的一位,读书时习惯最好、姿势最正确的一位,最后读完的一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朗朗,老师听得都陶醉了!现在,老师要请三个同学站起来。第一位──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他(她)站起来吗?因为他(她)刚才读得最投入,表情都读出来了!第二位──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他(她)站起来吗?因为他(她)刚才读书时的姿势最端正,习惯很好!第三位──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他(她)站起来吗?因为大家都读完了,他(她)还在读。读书速度有快有慢很正常,但通常情况下,别人都读完了,没读完的同学也会跟着停下不读。他(她)不是这样的。这是很认真,很实事求是的一种学习态度,老师很欣赏!)

    2.师:在课堂上,能够站起来,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现在看到黑板左边老师板书的这几个生字新词,谁能站起来,走上讲台,当当老师领着大家读?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教师随机指导读准“叮”“审”“晌”等的字音。

    3.师:现在请大家拿起笔,给课文标小节号,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19)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课文从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直接讲了画杨桃这件事情的经过。(2—18)那么剩下的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和画杨桃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三、深入研读,体悟事理

    1.指名读抄写在黑板上的课文最后一段话。师: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教师的处理引导:

    A.“教诲”是什么意思?师:能不能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什么词语?(教育、教导)“教诲”就是“教育、教导”的意思,“诲”这个字的意思和“教”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教育、教导”的意思。

    B.“一生受用”是什么意思?师: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中“他们”指谁?(老师、父亲)“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是什么意思,谁理解了吗?(他们的教导对我一生都有作用,都有好处)

    师:这段话没有直接写画杨桃这件事情,却是作者对这件事情的一个评论,点明了这件事情对我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学习课文,就善于要抓住这样的带有评论和总结性的关键语段去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2.师:父亲是对我的教诲是什么?课文哪里写了?(第一自然段)谁愿意站起来,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他(她)读得怎样?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父亲对我说的那些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叮嘱)是啊,不是一般地,而是“叮嘱”。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叮嘱”的语气来。(指名读,从读的语气上作评价;师范读这一句,然后全体齐读。)现在,大家读明白了“叮嘱”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再三嘱咐,再三交代别人应该怎么做)父亲叮嘱我什么呢,能概括地讲吗?(指名说,板书: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师:第一自然段也没有直接写画杨桃这件事情,但通过这段话,却引出了画杨桃这件事情。结尾一段说“这位老师讲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这里“老师讲的话”(在黑板上“老师讲的话”下面划横线)具体指的是什么话呢?让我们进一步走进画杨桃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去发现吧。

    师:作者在记叙画杨桃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家发现没有,语言表达上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什么?(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谁和谁的对话?(老师和同学)。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2—18自然段),老师读叙述性的话,女同学读老师说的话,男同学读同学们说的话。看大家能不能分清楚。

    分角色朗读。

    师:刚才的朗读,我们把文中的对话的角色弄清楚了。谁能用简洁的话说一说,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概述:“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开始都笑了。老师让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看,大家发现杨桃原来是像五角星的。老师教育我们不要忙着笑别人,先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看到是什么就应该画成什么样。)

    进一步点拨引导,加深理解体会:

    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因为“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看到的杨桃像个五角星。“我”按照父亲的叮嘱,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师:“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画得很准确。“我”把作业交上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自信、愉快、希望得到表扬)

    师:可是结果呢?(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同学们笑什么?为什么笑?(因为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认为我画错了,画走了样。)

    师:同学们这样笑“我”,如果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难过、伤心、气愤……)

    师: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的时候,有一个人没有笑,是谁?(老师)是啊,老师不但没有笑,而且做出了一个同学们都没有想到的举动,是什么?(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去“审视”。)“审视”是什么意思?(很认真地看,很专心地观察)谁来学学老师的样子“审视”一下,很遗憾没有杨桃,就“审视”老师手中这本书(老师持书站立于讲台上,指名1—2位同学到前排靠边的位置上“审视”)。

    师:经过一番审视,老师又露出了一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表情,是怎样的表情?找到这句话了吗?(指名读)。同学们都笑了,老师为什么这么严肃呢?(因为老师发现“我”画得对,画得准确,同学们取笑“我”是不应该的。)

    师:“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同学们怎么回答的?(“好──笑!”)你注意到课文写同学们这个回答的时候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和一个感叹号)怎么读好这两个标点符号呢?(师生一对一角色对话练习朗读。随机引导认识破折号的用法:表示声音拖长,同学们拖着声音笑“我”。)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有个词语──“半晌”,是什么意思?(好一会儿)老师好一会儿都怎么样?(神情严肃,没有说话)那这“半晌”老师可能在想什么呢?联系下文思考思考。(老师在想,怎么让同学们知道“我”并没有画走样,不应该取笑“我”。)

    师:于是,老师又做出了第二同学们意想不到的举动,是什么?(请笑的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结果这几个同学看明白了什么?(杨桃真的像五角星,“我”没有画错,他们取笑“我”是不应该的)这个时候,这些同学心里会觉得怎样?(不好意思,很难为情)我们分角色来体会一下文中的对话。我是老师,谁愿意做同学?

    师生一对一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师:“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生:“不……像。”师:那么,像什么呢?生:“像……五……五角星。”(随机引导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师: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这位老师可以严厉地批评取笑别人的那几位同学了,可是,老师又显露出了第二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神情,是怎样的神情?(和颜悦色)“和颜悦色”是怎样的神情?谁能学一学这样的神情?(指名学)谁能“和颜悦色”地来读一读老师说的那番话?(指名读,关注读时是不是带着“和颜悦色”的表情)。

    师:现在,请大家看到黑板,你知道课文最后这段话中“老师的话”具体是指哪些话了吗?(指最后“和颜悦色”地说的这些话)

    师:对,就是这番话。现在,我就是那位老师,那么你们是谁呢?(同学们)对,你就是文中的同学们,你可以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也可以把自己当成文中曾经笑“我”的同学,我现在要和颜悦色地对你们说一番话,你们认真听,认真想。等下听完了,如果你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有话要对老师说,就说明你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领悟。

    教师角色背读,学生倾听。听后组织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同学的角色,交流体会。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明白文中这位教师所教育的道理,体会文中这位教师善待学生的品质。

    师:老师的这番话,仅仅是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画画吗?你觉得还暗暗地在告诉同学们什么?(讨论,交流,明确:不只是在教同学们怎么画画,更是在教同学们也包括我们在内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事。随机板书:实事求是、善待他人)

    师:是啊,作者深深地明白了这一点。请大家再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吧!(学生齐读)也希望这位父亲和这位老师的教诲,能使我们一生受用!

    四、拓展练习: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写出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 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

    老师 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一生受用

    要实事求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