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六上数学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工程应用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工程应用题类型 小学数学工程问题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工程类应用题
小学解应用题的方法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考试中最为综合的题型,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类考试题目,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解应用题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首先是审题,确定未知数
审题,理解题意。就是全面分析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特别要把牵涉到的一些概念术语弄清,如同向、相向、增加到、增加了等,并确立未知数。即用x表示所求的数量或有关的未知量。在小学阶段同学们遇到的应用题并不十分复杂,一般只需要直接把要求的数量设为未知数,如:“学校图书馆里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科技书有49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在这道题目中只有“文艺书的数量”不知道,所以只要设“文艺书的数量”为未知数x就可以了。
二、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关键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因而 “等式”是列方程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寻找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如上题中“科技书得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这是理解本题题目意思的关键。仔细审题发现“文艺书本数的2倍加上47本就是科技书的本数”故本题的等量关系为:文艺书本数的2倍+47=科技书的本数。上题中的方程可以列为:“2x+47=495”
三、解方程,求出未知数得值
解方程时应当注意把等号对齐。如:2x+47=495
2x+47-47=495-47 ←应将“2x”看做一个整体。
2x=448 2x÷2=448÷2 x=224
四、检验也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
检验并写出答案.检验时,一是要将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二是检查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的要舍去,保留符合题意的解.
1)将求得的'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中检验。如果左右两边相等,说明方程解正确了。如上题的检验过程为:
检验:把x=224代入原方程。
左边=2×224+47 右边=495
=495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224是方程2x+47=495的解。
2)文艺书本数的2倍+47=科技书的本数
将224代入以上等式,等式成立。故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符合题意。
总之,以上几点技巧都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环节的技巧,只要大家利用这些技巧加强练习,就一定能闯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道关。在千变万化的应用问题中,我们若能抓住以上几点,以不变应万变,则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常见错题解析:
一、把算术解法当作方程解法的错误
例1:两袋大米,甲袋重65千克,乙袋重45千克,要使两袋大米的重量相等,应从甲袋里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袋?(用方程解)
错解:设应从甲袋里取出大米x千克放入乙袋,根据题意列方程:x=(65-45)÷2, x=20÷2,x=10。
分析:以上计算并无错误,但不符合利用方程求解的意义和要求。这种解法虽然也含有未知数,但实际上是一种算术方法。纠正的方法是把未知数设为x,暂时把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使未知条件与已知条件处于同等的地位,然后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这样做比起用算术方法解容易得多。
正确解法:设从甲袋取出x千克大米放入乙袋,根据题意列方程:65-x=45+x,65-2x=45,2x=65-45,x=10 答:应从甲袋取出大米10千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简易方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的基本技能。有的同学由于受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会出现上面的错误解法。
二、等量关系的错误
例2:学校分苹果,五年级老师分50千克,比四年级老师分的2倍少2千克。四年级老师分多少千克?
错解:设四年级老师分x千克,列方程得:2x+2=50,2x=48,x=24。
分析:本题在列方程时把等量关系弄错了,误认为四年级老师的2倍加上2千克就等于五年级老师分的。
正确解法:设四年级老师分x千克。2x-2=50,2x=52,x=26。答:四年级老师分26千克。
三、单位不统一的错误
例3: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为4厘米,下底比上底多0.6分米,求梯形的上底。(用方程解,注: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错解1:设梯形的上底是x分米 (x+x+0.6)×4÷2=24,2x+0.6=12,2x=11.4,x=5.7。答:梯形的上底是5.7分米。
错解2:设梯形的上底是x厘米,(x+x+0.6)×4÷2=24,2x+0.6=12,2x=11.4, x=5.7。答:梯形的上底是5.7厘米。
分析:此题错在没有统一题中各个量的单位。题中告诉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高是厘米,下底却是分米,如果不加以统一,所列出的就不是等式,也就不能恒等变形。所以我们在列方程时首先要将题中的单位统一起来。
正确解法:0.6分米=6厘米。设梯形的上底是x厘米 (x+x+6)×4÷2=24,2 x+6=12,2 x=6,x=3。答: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
四、设句不写单位名称的错误
例4:粮仓要运进250吨粮食,已经运了8天,每天运进18吨,余下的要4天运完。平均每天要运进多少吨?
错解:设平均每天要运进x,根据题意列方程:18×8+4 x=250,144+4 x=250,
4 x=250-144,4 x=106,x=26.5。答:平均每天运进26.5吨。
分析:此题错在所设未知数不带单位名称,致使其在等式中代数量意义不明确,从而导致错解。正确的应设平均每天要运进x吨,否则不能认定该等式成立。
五、求得的值带上单位名称的错误
例5:某站运来3车黄瓜和6车芹菜,共重2 580千克,每车黄瓜重260千克。每车芹菜重多少千克?
错解:设每车芹菜重x千克,列方程得:260×3+6x=2580,780+6x=2 580。6 x =2580-780,6 x=1800,x =300(千克)。答:每车芹菜重300千克x。
分析:此题错在最后求得的x值带上了单位名称,这是不符合解方程的要求的。造成这一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受算术方法解题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解方程的概念不甚明了。方程是一种等式,方程两边无论是数还是量都是相等的,因此两边的单位名称可同时约去。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成了数的恒等变形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单位名称的,只需要在答句中把单位名称写清楚就行。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解析方法
小学数学是小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我现在为大家准备了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解析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正方体展开图:
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当沿着某棱将正方体剪开,可以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很显然,正方体的展开图形不是唯一的,但也不是无限的,事实上,正方体的展开图形有且只有11种,11种展开图形又可以分为4种类型。
二、和差问题已知两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
【口诀】:
和加上差,越加越大;
除以2,便是大的;
和减去差,越减越小;
除以2,便是小的。
例:已知两数和是10,差是2,求这两个数。
按口诀,则大数=(10+2)/2=6,小数=(10-2)/2=4。
三、鸡兔同笼问题
【口诀】:
假设全是鸡,假设全是兔。
多了几只脚,少了几只足?
除以脚的差,便是鸡兔数。
例:鸡免同笼,有头36 ,有脚120,求鸡兔数。求兔时,假设全是鸡,则免子数=(120-36X2)/(4-2)=24求鸡时,假设全是兔,则鸡数 =(4X36-120)/(4-2)=12
四、浓度问题
(1)加水稀释
【口诀】:
加水先求糖,糖完求糖水。
糖水减糖水,便是加糖量。
例:有20千克浓度为15%的糖水,加水多少千克后,浓度变为10%?加水先求糖,原来含糖为:20X15%=3(千克)糖完求糖水,含3千克糖在10%浓度下应有多少糖水,3/10%=30(千克)糖水减糖水,后的糖水量减去原来的糖水量,30-20=10(千克)
(2)加糖浓化
【口诀】:
加糖先求水,水完求糖水。
糖水减糖水,求出便解题。
例:有 20千克浓度为15%的糖水,加糖多少千克后,浓度变为20%?加糖先求水,原来含水为:20X(1-15%)=17(千克)水完求糖水,含17千克水在 20%浓度下应有多少糖水,17/(1-20%)=21.25(千克)糖水减糖水,后的糖水量喊激坦减去原来的糖水量,21.25-20=1.25(千克)
五、路程问题
(1)相遇问题
【口诀】:
相遇那一刻,路程全走过。
除以速度和,就把时间得。
例:甲 乙两人从相距12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20千米/小时,多少时间相遇?相遇那一刻,路程全走过。即甲乙走过的路程 和恰好郑桐是两地的距离120千米。除以速度和,就把时间得。即甲乙两人的总速度为两人的速度之和40+20=60(千米/小时),所以相遇的时间就为120 /60=2(小时)
(2)追及问题
【口诀】:
慢鸟要先飞,快的随后追。
先走的路程,除以速度差,
时间就求对。
例:姐弟二人从家里去镇上,姐姐步行速度为3千米/小时,先走2小时后,弟弟骑自行车出发速度6千米/小时,几时追上?先走的铅圆路程,为3X2=6(千米)速度的差,为6-3=3(千米/小时)。所以追上的时间为:6/3=2(小时)。
六、和比问题已知整体求部分
【口诀】:
家要众人合,分家有原则。
分母比数和,分子自己的.。
和乘以比例,就是该得的。
例:甲乙丙三数和为27,甲;乙:丙=2:3:4,求甲乙丙三数。分母比数和,即分母为:2+3+4=9;分子自己的,则甲乙丙三数占和的比例分别为2/9,3/9,4/9。和乘以比例,所以甲数为27X2/9=6,乙数为:27X3/9=9,丙数为:27X4/9=12。
七、差比问题(差倍问题)
【口诀】:
我的比你多,倍数是因果。
分子实际差,分母倍数差。
商是一倍的,
乘以各自的倍数,
两数便可求得。
例:甲数比乙数大12,甲:乙=7:4,求两数。先求一倍的量,12/(7-4)=4,所以甲数为:4X7=28,乙数为:4X4=16。
八、工程问题
【口诀】:
工程总量设为1,
1除以时间就是工作效率。
单独做时工作效率是自己的,
一齐做时工作效率是众人的效率和。
1减去已经做的便是没有做的,
没有做的除以工作效率就是结果。
例:一项工程,甲单独做4天完成,乙单独做6天完成。甲乙同时做2天后,由乙单独做,几天完成?[1-(1/6+1/4)X2]/(1/6)=1(天)
九、植树问题
【口诀】:
植树多少颗,
要问路如何?
直的减去1,
圆的是结果。
例1:在一条长为120米的马路上植树,间距为4米,植树多少颗?路是直的。所以植树120/4-1=29(颗)。
例2:在一条长为120米的圆形花坛边植树,间距为4米,植树多少颗?路是圆的,所以植树120/4=30(颗)。
十、盈亏问题
【口诀】:
全盈全亏,大的减去小的;
一盈一亏,盈亏加在一起。
除以分配的差,
结果就是分配的东西或者是人。
例1:小朋友分桃子,每人10个少9个;每人8个多7个。求有多少小朋友多少桃子?一盈一亏,则公式为:(9+7)/(10-8)=8(人),相应桃子为8X10-9=71(个)
例2:士兵背子弹。每人45发则多680发;每人50发则多200发,多少士兵多少子弹?全盈问题。大的减去小的,则公式为:(680-200)/(50-45)=96(人)则子弹为96X50+200=5000(发)。
例3:学生发书。每人10本则差90本;每人8 本则差8本,多少学生多少书?全亏问题。大的减去小的。则公式为:(90-8)/(10-8)=41(人),相应书为41X10-90=320(本)
十一、牛吃草问题
【口诀】:
每牛每天的吃草量假设是份数1,
A头B天的吃草量算出是几?
M头N天的吃草量又是几?
大的减去小的,除以二者对应的天数的差值,
结果就是草的生长速率。
原有的草量依此反推。
公式就是A头B天的吃草量减去B天乘以草的生长速率。
将未知吃草量的牛分为两个部分:
一小部分先吃新草,个数就是草的比率;
有的草量除以剩余的牛数就将需要的天数求知。
例:整 个牧场上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快。27头牛6天可以把草吃完;23头牛9天也可以把草吃完。问21头多少天把草吃完。每牛每天的吃草量假设是1,则27头牛 6天的吃草量是27X6=162,23头牛9天的吃草量是23X9=207;大的减去小的,207-162=45;二者对应的天数的差值,是 9-6=3(天)结果就是草的生长速率。所以草的生长速率是45/3=15(牛/天);原有的草量依此反推。公式就是A头B天的吃草量减去B天乘以草的生 长速率。所以原有的草量=27X6-6X15=72(牛/天)。将未知吃草量的牛分为两个部分:一小部分先吃新草,个数就是草的比率;这就是说将要求的 21头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15头牛吃新生的草;剩下的21-15=6去吃原有的草,所以所求的天数为:原有的草量/分配剩下的牛=72/6=12(天)
十二、年龄问题
【口诀】:
岁差不会变,同时相加减。
岁数一改变,倍数也改变。
抓住这三点,一切都简单。
例1:小 军今年8 岁,爸爸今年34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的小军的3倍?岁差不会变,今年的岁数差点34-8=26,到几年后仍然不会变。已知差及倍数,转化为差比问题。 26/(3-1)=13,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13X3=39岁,小军的年龄是13X1=13岁,所以应该是5年后。
例2:姐 姐今年13岁,弟弟今年9岁,当姐弟俩岁数的和是40岁时,两人各应该是多少岁?岁差不会变,今年的岁数差13-9=4几年后也不会改变。几年后岁数和是 40,岁数差是4,转化为和差问题。则几年后,姐姐的岁数:(40+4)/2=22,弟弟的岁数:(40-4)/2=18,所以答案是9年后。
十三、余数问题
【口诀】:
余数有(N-1)个,
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N-1)。
周期性变化时,
不要看商,
只要看余。
例:如 果时钟现在表示的时间是18点整,那么分针旋转1990圈后是几点钟?分针旋转一圈是1小时,旋转24圈就是时针转1圈,也就是时针回到原位。 1980/24的余数是22,所以相当于分针向前旋转22个圈,分针向前旋转22个圈相当于时针向前走22个小时,时针向前走22小时,也相当于向后 24-22=2个小时,即相当于时针向后拔了2小时。即时针相当于是18-2=16(点)。
;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一件事,制造某种产品,完成某项任务,完成某项工程等等,都要涉及到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个量,它们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工作量=工作效率扒信×时间
在小学数学中,探讨这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应用题,我们都叫做“工程问题”.
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件工作,甲做15天可完成,乙做10天可完成.问或者两人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一件工作看成1个衫此薯整体,因此可以把工作量算作1.所谓工作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我们用的时间单位是“天”,1天就是一个单位,
再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得到
所需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6(天)•
两人合作需要6天.
这是工程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一讲介绍的许多例子都是从这一问题发展产生的。为了计算整数化(尽可能用整数进行计算),如第三讲例3和例8所用方法,把工作量多设份额.还是上题,10与15的最小公倍数是30。设全部工作量为30份,那么甲每天完成2份,乙每天完成3份,两人合作所需天数是
30÷(2+
3)=
6(天)
如果用数计算,更方便.
3:2.或者说“工作量固定,工作效率与时间成反比例”.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10∶15=2∶3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工程问题六年级数学解题技巧:
弄清“数量关系”是基础。任何复杂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因此我们对于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必须弄清。
例如“工作总量 =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一些变形数量关系——“合作工效其实就是几个单独做的工效之和、同一个个体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之间互为倒数关系”等。
还要注意它们各个量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说求甲的工作效率就必须是用笑历甲的工作总量去除以对应的甲的工作时间……只有弄清以上这些基础知识才有正确解答工程问题应用题的可能。
学会“拆拼组合”是关键。并不是每一个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仅仅是简单的组合而已,我们要善于运用和分析题目的条件。
例如“一项工程甲乙合做需12天,如果甲独做3天,乙独做4天一共完成工程的1/4,求甲乙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各需多少天?”在这题中我们就必须把第二、第三两个条件组合成这一个条件“甲乙合做3天、乙独做1天共完成工程的1/4”,一改条件后的应用题就简单了,这就是“独做并合做”。
如果把上一题改成这样的应用题——“一项工程甲乙合做4天,乙独做3天一共完成工程的2/5,甲历升简单独做需10天,求甲乙合做完成这项工程需多少天?”我们又要学会另一种组合方法——“合做拆独做”,即把第一、第二条件组合为另一条件:甲独做4天、乙独做7天共完成工程的2/5。
如此更改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先求乙的工作总量而求出甲在4天中的工作总量,进而求得甲的工作效率,再根据“合作工作时间 = 合做工作总量÷合作工作效率”的方法解决问题。
加强“技巧训练”是保障。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也不是提倡“题海战术”,我们要选择一些典型习题供学生练习,任何复杂的问题都应化为若干简单肢裤问题来解答,因为每一步的解答都是依据最基本的数量关系而已。
小学六年级的应用题最直接的也最明朗的方法就是列方程!而且容易搞懂!
解设:工地上原有水泥重量x吨。则根据题意:上午剩下的水泥量为(x-72.9)吨,这也是下午运进来的水泥量,那么此时的水泥量应为上午剩下的与下午运进的之激旦和,即:2(x-72.9)吨。
由已知条件,得出等式:2(x-72.9)=174.2
求出x的值,计算的问题就看你自己明简扰的了,最后的问题是这个:(x-72.9)/咐吵x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