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一年级数学书下册内容,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

  • 数学
  • 2023-06-12
目录
  • 一年级数学书下册57页答案
  • 一年级下数学教材电子版
  • 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
  • 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
  • 一年级数学书下册内容电子版

  • 一年级数学书下册57页答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小精灵带来一张藏宝图引出“百数表”

    二、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规律。

    1、观察百数表,找规律。

    出示41页百数表第一、二行所给的数,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按照这个顺序,你能填出它们之间的数吗?

    依次出示两支特殊的数队伍(两个斜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剩下的数你能填出来吗?(学生按一定顺序把百数表填完整)。

    2、涂色,找规律。

    (1)完成41页例4(1)的涂色活动。并交流涂色中发现的规律。

    (2)你还发现哪些新的规律了吗?

    自己观察,想一想。

    和同桌或前后桌小朋友说一说。

    全班交流。

    3、课堂小结。

    三、依据规律,拓展提升。

    1、给数找家:

    (1)34和56

    (2)78和45

    2、完成41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位数,100是()位数,82是()位数。

    (2)、28的8在()位上,表示()个();2在()位上,表示()个()。

    (3)、36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99里有()个十和()个一,它后面是()。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37 69、70、()、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

    15○20 11○9 8○8

    (2)在66、25、9、89、75、100这些数中,最小的是(),的是()。

    生回答后,问:“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哪个数最小,哪个数?”引导学生说出一位数比两位数小,两位数比三位数小,最终得出:位数多的数较大。

    3、即时练习。

    4、如果都是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两位数,我们请两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抽取卡片,看看哪组抽取的卡片上的数更大。

    开始游戏。

    在游戏中使学生明白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2、小结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都是两位数,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个位。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再指名学生是怎么比的。

    2、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四、拓展题。

    1、连线。(课件)

    2、填上合适的数。

    26□7 100>3□ 58<5□ 78<□2

    3、你知道我是谁吗?(课件)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4

    一。独立填写。

    数学游戏

    课题阅览室第二课时备课人

    教学

    二、数字游戏:

    1、课题跳绳

    教学

    2、出示图片:

    小松鼠捡了一大篮子松果,它吃了25个,篮子里还剩17个,谁知道小松鼠原来有几个松果?25+17=42(个)

    3、告别了小松鼠,来到湖边,湖里的荷花粉红粉红的,一只只蜻蜓在空中飞舞,它们在找自己最喜欢的花朵,咱们帮它们找一找。独立连线P64看图连线。

    4、快来看那边,大象妈妈正在考小象呢?

    小象:我今年3岁。象妈妈:你出生时我29岁。

    你们知道象妈妈今年多少岁吗?29+3=32(岁)

    5、看那只淘气的小猴在干什么?给小鹿量身高。

    小花:92厘米小点:73厘米小黄:比小花矮,比小点高

    小黄可能多高?请选择:(56厘米73厘米80厘米95厘米)

    6、几只笨熊想玩跷跷板,快来算一算,算好后帮它们把跷跷板画好。

    7、数学活动:

    淘气哥哥拿着20元钱去买玩具,他可以买什么?

    出示图片:玩具枪:11元玩具汽车:21元洋娃娃:18元

    玩具熊:13元拼图:7元积木:9元球:5元

    小组讨论:有几种买法,每种买法花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8、数学游戏:

    猜猜我是多少?

    (1)我比38大17。 38+17=55

    (2)我减13就是60。 60+13=73

    (3)我加上20就是52。52-20=32

    三、把得数排队:

    68+17 94-48 62-18

    82-35 38+25 49+27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23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和用数学进行一番回顾与,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发展个性,概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归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和复习。

    板书:和复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1、口算:

    我们先进行口算练习,开火车回答。哪列火车来开呢?(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共15道算式)。

    提问:这道题(15-9)你是怎么口算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2、初步感知规律:

    ⑴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口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把这15道口算算式卡片排成两行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可以按什么规律来给这些算式排排队呢?(先独立思考,后小组组织讨论)

    ⑵第一行算式的被减数都一样,可以按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第二行算式的减数都一样,可以按被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给15个算式排排队。请小组长拿出黑色的袋子放在桌上,里面装的就是这15个算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组长的安排,有的找算式,有的贴,分工合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最好,排得又对又快。

    ⑶学生动手操作。

    ⑷小组展示,并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⑸:同学们真厉害,经过你们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这么多种排法,真了不起。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有21道算式,为了排列起来比较直观,我们先按照这种排法(③)来排

    学生排法中:

    ①排成两行的;

    ②差相等的;

    ③排成倒“7”字型的。你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很快地排列出来吗?好,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整齐。是这种排法的小组,就讨论一下,接下去怎么排?

    3、运用规律,完成表格:

    ⑴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排的这一行一列有什么规律呢?

    ⑵接下来该排哪个算式呢?(师指11-8下面那一格)。请小组长拿出第二个袋子,里面装的是其余的21道算式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规律继续排下去。看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快又整齐。

    ⑶学生动手操作。

    4、,引导学生说出“20以内减法表”的规律。

    ⑴竖着看,算式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⑵横着看,又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⑶除了这些,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怎么知道斜着看,差都一样?

    ⑷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计算的时候做到又对又快。

    三、应用规律,完成练习。

    1、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相同的所有算式。

    2、学生自由选择,想写差是几的算式就写差是几的算式(要求:差是相同的所有算式)。

    3、课件出示游戏:摘苹果

    开放性计算练习:13-()=613-()=11-214-()=()-()13-()〈616-()〈7

    四、布置作业:练习五1——3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6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教材设计的学习活动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

    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

    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

    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

    (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4)齐读图形名称。

    (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

    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一年级下数学教材电子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1】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数学书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以“风车”“金鱼”为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及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并引导学生比较与优化方法,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十几减8、7、6”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7、6”。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7、6”的计算算理

    教学用具: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图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1) 16-6-2=() 13-3-4=()

    (2)10-8+4=() 10-7+7=()

    (3)8+()=12 7+()=13

    2、出示花朵图。

    问:1)从12朵花里拿走9朵,你想怎么拿?为什么?

    2)还剩多少朵?

    (设计理念:1、让学生会计算拆数,为十几减8、7、6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准备。2、让学生再次加深破十和连减的算理,让学生有意识的明白计算的多样性,从而在讲8和7、6时,学生自然就会多样去想算法,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 新授十几减8(例2)

    出示例2主题图

    1、收集信息,回答问题

    1). 在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到前面边指边说吗?

    2).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 你能完整地这幅图的意思吗?

    4). 要求“还剩几个”你能解答吗?

    5).你是怎么算出答案出来的?把你的算法和同桌的小朋友

    说一说,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2. 自主探究、比较算理并优化

    1)让学生主动向全班汇报他的想法,师结合课件也可以适时引导生(见课件)

    2)让生自己:哪种方法更好?你更喜欢哪种?

    3)师小结:破十法、连减法和想加算减法,都有他的优势,小朋友觉得哪种方法更快就用哪种。

    4)挑一种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运用新知,自主练习(书第13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

    问题: (1)结果是多少?

    (2)为什么这么圈?

    2)做一做第2题

    问题: 1)边算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照样子再出三组题吗?说给同桌听一听

    3)做一做第3题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 新授十几减7、6

    出示主题图例3。

    1、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1). 根据图意,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2). 谁来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3). 你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式解答吗?

    4)你是怎么计算的?

    2、自主探究、迁移类推

    1)小组内先自由讨论算法

    2)交流汇报本组的算法,并说你是怎么想的

    3)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引导学生用十几减8的方法整理出大概以下算法:(见课件)

    (设计理念: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家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3.运用新知,自主练习(书第14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

    你能完整地这幅图的意思吗?

    你是怎么算的?

    2)做一做第2题

    问题:边算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做一做第3题

    你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与作业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书第15页练习三第1至4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15第4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6页的第7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教师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漏写。

    2.完成P16页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6页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P16页的第6题。教师准备好两套不同颜色的卡片,一套写上14—8、12—5、12—4、16—9、15—8、11—3、14—9、14—8、13—6、13—8等算式卡片;一套写上5、6、7、8等数字卡片。开始“找朋友”游戏。

    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指定一名手拿数字卡片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比如:5。这名学生手举卡片问全班学生:“5,5,你的朋友在哪里?”下面拿“14—9”、“13—8”卡片的学生接着说:“5的朋友在这里。”边说,边跑上讲台,站在拿5卡片的学生的两旁,再齐问台下的学生:“我们算得对吗?”全班学生齐答:“对、对、对。”紧接着热烈鼓掌。

    其余各题也按上法进行。

    四、板书设计: 十几减8、7、6练习课

    14 - 8 = 6 12 - 5 = 7

    4 10

    2 10

    2 5

    16 - 9 = 7 13 - 8 = 5

    6 10

    3 10

    课后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3】

    教学内容: 十几减8、7、6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出示口算:

    8+57+8 7+66+85+7 5+913-916-918-9 15-9 17-914-9 13+7 12-8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鱼缸内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

    2、同学们发现左边小猫嘴边有“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同时右边小猫嘴边也有“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就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的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老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我们发现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方法比较简便。

    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5篇

    在数学课中,老师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篇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组织比赛》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分类、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进而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与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相关的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依据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可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激趣法、鼓励探索、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我把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活动,并以奖奖品的形式激励学生,同时也为课堂的练习作铺垫。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安排了以下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让学生乐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先播放一段动物奔跑的:“这些动物跑得真快,它们想去哪呢?哦,原来在大森林里狮子大王组织动物们进行运动比赛,动物们都赶去参加!你们也想去看看吗?”我顺势引出课题:组织比赛(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我们班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改为“组织动物比赛”,这样,学习的知识更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具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统计知识的欲望。】

    (二)参与操作,体验过程。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数一数,填一填——收集整理数据。 沿着新课导入所创设的动物组织比赛的情境:“动物们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跑步,也有的喜欢拍球!哎,狮子大王可头疼了!到底组织什么比赛呢?”我引导学生说出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动物最多就组织哪一项。我出示统计表,指导学生根据课件填写,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小动物有几只,就在下面的( )里填几。观察统计表,比较后得出喜欢拍球的小动物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并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活动二:数一数,涂一涂——认识条形统计图。 这时,我说:“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让狮子大王一眼就看出喜欢什么比赛的动物最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注意力又一下子集中起来。我接着出示条形统计图,指出----“这是条形统计图”(板书),并让学生观察,并明确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我一边讲解一边根据统计表来示范完成条形统计图中的一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完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一眼就看出喜欢拍球比赛的动物最多,“狮子大王”就决定组织拍球比赛。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实现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的设计意图。】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分析条形统计图。 现代教育论认为,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数学中提出问题,在经历数学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技能的方式。 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想一想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再请学生“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在想一想、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探究习惯,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开展比赛,反馈深化。

    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对低年级儿童来说,适宜的方法是把问题情趣化,生活化。因此,我请孩子们进行拍球比赛,先提出这样的比赛规则,根据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学生通过拍球——数数——记录——完成统计表等学习活动,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手中的条形统计图。我根据条形统计图,宣布比赛的冠军。再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知识。】

    (四)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这一环节中我紧抓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巩固,加以拓展。

    1、体会生活中统计的广泛应用。 我让学生身边哪些问题要用统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我就地取材,进入下一个练习。

    2、统计课堂评价情况,应用提高。 “这节课哪个小组表现得呢?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奖品,完成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3、调查最爱看的动画片。 我让学生观察“最爱看的动画片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对统计的认识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五)互动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总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总结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一位数学教学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所以,我继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请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课本第85页的条形统计图。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重点,又击破难点。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我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篇3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并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 )。95里面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81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梳理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桃?

    (2)一共有34个桃,去掉框里的30个,还剩多少个桃?

    3、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 = 34-30=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4-30呢?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根据看图,数出来的;用小棒摆出来的;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4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是4 。

    4、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适当补充。

    5、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子,在每一个算式中每个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子。在加法算式30+4 =34中,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34-30=4,减好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

    (3)指名说出算式4+30=34,34-4 =30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 “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每道算式表达什么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 =63你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是怎样想的,集体核对结果。

    4、“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了解“相邻数”是什么意思,再写数交流。

    6、“想想做做”第6、7题。

    先每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再自己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并是怎样想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会利用“>”“<”和“=”来描述长度和个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和“=”这三种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

    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

    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

    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二、新授

    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

    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爱心专心

    谁来说?(多请几个)

    练一练

    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

    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

    B:名称

    C:解释形状

    D:说图意

    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确实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大于号,谁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大于号?

    一起书空大于号。

    4.请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大于小于看左边,尖头小小是小于,开口大大是大于。

    5.练一练:同桌合作摆学具,并写一写。

    编一编,说一说

    出示学具:○○●●● 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编个故事吗?

    (左边有2块巧克力,右边有3块巧克力)

    2个单位的计算条比3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所以2小于3。

    三、巩固练习

    1.P18的第三题

    2.P18的第四题的左边3列(要求独立完成)

    3.比一比,赛一赛P18的第四题的右边3列

    4.在()里填数。

    用心爱心专心

    5>( ) 3<( ) 0=( ) 2>( ) ( )<4 ( )=1 ( )<3 ( )>3

    5.发散思维练习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四、总结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比较高矮,比较多少等。

    作业设计:练习册P11 习题集《比一比(2)》

    板书设计:

    小与等于大于

    < = >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苏教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

    10的加减法。在1982年的时候一年级也要学习数学,下册课本的内容为10的加减法,是非常简单的。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

    一年级数学书下册内容电子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1

    课题名称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百数图内的规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重难点

    本身内容与以往认知不同,要让学生初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难点分析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教学方法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4:百数表

    探索新知

    1.教师课件出示百数表2.引导学生观察填好的百数表,发现规律。(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整理)师:我们共同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2.发现规律。

    a.横着看: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依次变大。

    b.竖着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相同。

    c.从左上角斜着看: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从上往下逐渐变大。

    d.从右上角斜着看:从上往下,十位数字依次变大,个位数字依次减小

    e.谁还发现了什么?

    ①在一横行内,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

    ②在一竖行内,下面的数大于上面的数。

    ③下面的一行始终大于上面的一行数。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2.探究42与37的大小。

    ①42里面有4个十,2个一;37里面有3个十,7个一。

    上面两种方法都反映出42大于37。

    我们根据百数表比较的结果也是正确的。

    3.我们不用百数表该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看图得出:

    ①先比较它们的十位,十位大的数则这个数大。

    ②十位相等,比较它们的个位,个位大的则这个数大。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比一比,三种颜色的球中,谁多谁少?

    温馨提示:

    比较两种颜色球的多少,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两个数相差大,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两个数相差小,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

    2.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58>15红球比蓝球多得多或蓝球比红球少得多。

    58>10红球比黄球多得多或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四、小结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2

    教学目标

    能根据100以内两个数的比较大小,能正确运用“ 〉、〈或=”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重点分析

    100以内数是一年级学生刚刚才认识的,两位数比大小有十位相同和十位不相同两种情况,较为有难度。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两位数比大小有十位相同和十位不相同两种情况,较为有难度。

    教学方法

    1举例说明法

    2引导学生观察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旧知

    给数字宝宝找房子.出示数字2 38 46 5 63 9 68 100

    第一个房子是一位数的房子,第二个房子是两位数的房子,第三个房子是三位数的房子。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今天一大早,小松鼠和小白兔出去采蘑菇,采着满满的一篮子蘑菇回来,小松鼠兔采了46个蘑菇,小白兔采了38个蘑菇,同学们,你们谁采的多呢?为什么呢?

    1利用小木棒比较46和38的大小。

    用小木棒摆一摆:46由4捆小木棒和6根小木棒

    38由3捆小木棒和8根小木棒

    左边是46,右边是38,谁来这两个数谁大谁小,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呢?(板书:><=)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交流,讨论再汇报。

    (1)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6在38的后面,所以46>38。

    (2)根据数的组成比较大小。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38是由3个十和8个一组成,所以46>38。

    2.利用计数器比较大小。

    (1)在两个计数器上分别拨出53和56

    (2)比较53和56的大小,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方法一:根据数的顺序来比,53在56的前面,所以53<56。

    方法二:53和56的十位上都是5,表示有5个十,所以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上的数,53的个位上是3,56的个位上是6,所以53<56。

    (3)训练比较大小。

    35○39 46○48 63○69

    3.再次观察42>37和23<25这两组数,归纳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点拨及小结。

    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25○23

    86○89

    99○99

    谁大?

    小结

    1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2都是两位数时,先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

    3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再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3

    难点名称

    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根据按行数、列数确定一个数的位置。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发现百数表中简单的规律。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

    2.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的一些特性,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看!它们来了。读一读,打个招呼吧!哇!太乱了。没关系,那就请它们先排好队,再和我们见面,好吗?为了让它们排得更整齐,教师为它们准备好了各自的房间。现在就欢迎它们入场吧!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2.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排列规律。

    (1)第一支数队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排得很整齐。请它们住进从上数的第一行吧!我们一起读一读,请它们入住。(1 、2 、3 、4 、5、 6、7、 8、9 、10)

    (2)又来了一支数队伍,它们应该住在哪儿?就让他们入住第二行吧!(11、12 、13、 14、15、16、17、18、19、 20)

    (3)瞧!瞧!这里来了一支特殊队伍。(11、22、33、44、55、)这支数队伍的下一个数是几?你猜到了吗?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66、77、88、99)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都一样,但是它们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

    (4)咦?又来了另一支数队伍。(10、19、28、37、46、55、)这支数队伍的下一个数是几?再下一个呢?(64、73、82、91)

    原来,这些数队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下面我们就按这些顺序,请其它的数朋友也住进它们的家吧!

    全部都住满了,这儿一共有100个数呢!它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

    (5)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横着观察。先请从上数的第四行数出队。请小朋友们读一读,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31、32、33、34、35、36、37、38、39、40)横着看,它们的十位上的'数字都是3(40除外),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1.其它行也是这样排列的吗?小朋友们赶快找一找。

    (6)竖着看,请从左数第三排出队,(3、13、23、33、43、53、63、73、83、93)它们的个位数上的数字相同,下面一个数总比上面一个数多10。其它列也是这样吗?小朋友们赶快找一找。

    小结:百数表中无论是横着、竖着,还是斜着的数队伍的排列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所以看起来都很整齐。

    3.为数找家,构建数之间的关系。

    这么整齐的队伍刚排好,有些淘气的数就出去玩了,只留下这一行、一列数来站岗。但淘气的数回来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1)35的家在哪里?

    找到十位是3的这一行,再找到个位是5这一列,相交的地方就是35的家。35这个数感谢你,也感谢站岗的小士兵,帮它们很快找的了自己的家。

    (2)53也有5和3,为什么不能住在一起呢?

    35和53虽然都有5和3,但它们所在的数位不一样,所以不能住在一起。看来,为数找家,一定要看清十位和个位上的数。

    因为有这些站岗的数,大家很快就为35和53找到了家。现在,留下来站岗的数也出去玩了。只利用35和53你还能为其他的数找到家吗?

    (3)怎么给46找到家呢?

    (4)现在你能很快为67找到家吗?还有90呢?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听说我们班小朋友这么能干,又有一位数朋友赶来了,想知道是谁吗?一位神奇的摄影师为百数表拍了一张照片,正好照到了这位数朋友。请大家看

    (1)为数和数组找家

    你能猜猜这张照片中那些数朋友还没回来吗?

    只要把握了百数表中数朋友的排列顺序,就能很快找出藏起来的数朋友,真方便!为了奖励大家,摄影师又拍了一张照片。你们看

    听说摄影师现在在拍照,数朋友都回来了,可是数太多了,不好拍。摄影师要求它们变队形后才能拍照。你们能帮它们变变队形吗?现在只要大家喊出“一二变”.

    (2)引入数轴

    你们能在上面为51-59这些数找出它们的家吗?

    都是数,为什么50离60那么远,离51那么近?两个数相差得越多,就离得越远;相差的越少,就离得越近。

    (3)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们能在上面为67找到家吗?

    小结

    希望今后小朋友们能认识到更多的数朋友!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掌握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加深“位值制”的认识、理解。

    2、培养知识迁移与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计数器2个

    3、计数棒100根

    4、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温旧知新

    1、教师讲小故事:猴哥和猪八戒争辩30和3谁多?

    2、我知道:

    (1)2是2个(一),20是2个(十)。

    (2)44左边的4表示(4个十),右边的4表示(4个一)。

    (4)我能在里填上>、<或=。

    45 1414 220

    1020 818 1920

    3、我知道:

    (1)两位数比一位数大。

    (2)按顺序从1-20,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二、探究新知(提示课题)

    1、芳芳和平平跳绳比赛,平平跳了42下,芳芳跳了37下,谁跳得多?

    (1)讨论、汇报:42>37

    (2)质疑:为什么?

    ①摆一摆:

    ②数的组成: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

    37里面有(3)个十和(7)个一。

    4个十比3个十多。

    (3)归纳: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4)摆一摆,比一比(卡片学具)

    3040 4535 8736 5775

    2、佳弟和于雅在一次口算比赛中,佳弟得了25分,于雅得了23分,谁得的分数高?

    (1)请两位同学在计数器上拔珠

    (2)两个计数器上的珠子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十位上一样,个位上不一样。

    (3)归纳: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3、再现百数表

    (1)竖着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十位上的数越来越大)

    (2)横着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个位上的数越来越大)

    (3)你还知道了什么?(百数表里100最大,因为它是三位数)

    4、阅读课本P42例5

    三、巩固应用

    1、P42做一做第1题。

    2、P42做一做第2题。

    3、小游戏:数字对对碰,数字排排坐!

    93>87>75>64>55>50>48>33>25>23>15>9

    4、我会比

    2723 3330 4252

    6446 6688 99100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P44 、P45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5

    一、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以及“十”与“百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100以内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大小。

    四、所需媒体:

    计算器,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从30数到40,从36数到46。

    2、写出十位是7的所有数。(出示课件)

    3、比79多1的数是(),比79少1的数是()。

    4、7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二)新知

    1、师出示例5(看课件)请学生回答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

    老师引导如果没有图怎么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能不能有一个比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用计数器)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大,哪个数小?

    2、完成例5图下的提(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

    方法一:在数位顺序中23在25的前面,所有23<25

    方法二:他们十位都是2表示2个十。不能比较,再看个位。23的个位是3,25的个位是5所有23<25

    练习:出示课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