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数学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七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 数学
  • 2023-04-29
目录
  • 七年级数学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七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 初一数学重点知识点
  • 七年级重点知识点总结数学

  • 七年级数学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初一是打下知识基础的好时机,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打下牢固的学习基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3章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凯兄(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困孙举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汪碧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mì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solution)。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2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3.2 直线、射线、线段

    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3 角的度量

    1度=60分 1分=60秒 1周角=360度 1平角=180度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i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4-6章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对顶角(vertical angles)相等。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perpendicular)。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5.2 平行线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parallel)。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5.3 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和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ordered pair)。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7-10章

    第七章 三角形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三角形(triangle)具有稳定性。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度

    多边形(polygon)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

    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8.2 消元

    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用小于号或大于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inequality)。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solution set)。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linear inequality of one unknown)。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起来,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linear inequalities of one unknown)。

    第十章 实数

    10.1 平方根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rithmetic square root),2是根指数。

    a的算术平方根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square root) 。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extraction of square root)。

    10.2 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cube root)。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extraction of cube root)。

    10.3 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做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real number)。

    拓展阅读:怎样打好初一数学基础?

    一、细心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并且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老师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类型题目

    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老师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老师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老师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的建议是: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数学要考的知识点颂前有哪些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野散清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掘燃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 =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am)n=(a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a≠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即: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二、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十三、平方差公式

    1、(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

    2、平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

    (a+b)•(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容易计算。

    十四、完全平方公式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二)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平行线与相交线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二、余角与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互余和互补是指两角和为直角或两角和为平角,它们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角的位置无关。

    4、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5、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

    6、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证明两角相等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对顶角

    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对顶角的性质在今后的推理说明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证明两个角相等的依据及重要桥梁。

    5、对顶角是从位置上定义的,对顶角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四、垂线及其性质

    1、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2、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五、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8个角。

    2、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3、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4、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5、这三种角只与位置有关,与大小无关,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大小关系。

    六、六类角

    1、补角、余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六类角都是对两角来说的。

    2、余角、补角只有数量上的关系,与其位置无关。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有位置上的关系,与其数量无关。

    4、对顶角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

    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八、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具备互逆的特征,其关系如下:

    在应用时要正确区分积极向上的题设和结论。

    九、尺规作线段和角

    1、在几何里,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

    2、尺规作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图方法,通常叫基本作图。

    3、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

    (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4、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

    (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

    (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5、熟练掌握以下作图语言:

    (1)作射线××;

    (2)在射线上截取××=××;

    (3)在射线××上依次截取××=××=××;

    (4)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于点×;

    (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6)过点×和点×画直线××(或画射线××);

    (7)在∠×××的外部(或内部)画∠×××=∠×××;

    6、在作较复杂图形时,涉及基本作图的地方,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画线段××=××;

    (2)画∠×××=∠×××;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三)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

    (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

    二、表格

    1、表格是表达、反映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中获取信息、研究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首先要明确表格中所列的是哪两个量;

    (2)分清哪一个量为自变量,哪一个量为因变量;

    (3)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绘制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

    (1)列表时首先要确定各行、各列的栏目;

    (2)一般有两行,第一行表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

    (3)写出栏目名称,有时还根据问题内容写上单位;

    (4)在第一行列出自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第二行对应列出因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

    (5)一般情况下,自变量的取值从左到右应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便于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关系式

    1、用关系式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是用含有自变量(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数学式子(等式)叫做关系式。

    2、关系式的写法不同于方程,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求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式的途径:

    (1)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看作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并最终写成关系式的形式。

    (2)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根据图象写出与之对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关系式的应用:

    (1)利用关系式能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2)同样也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3)根据关系式求值的实质就是解一元一次方程(求自变量的值)或求代数式的值(求因变量的值)。

    四、图象

    1、图象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重要方法,其特点是非常直观、形象。

    2、图象能清楚地反映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3、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又称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又称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4、图象上的点:

    (1)对于某个具体图象上的点,过该点作横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自变量的取值;

    (2)过该点作纵轴的垂线,垂足的数据即为该点相应因变量的值。

    (3)由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因变量的值时,可在横轴上找到表示自变量的值的点,过这个点作横轴的垂线与图象交于某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纵轴上垂足所表示的数据即为因变量的相应值。

    (4)把以上作垂线的过程过来可由因变量的值求得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5、图象理解

    (1)理解图象上某一个点的意义,一要看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哪个变量;

    (2)看该点所对应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

    (3)从图象上还可以得到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趋势。

    五、速度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速度,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增加;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匀速行驶或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速度减小。

    六、路程图象

    1、弄清哪一条轴(通常是纵轴)表示路程,哪一条轴(通常是横轴)表示时间;

    2、准确读懂不同走向的线所表示的意义:

    (1)上升的线:从左向右呈上升状的线,其代表匀速远离起点(或已知定点);

    (2)水平的线:与水平轴(横轴)平行的线,其代表静止;

    (3)下降的线:从左向右呈下降状的线,其代表反向运动返回起点(或已知定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四)

    第四章三角形

    一、三角形概念

    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BC、AC,有时也用a,b,c来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c来表示;

    4、∠A、∠B、∠C为ΔABC的三个内角。

    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

    七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数学已成为许多国家及地区的教育范畴中的一部分。它应用于不同领域中,包括科学、工程、医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派悉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二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源汪(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由一维到二维的过渡,同时它又是学习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平面内的点与数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本节内容对以后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雹羡仔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多从实际情形出发,通过对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确定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三章 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6.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7.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0.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1.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2.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 条对角线。

    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几何部分的基础图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发现和探索其中的知识奥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情操和几何思维能力。

    第四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知识结构图

    二、知识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是 ax+by=c(a≠0,b≠0)。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7.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用符号“<”“>”“≤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6.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定理与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经历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不等式(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收集数据

    描述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本章要求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数学考试拿高分的窍门

    一、对照法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二、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三、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四、分类法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1.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和温故知新的毅力,被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题难住,就把它搁置,问题越来越多就积重难返了。

    2.不会的问题当即解决最好,解决的方法有查资料或者请教他人等;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知识点,要定期复习,复习时要思考有无更好的方法。

    3.学会一题多解,从各个方面来了解题目的含义,锻炼孩子的变式思维;要敢于创新,老师可在讲课过程中故意出错,让学生来思考,矫正,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知识点梳理归纳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大全

    ★初一数学的知识点梳理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初一数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之变量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初一数学重点知识点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学习,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不断练习与记忆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知识点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达出来,例如:x-1≤2的解集是x≤3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两点:一是定边界线;二是定方向。

    6.解不等式可遵循的一些同解原理

    (1)不等式F(x)< G(x)与不等式 G(x)>F(x)同解。

    (2)如果不等式F(x)< G(x)的定义域被解析式H(x)的定义域所包含,那么不等式 F(x)

    (3)如果不等式F(x)< G(x)的定义域被解析式H(x)的定义域所包含,并且H(x)>0,那么不等式F(x)H(x)G(x)同解。

    7.不等式的性质:

    (1)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2)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3)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则)

    (4)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5)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6)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7)如果x>y>0,m>n>0,那么xm>yn

    (8)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1.数据的整理:我们利用划记法整理数据,如下图所示,

    2.数据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如下图所示:

    3.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5.抽样调查分类: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源氏轿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6.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7.个体:组成总体的核局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8.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为了使样本能够正确反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质的;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随机化原则;样本的观察单位还要有足够的数量。又称“子样”。按照一定的抽样规则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

    9.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10.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也称次数。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即落在各类别(分组)中的数据个数。

    如有一组测量数据,数据的总个数N=148最小的测量值Xmin=0.03,的测量值Xmax=31.67,按组距为△x=3.000将148个数据分为11组,其中分布在15.05~18.05范围内的数据有26个,则称该数据组的频数为26.

    11.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试验,在这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n(A)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数。比值n(A)/n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并记为fn(A).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

    (1)当重复试验的次数n逐渐增大时,频率fn(A)呈现出稳定性,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事件A的概率.这种“频率稳定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计规律性。

    (2)频率不等同于概率.由伯努利大数定理,当n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频率fn(A)在一定意义下接近于概率P(A).频率公式:频数\总体数量=频率

    12.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初一数学方法技巧

    1.请概括的说一下学习的方法

    曰:“像做其他事一样,学习数学要研究方法。我为你们推荐的方法是:超前学习,展开联想,多做总结,找出合情合理。

    2.请谈谈超前学习的好处

    曰:“首先,超前学习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培养自学能力。经过超前学习,会发现自己能独立解决许多问题,对提高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其次,够消除对新知识的“隐患”。超前学习能够发现在现有的基础上,自己对新知识认识的不妥之处。相反地,若直接听别人说。似乎自己也能一开始就达到这种理解水平,实践证明,并非这样。

    再次,超前学习中的有些内容,当时不能透彻理解,但经过深思之后,即使搁置一边,大脑也会潜意识“加工”。当教师进度进行到这块内容时,我们做第二次理解,会深刻的多。

    最后,超前学习能提高听课质量。超前学习以后,我们发现新知识中的多数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只有少数地方需借助于别人。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即能将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放“这少数地方”的理解上,即“好钢用在刀刃上”。事实上,一节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并不太多。

    3.请谈谈联想与总结

    曰:联想与总结贯穿与学习过程中的始终。对每一知识的认识,必定要有认识基础。寻找认识基础的过程即是联想,而认识基础的是对以前知识的总结。以前总结的越简洁、清晰、合理,越容易联想。这样就可以把新知识熔进原来的知识结构中为以后的某次联想奠定基础。联想与总结在解题中特别有效。也许你以前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解题能力却很强,这说明你很聪明,你在不自觉中使用这种做法。如果你能很明确的认识这一点,你的能力会更强。

    4.那么我们怎样预习呢?

    曰:“先学习的目标:(1)知道知识产生的背景,弄清知识形成的过程。

    (2)或早或晚的知道知识的地位和作用:(3)总结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或说出认识问题使用了以前的什么规律)。

    再说具体的做法:(1)对概念的理解。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常要借助具体的东西加以理解。有时借助字面的含义:有时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有时借助图形……理解概念的境界是意会。一定要在理解概念上下一番苦功夫后再做题。

    (2)对公式定理的预习,公式定理是使用最多的“规律”的总结。如: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等。往往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及相当有用的解题规律。如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我们应当先自己推导公式或证明定理,若做不成再参考别人的做法。无论是自己完成的,还是看别人的,都要说出这样做是怎样想出来的。

    (3)对于例题及习题的处理见上面的(2)及下面的第五条。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大全

    ★初一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重点知识点总结数学

    很多同学蠢局在复习初一数学时找不到重点,因为没有做过的总结,导致复习效率不高。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槐档芦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铅带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3)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解(即公共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3)注意: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5.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对于一个应用题设出的未知数越多,列方程组可能容易一些,但解方程组可能比较麻烦,反之则难列易解

    (2)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时,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

    (3)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一个时,一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但总可以求出任何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或ax+b0,(a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空圈和实点.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整式的加减

    一、代数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里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整式

    1、单项式:

    (1)由数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1)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降幂排列。

    (2)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升幂排列。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图形的初步认识

    一、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3、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二、点和线

    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4、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

    三、角

    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2、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3、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4、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四、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五、余角和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等角的补角相等。

    4、等角的余角相等。

    六、相交线

    1、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注意:

    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3、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6、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7、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8、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七、平行线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拓展阅读:初一数学考试答题技巧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掌握选择题应试的基本方法:要抓住选择题的特点,充分地利用选择支提供的信息,决不能把所有的选择题都当作解答题来做。

    首先,看清试题的指导语,确认题型和要求。二是审查分析题干,确定选择的范围与对象,要注意分析题干的内涵与外延规定。三是辨析选项,排误选正。四是要正确标记和仔细核查。

    填空题答题技巧

    要求熟记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数据公式、原理,复习时要特别细心,注意记熟,做到临考前能准确无误、清晰回忆。

    对那些起关键作用的,或最容易混淆记错的概念、符号或图形要特别注意,因为考查的往往就是它们。如区间的端点开还是闭、定义域和值域要用区间或集合表示、单调区间误写成不等式或把两个单调区间取了并集等等。

    解答题答题技巧

    (1)仔细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考题要求。

    (2)规范表述。分清层次,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简约性、逻辑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3)给出结论。注意分类讨论的问题,最后要归纳结论。

    (4)讲求效率。合理有序的书写试卷和使用草稿纸,节省验算时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