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二公式大全?立体几何公式 名称 符号 面积S 体积V 正方体 a--边长 S=6a^2 V=a^3 长方体 a--长 S=2(ab+ac+bc)V=abc b--宽 c--高 棱柱 S--底面积 V=Sh h--高 棱锥 S--底面积 V=Sh/3 h--高 棱台 S1和S2--上、那么,高中数学必修二公式大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公式是学习高中数学必备的重要工具,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数学必修2公式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必修2公式总结
立体几何中有4个公理: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立方图形
立体几何公式
名称 符号 面积S 体积V
正方体 a——边长 S=6a^2 V=a^3
长方体 a——长 S=2(ab+ac+bc) V=abc
b——宽
c——高
棱柱 S——底面积 V=Sh
h——高
棱锥 S——底面积 V=Sh/3
h——高
棱台 S1和S2——上、下底面积 V=h〔S1+S2+√(S1^2)/2〕/3
h——高
拟柱体 S1——上底面积 V=h(S1+S2+4S0)/6
S2——下底面积
S0——中截面积
h——高
圆柱 r——底半径 C=2πr V=S底h=∏rh
h——高
C——底面周长
S底——底面积 S底=πR^2
S侧——侧面积 S侧=Ch
S表——表面积 S表=Ch+2S底
S底=πr^2
空心圆柱 R——外圆半径
r——内圆半径
h——高 V=πh(R^2-r^2)
直圆锥 r——底半径
h——高 V=πr^2h/3
圆台 r——上底半径
R——下底半径
h——高 V=πh(R^2+Rr+r^2)/3
球 r——半径
d——直径 V=4/3πr^3=πd^2/6
球缺 h——球缺高
r——球半径
a——球缺底半径 a^2=h(2r-h) V=πh(3a^2+h^2)/6 =πh2(3r-h)/3
球台 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
h——高 V=πh[3(r12+r22)+h2]/6
圆环体 R——环体半径
D——环体直径
r——环体截面半径
d——环体截面直径 V=2π^2Rr^2 =π^2Dd^2/4
桶状体 D——桶腹直径
d——桶底直径
h——桶高 V=πh(2D^2+d2^)/12 (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
V=πh(2D^2+Dd+3d^2/4)/15 (母线是抛物线形)
平面解析几何包含一下几部分:
一 直角坐标
1.1 有向线段
1.2 直线上的点的直角坐标
1.3 几个基本公式
1.4 平面上的点的直角坐标
1.5 射影的基本原理
1.6 几个基本公式
二 曲线与议程
2.1 曲线的直解坐标方程的定义
2.2 已各曲线,求它的方程
2.3 已知曲线的方程,描绘曲线
2.4 曲线的交点
三 直线
3.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Y=kx+b
3.3 直线到点的有向距离
3.4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3.5 两条直线的相关位置
3.6 二元二方程表示两条直线的条件
3.7 三条直线的相关位置
3.8 直线系
四 圆
4.1 圆的定义
4.2 圆的方程
4.3 点和圆的相关位置
4.4 圆的切线
4.5 点关于圆的切点弦与极线
4.6 共轴圆系
4.7 平面上的反演变换
五 椭圆
5.1 椭圆的定义
5.2 用平面截直圆锥面可以得到椭圆
5.3 椭圆的标准方程
5.4 椭圆的基本性质及有关概念
5.5 点和椭圆的相关位置
5.6 椭圆的切线与法线
5.7 点关于椭圆的切点弦与极线
5.8 椭圆的面积
六 双曲线
6.1 双曲线的定义
6.2 用平面截直圆锥面可以得到双曲线
6.3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6.4 双曲线的基本性质及有关概念
6.5 等轴双曲线
6.6 共轭双曲线
6.7 点和双曲线的相关位置
6.8 双曲线的切线与法线
6.9 点关于双曲线的切点弦与极线
七 抛物线
7.1 抛物线的定义
7.2 用平面截直圆锥面可以得到抛物线
7.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7.4 抛物线的基本性质及有关概念
7.5 点和抛物线的相关位置
7.6 抛物线的切线与法线
7.7 点关于抛物线的切点弦与极线
7.8 抛物线弓形的面积
八 坐标变换·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
8.1 坐标变换的概念
8.2 坐标轴的平移
8.3 利用平移化简曲线方程
8.4 圆锥曲线的更一般的标准方程
8.5 坐标轴的旋转
8.6 坐标变换的一般公式
8.7 曲线的分类
8.8 二次曲线在直角坐标变换下的不变量
8.9 二元二次方程的曲线
8.10 二次曲线方程的化简
8.11 确定一条二次曲线的条件
8.12 二次曲线系
九 参数方程
十 极坐标
三角不等式 |a+b|≤|a|+|b||a-b|≤|a|+|b||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0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一个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高中数学合集
1znmI8mJTas01m1m03zCRfQ
1234
简介:高中数学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诱导公式记忆口诀
※规律总结※
上面这些诱导公式可以概括为:
对于k·π/2±α(k∈Z)的个三角函数值,
①当k是偶数时,得到α的同名函数值,即函数名不改变;
②当k是奇数时,得到α相应的余函数值,即sin→cos;cos→sin;tan→cot,cot→tan.
(奇变偶不变)
然后在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以上就是高中数学必修二公式大全的全部内容,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